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核酸检测假阴性率过高的话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有报道称,以荧光定量RT-PCR作为检测手段的新冠病毒检测的阳性率目前仅有30%~50%,导致奇高的假阴性率。
导致假阴性率发生的原因很多。2月22日,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赵庆顺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指出,依据有关机构发布的指南,核酸检测前需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56℃灭活,这极有可能使新冠病毒核酸被降解,从而导致不能被正常检出,最终提高了假阴性率。该研究成果《病毒核酸提取前的高温灭活过程显著降低可检出病毒核酸模板量》,已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平台预发布。
赵庆顺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教学视频。该视频由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制作。视频显示:在制备核酸模板前,需将采集到的样品在56℃条件下进行30分钟病毒灭活,然后才制备核酸模板。
记者通过采访确认,绝大多数检验医师均按照上述规范,进行56℃条件下时间不等的病毒灭活,然后才制备核酸模板。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病毒RNA极易被核糖核酸酶降解,因为这种酶在60℃时活性最高。
“进行灭活处理是出于生物安全的考慮,保护从事检测的工作人员不被病毒感染。”赵庆顺说。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对标本进行灭活处理。
但是,记者查询了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其对于病毒灭活的具体方法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只是笼统地要求: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核酸检测。
“假阴性意味着漏检,不仅会导致临床中对疑似患者不能快速确诊,而且会使漏检者成为潜在的病毒传染源。”赵庆顺为此提出建议,一是尽量使用无核糖核酸酶污染的样本采集管,二是将标本放置在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高温灭活损坏的样品保存液中,从而确保样品RNA从保存、运输到高温灭活等得到全程保护,尽最大可能保证用于临床检测的核酸质量,减少病毒核酸可检出模板在核酸提取前的人为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