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温燕 青木 本报记者 王冬 ●王会聪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让全球粮食供应趋紧”今日俄罗斯网站4月9日报道称,国际大米价格已涨至7年新高,小麦期货价格也在3月中旬以来上涨15%。美国和欧洲的媒体则关注疫情导致的产品滞销和用工荒为行业和粮食安全带来的挑战。
市场与供应链剧变
美国“农业”网站本周报道称,美国联邦农业局经济学家维诺尼卡·奈格表示新冠疫情对农业的冲击是全国性和全方位的。她表示,奶类、肉类、棉花以及大豆价格均急剧下降14%到31%不等。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经营蔬菜农场的吉姆·艾尔德曼表示:“当前的问题是食品服务业基本关停,产品无处可销。”家畜生产商皮特·巴克肯认为新冠疫情会带来百万美元的损失。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在美国2018年的1.7万亿美元食品支出中,外出就餐约占54%。但疫情引发的外出就餐骤降已影响整个乳品行业,导致黄油供应过多但商店内面包供应不足,黄油和奶酪价格随之大跌。
消费者在疫情中改变了购买食品的方式,食品供应链的问题也导致状况频发,美国农场局联合会主席杜瓦尔表示:“农场将能生产出足够食品,但在它们抵达餐桌之前会面临加工、运输等问题。”目前美国市场已经出现包括满载覆盆子的卡车从市场退回和大量牛奶被倾倒等现象。
据“农业”网站报道,美国最大的农场集团总裁表示,国会近日为新冠疫情向农业拨款235亿美元不足以救济“农场经济”。杜瓦尔表示,农业需要“远比援助法案多得多的钱”。一些农业公司在为分得抗疫款项展开公开竞争。
急需“田野劳动力”
疫情令田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加剧。英国广播公司9日报道称,由于疫情导致主要农业劳动力的东欧民工无法到岗,英国数百万吨的蔬菜和水果面临烂在地里的危险。不过由于国内许多行业“停摆”,主动申请到田间工作的英国人创历史新高。英国就业中介平台Totaljobs称,过去一周有5万人在寻找农业领域的工作。
用工问题也出现在美国,美国农场局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外国临时签证工人约占全美农场劳动力的20%,大多来自墨西哥,其中近25万人在2019年获准在美工作。但疫情开始席卷美国后,美国暂停常规移民和非移民签证审批服务,美国农场主担心无法获得外国劳动力。此后美国国务院放宽对此类工人的要求,但杜瓦尔表示“即便有这25万人也仍然无法完全补足人手。”
粮食安全愈发凸显
“欧盟应囤积粮食!”欧盟官方新闻网站“EURACTIV”8日报道称,粮食供应受到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民众对于食品短缺的担忧引发囤积行为,造成粮食供应不足。二是全球运输不畅,许多欧盟国家边界封闭,加上季节性工人短缺导致运输和储存能力不足。法国农业协会和多位法国欧洲议会议员正在敦促欧洲委员会增加粮食储备,以避免价格出现暴涨或暴跌。虽然目前全球粮食供应总量充足,但是供应链已出现断裂。
“囤积食品正在推动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德国《商报》8日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全球囤积粮食高潮,并可能导致供应短缺。无论是大米、小麦和其他基本食品的价格都已经飙升,大型进口商正试图补充其库存并防止供应短缺。欧洲期货市场上的小麦价格最近几天内上涨近20欧元,至每吨191欧元。
中国的农业生产是否受到了疫情影响?专家送来了一颗“定心丸”。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春耕时节主要在每年的三月,今年春耕没有受到疫情的明显影响。目前需要关注的是粮食价格问题。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至4月初,全国早稻育秧完成近八成、栽插近三成,早稻生产顺利推进。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湖南、江西早稻育秧过半,全国早稻育秧进度同比快1.6个百分点,栽插进度同比快1.1个百分点。
此前,为缓解疫情导致的农产品滞销情况,中国多个电商平台发挥自身优势“线上助农抗疫”。拼多多在2月上线“抗疫农货”专区,帮助贫困地区和部分农产区解决特殊时期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京东也开通“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苏宁拼购推出助农18项举措,帮助农户商品走出来、卖出去;阿里巴巴也发布“爱心助农”计划,为全国核心产区滞销农产品打造紧急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