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妹
【摘 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60例骨科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等量电脑随机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围术期护理方式(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对照组)进行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研究,实验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骨科术后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有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症的发生概率。
【關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6--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临床领域多见的病症,其主要指的是静脉血液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大量凝结,病症发生原因主要与患者的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的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病症相关,患者患病后经常会出现肢体肿胀、肢体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剧烈、局部肢体沉重,站立时沉重感加重等感觉,且患者经常会出现患肢肿胀、压痛、Homans征和浅部静脉曲张病症[1],危及患者的正常生活,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所以本实验就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60例骨科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等量电脑随机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实验组的3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8:12,患者年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63岁和25岁,年龄均值为(41.25±2.52)岁,其中包含股骨干骨折患者1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盆骨骨折患者1例;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0:10,患者年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65岁和24岁,年龄均值为(41.33±2.88)岁,其中包含股骨干骨折患者1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盆骨骨折患者1例。一般资料各项数值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主要对患者进行药物使用方式指导,并及时进行被动按摩。若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患肢抬高30°,比心脏水平高出20~30cm,对静脉回流有利,缓解水肿和疼痛。不能对患者进行热敷、挤压和碰撞,避免皮肤发生感染[2]。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患肢颜色、周径和温度的变化密切观察,温度升高表明有感染情况发生,颜色加深、周径增加,表示静脉回流受阻,需要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实验组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术前干预 在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掌握,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文化水平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指导,由于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对术后并发症缺少认知,所以其很难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从患者理解的角度,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症的形成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及相关干预方法进行介绍[3],以便于患者能够掌握该并发症的危害性,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把握,并对患者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节,提升患者治愈自身病症的信心。
1.2.2 术中干预 在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合理调整患者的体位,以确保患者的舒适程度,在手术中加强对患者膝盖和大腿等肢体部分的按摩,以提升局部血液循环速度,护理人员还需要以温柔和细致的动作,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降低损伤患者静脉内膜的可能性。在手术完成后,需要抬高患者的患肢,并于患者小腿位置垫放软枕,以降低深静脉回流的可能性。
1.2.3 术后干预 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的指导,尤其是患肢功能的指导,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由被动活动转向主动活动,并加强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的介绍,以便于患者能够自主进行功能训练。在手术后,需要合理饮食种类,以脂肪含量低、热量低、胆固醇水平低和糖分低的食物为主[4],并保持充足的纤维素摄入,所以应以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为主要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的概率进行观察记录[3]。于术后7、14天对患者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经研究,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
3 讨论
由于各科手术患者病症复杂,患者手术后恢复速度较慢,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所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征得概率较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症的出现,将直接影响患者下肢血液的正常循环功能,引发患者下肢酸痛、肿胀病症,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下肢炎症[5],影响患者机体康复速度,增加临床治疗费用。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病症进行护理,有利于在手术前,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年龄,对患者进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并对患者不良心理进行调节,通过手术过程中合理的体位选择,合理进行肢体按摩,提升患肢的血液循环速度,并抬高患者患肢,降低深静脉血液回流的情况出现,在手术后,教授患者功能训练的主要方式[6],提升患者患肢恢复速度,合理饮食,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膳食营养,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类物质的摄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症的发生风险,护理意义显著。
研究表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0%,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干预,有利于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保证患者机体健康,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方式。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显著,所以必须合理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郭华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 14(1):111-113.
王婷婷.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综合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 2018, 24(04):109-110.
谈晶, 陈媛, 刘洪娟,等.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J].骨科, 2019, 10(01):69-73.
贺霞, 王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v.26(06):165-167.
郭华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14(1):111-113.
王翠娴, 李萍, 陈建东.护理干预对预防脊柱结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8,24(4):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