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砥砺奋进再续华章

2020-04-10 10:59安乐平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2期
关键词:天水水土保持监测

安乐平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又称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天水站或天水局)走过了她77年发展历程。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水保人,扎根黄土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用他們的勤劳和智慧,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创造了我国水土保持一个又一个第一,谱写了水利人不断探求人水和谐的壮丽篇章。

风雨兼程  铸就辉煌

1942年8月,正值抗日烽火硝烟四起,中华大地天灾地荒、民不聊生之际,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任承统、傅焕光、叶培忠、吕本顺、吴中伦、蒋德麒、高继善、阎文光等人,胸怀科学救国理想,高举“水土流失治理乃根治江河之要图”的大旗,千里迢迢来到了渭水之滨、陇山之右的天水这座偏远古城,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水保科研机构——农林部水土保持实验区,从此,拉开了我国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工作的序幕。

建站后的前36年中,由于历史原因,天水站单位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换。

1942年8月至1949年6月,名称为农林部水土保持实验区,由国民政府农林部领导。

1949年6月至1949年7月,更名为经济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领导。

1949年7月至1953年3月,更名为陇南人民农林实验区,由甘肃省农林厅领导。

1953年4月,更名为陇南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站。1954年8月更名为天水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站。1956年4月更名为天水专区水土保持工作站。1956年更名为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1953年4月至1958年11月,这一时期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工程局领导。

1958年1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决定,将天水站划归黄委水保处领导。

…… ……

后经多次机构撤并,移交地方管理。直至1978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天水站才回归黄委领导,恢复“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名称。1988年4月,天水站交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领导至今。

2000年,经上级批准,成立了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与天水站合署办公。2003年,先后成立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直属天水水政监察(预防监督)支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天水分中心。至此,天水局职能由过去单一的水土保持科研拓展到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政水资源管理、水土流失监测及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等领域,工作范围扩展到甘肃、青海和新疆内陆河流域。

77年,风雨兼程,日新月异;77年,岁月更迭,砥砺奋进。

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本本红本、一组组水土流失观测数据,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天水水保人艰苦创业、英勇奋战的故事!

创建之初,正值抗战最艰苦阶段,经费拮据,物力维艰,人才匮乏,甚至还没有“水土保持”这个名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天水站水土保持先驱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历尽艰苦,在渭河上中游的这片黄土地上开展了我国早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为了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这些水保先辈,有的舍弃家庭,有的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有的常年带病工作,有的一干就是一辈子,有的一家三代都奉献给了治黄事业……一代又一代天水水保人默默坚守黄土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青春与智慧探索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和水土流失规律,开创了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先河,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率先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试验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土流失坡面观测(监测)点——梁家坪径流场;最早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开展了水土流失成因、土壤侵蚀机理及治理效益观测研究,建立了不同尺度水土流失观测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创建了黄河流域第一个水土保持牧草试验原种圃,培育出抗逆性强、产草量高的草木樨等牧草在西北大面积推广,草木樨被誉为西北地区的“宝贝草”。

首次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通过坡地保土耕作、梯田沟洫、刺槐护坡、柳(土)谷坊、柳篱挂淤等措施,探索出了农、林、牧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经验。创建的天水大柳树沟综合治理试验是我国最早开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

首次把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成果通过规划、指导、参与等方式在天水市及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面积推广,培育出了武山邓家堡、秦安王窑等多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在1957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天水站在水保科研、试验、推广以及水保治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被国务院授予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特等奖,并颁发锦旗一面。

率先开展了水土保持植物引种、育种及栽培试验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刺槐沟壑造林、葛藤护坡试验、沙棘人工栽培、草木栖引种推广、小冠花引种试验与推广等;20世纪40年代,叶培忠先生首次利用当地河北杨与山杨、毛白杨、响叶杨进行杂交育种试验,成功培育出了抗逆性强的“叶氏杨”。

首次开展了山地果园试验研究和示范工作。选择天水地区花牛村进行引进和定点试验、示范(花牛苹果)。花牛苹果曾于1965年被赠送给毛主席,由此享誉遐迩,在天水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水利部水沙基金、黄委水土保持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948”项目等研究课题,开展了黄河流域不同区域水沙变化、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进等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20世纪90年代末,天水站参与实施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是黄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天水局承担了项目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监测等建设任务,为打造高标准、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示范效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典范提供了技术支撑,经过两期13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新时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范。

建站77年来,天水站共开展试验项目1000多项,研究课题530多项,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700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上交流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6部、论文集6册;68项科研成果获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含黄委)奖24项。多项成果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建设中,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

新时期  新成就

2000年,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成立后,赋予了天水局水行政管理、水土保持监督、水土保持监测等新的职能。

19余年来,天水局先后配合上级在甘肃、青海、新疆3省(区)累计对200多个大型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和跟踪检查,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保持后续设计、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开展水土保持监理监测等。通过多年的努力,辖区内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显著提高,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已成常态,对遏制区域人为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水局负责着黄河上游干流、重点支流3700多公里河道水政执法任务,近年来,天水局先后对河道内300多项涉河建设项目进行汛前、汛后执法检查,配合上级开展了“清四乱”“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工作,及时发现和参与省际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维护了黄河干流及重点支流河道水事秩序,防止了重点区域的水事纠纷。负责甘肃、青海两省40多个取用水口和黄委批复的水资源论证项目的日常监管。辖区内所有取用水工程全部纳入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取水用水行为。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天水分中心成立以来,在长期开展水土流失原型观测的同时,对甘肃、青海接壤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行了动态监测。先后承担完成“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水土保持监测”“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等多个监测项目,为部门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10多年来,天水局在水行政管理、水土流失监测等新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赢得了上级部门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多次被评为水行政管理先进单位,有多名个人获上级表彰和奖励,为流域监管促进人水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夯实基础  加快发展

2015—2017年,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天水局龙王沟、梁家坪、罗玉沟三个试验场同时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基层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在罗玉沟试验场建成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施;2017年,监督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建成运行,水土流失测站监测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与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视频会议互联互通,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黄委规范管理、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天水局注重增强软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年轻科研人才培养、加强制度建设,梳理修订规范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推行绩效考核,实施绩效工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凝聚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按照“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重点加强了职工队伍建设和领军人才建设。通过选拔任用年轻中层干部、为新入职人员选派指导老师,实行一对一帮带指导、多渠道送年轻职工外出学习培训等措施,促进年轻职工成长,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长期的水保科研工作的实践,在取得大批成果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作风扎实、勇于奉献的水土保持科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建站70多年来,培养了学部委员1人,正高级以上职称专业人员近33人,其中被列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6人。获地级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3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4人次,省部级(含黄委)23人次。

先后有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學等多家高校在天水局设立野外教育实习基地;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在天水局挂牌成立野外观测试验基地。

砥砺奋进  再立新功

新时代,新征程!

新使命,新希望!

面对新的起点,天水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略,全面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 的治水总基调,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在继续加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水土保持原型观测等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在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水土保持减水减沙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按照最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工作,有效防治新增水土流失,有效遏制新增水土流失,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按照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要求扎实工作,依法对黄河干流、重点支流河道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维护黄河上中游良好的水事秩序。

不废江河万古流,潮起正是扬帆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着70多年历史的天水局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斗志,积极投身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努力为黄河治理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天水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水土保持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水土保持
《天水之镜像》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