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苗
我记忆中有一段永远难忘的往事,发生在40多年前一个麦子成熟的农忙时节。
那天下午两三点左右,母亲正与十来个村民在麦地里收割。就在此时,一段宁海腔传入耳膜:“谢谢哪位好心人,能帮帮我,把我这担货物担到鹿颈峧头,脚钿一元二角。”话音中夹杂着太多的央求与盼望。
正在埋头干活儿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探起身,只见麦地旁站着一位四十来岁的妇人,一脸疲惫相,双眼直勾勾地望向众人,神情里有种说不出的忧伤。她旁边的地上放着一担货物。
农忙季大家都忙啊,面对妇人期盼的神情,大家虽然同情,却也无奈,一个个只能闭口不言。一时间,周围的空气几乎凝固了。
妇人依然满怀希望、喋喋不休地讲述着前因后果。原来在此前,她已经挑着担子从县城出发,走了约35里路,接下来还要沿着这条古道去深甽,但是这会儿,这位瘦弱的妇人早已身心疲惫、体力不支了。一想起即将面对的行程,她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这儿到鹿颈峧头还有十公里,而且都是陡峭山路,荆棘丛生、野兽出没,路难走暂且不说,问题是还要挑着百十斤重的货物呀。这活儿那么艰巨,平常人都不敢接,更何况大伙儿已在麦地里干了大半天的重活儿。
“我去帮帮她吧。”大家回头一看,是我母亲,我那矮小且单薄的母亲。
母亲走出麦地,来到妇人身邊,二话不说就挑起货物向前走去。母亲这举动给妇人带来了希望,她千恩万谢,一脸笑容地跟在后面。母亲与妇人那一前一后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
母亲一生曾做过数不清的善事,这次经历估计是她无数善事中并不起眼的一件。但我却很纳闷,那天母亲在路上遇到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她和那位妇人又谈了些什么?
母亲说:“当时就想着她无助的样子,出门在外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她一把吧。当然我也想赚点脚头钿好贴补家用(我家兄弟姊妹众多,家境很困难),但是毕竟要走那么多路,再说时间也不早了,心里头还是害怕的,所以我只好拼着老命,尽量走快点,好早点回到家中,让家里人也放心。”
这件事也让父亲受了不小的惊吓。那天父亲干活儿回来,听到这个消息就急了:这婆娘,胆子太大了,这么晚还去深山冷岙,万一出事怎么办!
父亲沿着母亲出发的路线一路往前冲,打量着尽快奔到鹿颈峧头去接母亲,给她壮胆。
谁知道,当时的母亲正好完成了任务,从另一小路往家里赶,阴差阳错失去了与父亲碰面的机会。父亲遍寻无果,虽然心有不甘,还是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家中,路上还思忖着,待次日一早带上全家人,一起去山上寻找母亲。
如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40多年,想起这件往事,就会想起她的善良、勤劳与勇敢。母亲一生虽然平凡,却有一颗博大的慈爱之心。
(林小菊摘自《今日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