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伟 王世民 杨玉凤
【摘 要】目的:分析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时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前检测出HbsAg阳性的母婴中的1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每组母婴各98例以是否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98例新生儿注射常规新生儿乙肝疫苗,观察组98例新生儿在注射常规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比较196例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第1、3、6个月时,HbsAg阳性率以及宫内感染概率情况。结果:将196例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第1、3、6个月进行对比后发现,观察组98例新生儿在其出生3个月以及出生6个月后的HbsAg阳性率与对照组98例新生儿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98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与对照组98例新生儿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时,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不能降低新生儿出生后感染乙肝的概率,同时也无法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概率,因此并无显著效果。
【关键词】母婴传播;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6--01
在我国,导致肝癌以及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该病不仅对患者及其家庭,甚至为社会都增添了许多医疗上的负担[1]。对于乙肝感染来说,母婴传播是其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在我国,高达10%的孕妇感染乙肝,由此可见,阻断干预母婴传播势在必行[2]。为了进一步分析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时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前检测出HbsAg阳性的母婴中的1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前检测出HbsAg阳性的母婴中的1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196例孕妇均为单产且无精神类疾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均已签署同意书。每组母婴各98例以是否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98例观察组孕妇年龄范围为23~37岁,平均年龄(28.34±3.62)岁;98例孕妇中,顺产为64例,剖腹产为34例;98例孕妇中,HbeAg阳性人数呈阳性的有44例,呈阴性的有54例;98例观察组新生儿中,男婴为45例,女婴为53例。98例对照组孕妇年龄范围为24~36岁,平均年龄(28.14±3.42)岁;98例孕妇中,顺产为60例,剖腹产为38例;98例孕妇中,HbeAg阳性人数呈阳性的有46例,呈阴性的有52例;98例观察组新生儿中,男婴为43例,女婴为55例。两组共196例母婴其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可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98例母婴均不予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为98例新生儿注射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3]。观察组98例孕妇均在孕周达到28周、32周以及36周时为孕妇注射由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免疫球蛋白。98例新生儿在出生后的6h内为其注射相同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用量為1ml,同时再予以注射与对照组相同的乙肝疫苗10μg,在其出生后的第1个月以及第6个月再分别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
1.3 观察指标 比较196例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第1、3、6个月时,HbsAg阳性率以及宫内感染概率情况。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确诊方式为:新生儿出生时对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检测结果显示HbeAg呈阳性或者HbsAg呈阳性,并且在出生1个月后再次进行复查,检查结果仍显示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检测,196例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以及宫内感染概率情况用百分率表示,行x2检测。P<0.05,表明本次实验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较 将196例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第1、3、6个月进行对比后发现,观察组98例新生儿在其出生3个月以及出生6个月后的HbsAg阳性率与对照组98例新生儿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4 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概率比较
将196例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第1、3、6个月进行对比后发现,观察组98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2.04%与对照组98例新生儿5.1%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近年来,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其往往会导致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危害。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母婴传播,其中还可分为产时感染、宫前感染、产后感染以及宫内感染。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已经成为了目前阻断母婴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有关研究指出,对于控制母婴传播而言,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无明显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将196例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第1、3、6个月进行对比后发现,观察组98例新生儿在其出生3个月以及出生6个月后的HbsAg阳性率与对照组98例新生儿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98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与对照组98例新生儿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
由此可见,在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时,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不能降低新生儿出生后感染乙肝的概率,同时也无法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概率,因此并无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张静,王玉平.拉米夫定治疗孕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7,44(6):622-625.
叶温敏,余祖卫,吴敏贤, 等.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1):200-202.
赵宏斐,吴琼.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价值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