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来忠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八坊十三巷”是以回族聚居的地方,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初期,在临夏市南边的区域里保存有8所清真寺庙,这里的回族人都信仰伊斯兰教。同时,这里的古民居建筑群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风格;“八坊”有时也被人们称之谓“八方”,意为“八方来客”,这种通达的思想为该地人们的从商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这里的人们都善于经商。实际上由祁寺、大寺、西寺、铁家寺、北寺、老王寺、前河沿寺、新王寺共同构成了“八坊”的空间布局,分割形成了“大苔巷、巧日巷、北巷等”十三条巷子,并保留、开发、使用至今。多年来人们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围寺而居、以坊而商、前店后院”的生产生活业态,这里的人们围绕清真寺居住,同时以坊形成的街道进行经商,并且把自家临街的房屋作为商店,在院落后面进行生活居住,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之为“八坊十三巷”。
该地区的空间格局,主要呈现出了以“坊”为中心节点,各中心节点再有“巷”按照地域性、民族性、宗教信仰特性、生产生活习性进行有组织的紧密连接。共同构成了该空间“点、线、面”的格局特性。这里历经百年的风云变迁,使得大多数的民居建筑不断更迭换代,形成了民居建筑的布局形态和民居院落建筑的严重毁坏,现在遗留的八坊古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八坊内的十三条巷子里,它分别是由:北巷、大苔巷、巧日巷、专员巷、沙豕愣巷、大南巷、细巷、仁义巷、小南巷、王寺街、铁家寺巷、拥政路共十三个巷道组织构成的空间脉络骨架,其中保存比较完善的是以王寺街的“白氏民居”和大杳巷的“大公馆”为八坊民居四合院古典建筑的代表[1]。
“八坊十三巷”民居建筑除了较明显的体现了伊斯兰建筑风格之外,在一些细节之处也形成了独到之处的特征。这些优秀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相传使其民居建筑风格较为完整的延承至今,在其房屋的装饰上特别突出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砖雕、木雕、彩绘等传统手工工艺,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居特色。
临夏砖雕艺术以日异月新的精湛技艺,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形成了地域性民居和民族建筑的代表符号,见图1。临夏砖雕手工艺术在较为平整的特制灰砖上,运用手工雕刻出极具空间感的吉祥图案关系或是叙事故事篇幅。它普遍的应用于民居建筑的装饰中。建筑砖雕题材多样,纹样有松树、牡丹、菊花、梅花等图案。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临夏的木雕手工艺已发展为一种建筑装饰特有的工艺技术,见图2。在八坊古民居中,木雕在建筑装饰上多用在斗拱、垂花柱、木制口窗等处。这些木雕装饰都是具有功能性的结构部件,在经过工匠们精巧的雕刻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北方建筑本身所带来的繁重沉闷的感觉,増添了房屋的活力和装饰性[2]。
图1 临夏民居砖雕(来源:作者自摄)
图2 临夏木雕(来源:作者自摄)
在临夏八坊古民居建筑中,建筑彩绘多运用在巷口门楼、房檐、窗檐处,见图3。其色彩多选用黄褐色和蓝绿色为主,对比鲜明,凸显建筑细节的重要特性。彩画图案中的多用联珠、回纹、击字等图案,多绘制有山水、人物、花弁等[3]。
图3 临夏彩绘(来源:作者自摄)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某种民居形制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长远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的影响至深。同时,地域文化在历史积淀中其传承与再生的表达方式也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载体中。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等多元性互相交融,共同影响着地域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过程,折射在凝固的民居建筑形态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形成了特定与多样的形制,即:“八坊十三巷”。
在当下城镇化进程与乡村振兴中,以及在建造“开放社区”时,若融合“坊巷制”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与民居特色,是否更能体现乡愁归属感和居住设计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