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让治河三策及对后世的影响

2020-04-10 10:58胡希朝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黎阳治河西汉

胡希朝

西汉后期,水利工程长年失修。公元前7年,汉哀帝刘欣继位后,负责河道的官员平当上书建议,宜“博求能浚川治河者”,而当时部刺史、三辅、三河及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书,这时待诏贾让奏言,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

贾让治河三策

贾让奏治河三策的文章收录在《汉书·沟洫志》中,其具体内容为:

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其所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相属。民居金堤东,为庐舍,往十余岁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堤会。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从黎阳北尽魏界,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排也。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

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虽非圣人之法,然亦救败术也。难者将曰:“河水高于平地,岁增堤防,犹尚决溢,不可以开渠。”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六七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水未逾堤二尺所,从堤上北望,河高出民屋,百姓皆走上山。水留十三日,堤溃二所吏民塞之。臣循堤上,行视水势,南七十余里,至淇口,水适至堤半,计出地上五尺所。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初元中,遮害亭下河去堤足数十步,至今四十余岁,适至堤足。由是言之,其地坚矣。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冀州渠首尽当此水门。治渠非穿地也,但为东方一堤,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其西因山足高地,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隰,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贾让治河三策的核心思想

贾让治河三策以“宽河行洪”为核心思想,以“不与水争”为基本原则,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为使治河理论站得住脚,能付诸实施,贾让还对此进行了对比选优和评估。

关于贾让治河三策,有人认为:古今言治河者,皆莫出于贾让三策。有人称赞贾让治河有术,说:虽使大禹复生于此时,亦未有不徙民而放河北流者,安得不以上策哉?这也是对贾让治河理论的一种肯定。

不与水争地原则:自有生民始,人类即与水相伴而生,共存而荣。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的滋养。战国时代,筑堤防水已成为治水主要方法,人们试图将水束缚在一定空间以争取更多属于人类的生存空间。围堤垦殖,致黄河经常决堤泛滥。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战国时期,人与水争夺活动空间矛盾就已显露,自贾让提出不与水争地至今人类仍然或多或少地还在与水争地,也吃了不少与水争地的亏。

治水三策之上策目的是想在黄河西岸的黎阳遮害亭附近(今浚县西南)的大堤上人力掘开一个口门,让黄河改道北流。贾让所说的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应该是指太行山东麓以东张甲河和屯氏别河以西、漳河以南、黄河西岸大堤以北的地方。具体地说,包括黎阳、内黄、魏、邺等几个县。

改道黄河要占去数县肥沃土地,这给摇摇欲坠的西汉王朝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且破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既然滞洪改河主张的代价有点大,贾让又给出了筑渠分流,占地较少且又能兴利除害的中策。从贾让中策陈述内容中,可以梳理出下列信息:(1)在淇口以东的黄河西岸大堤上开掘一口门,以此作为干渠的唯一引水口门。(2)干渠的西岸以太行山东麓的高地为自然堤,东岸则与淇口相对的东边即所掘开的口门东边紧接黄河西岸大堤开始,向北筑一条300多里长的石堤,西边高地和东边石堤构成了渠床,这条干渠向北通向漳河。(3)这条干渠的东边石堤上多开水门,引干渠中的水多开支渠以灌溉干渠以东的冀州之地。这些兼有灌溉和漕运的河渠,占用的土地面积和上策相比就大大缩小了,因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小而易于被接受。但贾让认为这样做非圣人之法,其治河效果也不像上策那样维持长久,只能“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总的来说,中策是通过在当时地势较为低下的遮害亭以下的黄河西岸的冀州地区开河分泄黄河洪水,以此达到减轻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并借此减轻河患的一种策略。

贾让认为缮完故堤,增卑倍薄是西汉黄河治河理论的下策。事实上,在贾让提出三策时,黄河下游早已成为地上悬河。黄河含沙量高,且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据《汉志》载:西汉黄河流经的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浚县宿胥口决口,发生了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后形成的河道。春秋时期黄河下游两岸已有修堤的记载,但较大规模的系统堤防是战国时期,齐、赵、魏为了各自利益而修筑的堤防。秦统一六国后,曾对黄河下游两岸不合理堤防进行过整修。至贾让时,这条河道已在固定的河床内行流了300余年。当时魏郡境内的黄河已形成了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再者,黄河两岸人们无计划围垦黄河滩地,致使下游河道过度狭窄和弯曲,并形成了众多险工堤段。

賈让提到从河内(河南武陟)到魏郡昭阳(河北大名)间百余里长的黄河一直都属于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的游荡型河道,如此狭窄、弯曲的河道无法适应黄河汛期的行洪需要。这也是西汉河患频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西汉朝廷仍一味地增卑倍薄下游两岸的堤防,就无异于“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故而,贾让认为缮完故堤,增卑倍薄是下策。

贾让治河三策的历史价值

贾让治河三策自提出来后就广遭议论,说好者有之,说不好者也有之。但是,在西汉末年和新莽时期治黄议论颇多,唯其被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汉书》全文收录,作为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既系统又完整的治河规划思想的历史文献之一,自然有其独到、合理因素。

就治河系统理论专著而言,唐朝没有,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曾掀起了中国水利史上空前绝后的治河大争论,但一直没有产生一部类似贾让三策的系统理论。治河理论散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方勺的《泊宅篇》、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庄卓的《鸡肋编》等。到了明代,潘季驯对我国历史上治河理论作了一次全面性总结,汇总成《河防一览》一书,这期间经历了1500多年。潘季驯的治河之法——“束水攻沙”是采用贾让治河三策之下策的。

但是,贾让治河三策并没有在西汉末年得以实施,但是也不能就此认为其治河理论“高论难行”。因为贾让提出治河三策日,正是西汉国力衰弱之时,王莽作乱,刘秀折腾,应付战乱,无视河患。但综观后人的治河策略:东汉王景:理渠——修高堤坝,修整分洪道;元代贾鲁:有疏、有浚、有塞——疏、塞并举,疏南道塞北道,使黄河改流经南故道;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清刷黄——巩固堤坝,缩窄河道,加强水速以冲走河沙,修筑分洪区;清代靳辅与陈潢:《治河方略》《河防述言》——大体沿袭了潘氏的方法,统一了浚和筑堤,提出了减少下行泥沙。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贾让治河三策的影子。其一,河宽思想已被古往今来的治河者所继承。让地于河,让地给流已成为治河者共识。其二,兴利除害即化害为利思想被古今治河者所推崇。尽管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两岸的人们已学会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淤灌农田,以此改良盐碱地和提高土壤肥力,且开挖了引用黄河水作水源的人工运渠以发展水上航运,但都没上升到理论高度。其三,开辟滞洪区是以退为进,舍小救大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黄河治理中的具体反映,也是古今治河者所推崇的。其四,客观地总结了黄河下游两岸堤防发展史,并指出西汉不合理堤防形成的原因,提出不与水争的主张,人为改道与汛期决口溃堤的自然改道相比,人类变被动受水患为主动治水患是一种进步思想。

当然,现今看来贾让治河三策也有其理论缺陷,其治河只注重水患治理而忽略对沙的治理,因为在他之前治河者均未提及治沙,这也是其局限性。10多年后,西汉大司马史张戎已认识到黄河高含沙量的特征以及水流速与挟沙量的关系。后来潘季驯、靳辅、陈潢的治河理论为水、沙同治。

贾让治河三策和潘季驯《河防一览》堪为我国古代较为系统全面的治河理论,是我国治河理论发展的两座伟大的里程碑。如果说《河防一览》是我国16世纪河工技术水平发展的最高峰,那么,贾让的治河三策则是公元前后,甚至直到明朝为止我国黄河下游防洪和治河理论发展的一个制高点,正所谓,古今言治河者,皆莫出贾让三策。贾让治河三策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猜你喜欢
黎阳治河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乡村诊所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大漠杳无穷 日色自有情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幸福何须真相
幸福何须真相
《治河论》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