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关键词】党员 心理建设 政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人的思想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思想水平的高低受心理活动的影响很大。因此,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必须重视党员的心理建设。同时,关注和研究党员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规律,会对巩固和深化新时代思想建党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党员心理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加强党员政治心理建设,引导党员做好群众工作。一个合格的党员要培养良好的政治心理,形成合格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政治关系自发的心理感受和对各种政治现象的直观反应。新时代,为了帮助党员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保持政治心理的稳定发展,更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就要做到:一是避免网络空间中负面政治刺激对党员政治心理的影响,增强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握住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二是增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党员为国家服务的情怀、境界,立足政治情感激发,拉近党员与党组织的距离,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三是通过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等方式,增强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使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减轻心理不适感、增强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四是依托心理与行为的群体交互刺激,加强党员群体心理建设,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五是引导党员站稳人民立场,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实践,促进党员做好群众工作,使他们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将对上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实现知行合一、学用结合。
加强党员角色心理建设,更好地投身党员角色实践活动。党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承担着政治角色、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多重社会角色。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一些党员投身角色实践的意愿不强,工作主次不清,导致在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之间转换困难,经常出现角色冲突。这也是他们缺乏角色认同和身份意识、对党组织心理归属感较低的原因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加强心理行为训练,强化角色意识,深化角色认知,调整角色定位,增强角色认同,克服角色冲突,规范角色行为。如,可通过深化角色实践,定期进行“党性体检”,巩固符合党章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心理行为;可通过开展践承诺、作表率等主题活动,查摆问题,找出差距,并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实际,组织、引导党员履职尽责,更好地投身到党员角色实践活动中去。
培育和强化党员的自我约束感,筑牢抵御诱惑的廉政防线。心理防线筑不牢,就谈不上建设廉洁政治;为政不廉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自我约束感淡化。为进一步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需要在筑牢思想和制度防线的基础上,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围绕建设心理约束、心理冲突化解以及职业幸福感等机制,加强党员廉政心理建设。为此,首先要提升党员对自我约束必要性的认识,加大党员意志品质培养力度,通过强化党员底线意识、加强党员党性锻炼,严肃党规党纪,加强党内心理约束机制建设。其次要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和党外评议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反腐的氛围,加强党外心理约束机制建设,以党外监督促进党内监督,形成内外联动的局面,提高党员的心理约束自控力。大量贪腐案例表明,个人经济、工作、家庭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会导致心理冲突,让党员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甚至诱发心理防线失守。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在复杂职业环境下及时化解党员心理冲突的途径和方法,形成有效的化解机制,帮助党员了解并及时化解心理冲突,有效地维护党员心理平衡。再次要着眼于发展性策略,通过激发党员的活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心理愉悦感和满足感,增强其在工作中的获得感,提升党员发现快乐和体验幸福的能力,最终营造出党员廉洁从政的心理环境。最后要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他们明确勤廉的价值和意义,并自觉在工作中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健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是加强党员廉政心理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要将心理健康培育融入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為党员提供心理评估、培训、咨询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这不仅能为党员提供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还能向党员传授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调节方法。通过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工作,能提升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打造身心健康、阳光快乐的党员工作队伍,最大限度地让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从而凝聚起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要按照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要求,逐步提高党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党员心理建设的实际效果。突发事件考验着党员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心理的能力,与常规方法相比,这种训练方法虽然要付出一定代价,但可能更为有效。
重建党员心理舒适区,提高党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围绕健康心理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能够促进党员个人成长,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员一般都会逐步形成自身的心理结构、具有一定的心理惯性,因此,面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一些党员在心理上出现不理解、不适应状态,甚至出现抵触、焦虑等不良行为,这在短时期内是可控的,通过适当的手段也是可以矫治的,因而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对此,需要根据党员心态的微妙变化,从心理结构调整入手,逐步增强党员对新形势的心理适应能力,引导党员将自己的心理小结构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降低其焦虑和不适感,重建党员心理舒适区。同时,为了帮助党员及时舒缓情绪、排解压力,要着眼于职业心理健康维护,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化解党员现实性心理困扰。另外,从政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党员要想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还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态。
调整党员的职业心态,塑造党员积极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党员增强工作能力,营造高要求、高控制、高支持的心理工作环境,增强党员对工作的控制感。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社会支持,着眼于心理工作环境优化,帮助党员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预防和矫治逃避退缩或不作为的职业心态,防止出现因控制感不足导致的“习得性无助”,提升党员的自我效能感、乐观主义精神,确保党员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党工作。心理资本是党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能够促进党员个人成长、提升工作绩效。因此,要着眼于心理资本的开发,以心力增长促能力提升,帮助党员提升自我心理和谐度,提升党员的主观幸福感,增强其为党工作的意愿和能力。树立和宣传典型,增强党员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积极性;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帮助他们克服骄傲自满情绪、提升党性修养和意志品质,使党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党和人民工作。
(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李朝波:《应重视党员心理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第7期。
责编/张忠华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