疫情下,海外中企优化供应链(手记)

2020-04-11 04:14曲翔宇
环球时报 2020-04-11
关键词:中建埃及环球时报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曲翔宇

正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中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疫情之下,中企一边需要积极做好疫情防控,一边还要有序推进项目进展,与当地共享疫情防控经验。《环球时报》记者过去两个月与多家中东北非地区的中企负责人对谈,他们既亲身感受新冠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也开始为长远的建设进行思考,尝试转型。

说到疫情对生产经营带来的冲击,“人上不来,核心设备也上不来”被多数中企负责人反复提及。总承包埃及新首都CBD项目的中建埃及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新学日前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超高层建筑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在当地很难获得,需从国内采购,同时负责这两部分施工的技术骨干当地也难找到。在中东某国从事发电项目总包的另一位国企负责人则对《环球时报》诉苦说,由于所在国要求从中国、意大利等国入境前,需在确诊病例较少的国家待至少14天,他原计划组织亟待前往现场的数百技术骨干,分批前往中东另一国家隔离,但先遣小组到达隔离国还不到一周,就传来目的地国与隔离国在至少未来两周内取消所有国际航班的重大变故。

为解决这些问题,出海中企与当地主管部门、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及当地侨领更紧密合作。中建埃及分公司早在春节期间就要求回家过年的员工开始为期14天的自我隔离,并经与埃及相关部门沟通,在开罗开辟单独区域供隔离专用。对于不具备单独隔离条件的中国企业,埃及中华总会依托地接旅行社资源,联系价格不超标的经济型酒店,外送盒饭。

当下国内疫情防控趋势明显好转,复工复产有序推进让部分核心部件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埃及新首都CBD有“非洲第一高楼”之称的标志塔所需的3411吨钢构件,克服困难完成生产、发运、集港、装船,已于3月初如期到货。不过,面对日渐复杂的海外防控形势,这些中企负责人对海外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并未停止,其中多数人将疫情视为进一步优化全球供应链、属地化用工的难得机会。李新学对《环球时报》记者举例说,玻璃幕墙所用的胶条并非只有中国企业能生产,区内的突尼斯、沙特均有相关技术,但由于订货量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尽管中建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已超过70%,但疫情促使中建向90%以上迈进。宇通客车原计划今年4月,与当地合作伙伴投产50余座的客车,这即将被疫情完全打乱。“疫情更坚定我们走本地化生产经营的道路,这是规避风险的唯一有效途径。”宇通集团海外市场部经理傅东兴对记者感慨道。

属地员工尤其是属地管理人员的培养,是中企进一步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多名中企负责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均对比道,西方跨国企业——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本地化率超过90%,有的甚至连大区经理都是当地人,但中企——尤其是基建企业,往往习惯于带自己的技术骨干和核心产品前往海外。疫情暴露出中企这一做法存在不小的风险,培养当地技术骨干、树立中国建筑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意大利、伊朗等国成为疫情暴发地,中国确诊病例持续减少,出海中企防疫工作的矛盾正逐渐从管控国内返回的中国人,转变为避免当地员工出现聚集性病例。中建埃及新首都CBD项目监理方代表班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中国抗疫态势向好的背景下,该项目先于埃及几乎所有项目,率先全员自觉戴上口罩。3月底,鉴于埃及严峻的防控形势,该项目正式关闭对外进出

通道,对近2000名中国员工和1000余名埃及员工(高峰期埃及员工近5000人,剩余埃及员工均在家办公或暂时休息)实行全封闭管理。

距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经有7个年头。从上世纪80年代的劳动力输出,到上世纪90年代带着机器设备走出去,再到近十年带着资本、技术走出去,以基建行业为代表,出海中企就如同时期的中国经济,疾速向前。这场新冠疫情更像是一个沉淀期,让中企未来的出海之路蹄疾而步稳。▲

猜你喜欢
中建埃及环球时报
新年感怀
落花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小草
三角板“牵手”直尺
埃及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