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2020-04-10 10:55霍雅迪江厚顺
新疆地质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含水渗流采收率

霍雅迪 江厚顺

随着国内各大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油田开发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充分掌握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形式及赋存规律,并对其饱和度分布进行准确认识及评价则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稳产高产的必要措施。《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一书综述了国内外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及控制影响因素,系统探讨了用于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实验方法、测试手段及数值模型,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剩余油分布的宏观研究方法,并对未来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展望。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类型不仅与不同油藏区块自身的地质条件紧密相关,还会受开发方式影响。但目前对其主控因素仍存在较大争议。比如沉积微相、渗透通道、储层分均质性、静态遮挡与动态水势、油藏地质、井网部署及分割控油等等均被认为可能控制剩余油分布,而主控因素的确定则是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内结合不同油田将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类型划分为多种类型,如大庆油田的10种剩余油富集类型及胜利油田的6种剩余油模式,其中认可度较高且较全面的划分可归结为大型砂体边缘滞留地区、砂体受灾储层或表外层、断层或其他区域不受控部位、构造高部位、井间分流区域、注采遗留部位等。国外则稍有差异,主要将其分为夹层或水绕剩余部位剩余油、地层滞留剩余油、透镜体内、孔隙或薄膜剩余油、遮挡层内剩余油等。

油田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是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核心內容,有助于后期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刻画及地质开发模型的建立。微观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储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性方面。一方面,渗流是在储层多孔介质内进行的,也就是说其与多孔介质的特性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多孔介质内剩余油的渗流主要是毛细管力、驱动压力及自身重力三者共同作用的。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真实砂岩模型或光刻物理模型。储层内流体物性组成、流动条件及流固耦合等主要因素则决定了剩余油层内的流体渗流规律。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微观因素包括岩石润湿性,如油水接触、界面张力及吸附作用、孔隙结构及毛细管力、储层流场及温压场等。

剩余油理论方面较为成熟的是俞启泰提出的“不同规模”概念,同时还提出一套用于评估未波及剩余油富集规律的评价体系。目前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通过开发地质法、地震技术、测井技术、实验室测定及油藏工程等方式。尽管手段众多,但任何一种都存在局限性,如开发地质发仅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宏观定性,难以确定其具体分布位置及储量;地震技术较先进,可通过信息时间差评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但技术不够成熟;测井技术仅能获取井点附近区域剩余油分布;实验室测定及数值模拟与实际油藏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在进行实际剩余油分布评估时往往采取综合分析法,统计不同测定方法的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

综上内容均在《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一书中得以详尽分析,纵观国内外在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水平,发现我们对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保持我国原油产量供需稳定,应充分挖潜剩余油潜力提高原油产量。未来的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工作,应加大实际高含水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挖潜技术;精细描述及刻画高含水油藏后期的剩余油分布,明确其剩余油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尝试油田的优化注采井网,创新性地进行井网规模性重组,尽可能释放其剩余油潜力;大力跟进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勘探开发的配套技术,并制定出相应地挖潜技术规范及标准;结合不同类型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采取不同有效挖潜措施,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并实现高含水油藏剩余油采收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高含水渗流采收率
雅鲁藏布江流域某机场跑道地下水渗流场分析
HD高含水油田水平井适应性评价研究
高含水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工艺全要素评价分析
Q井区标定采收率及计算可采储量研究与应用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
基坑降水过程中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
泡沫铝的低压渗流铸造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