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磊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下面考察法定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的关系。
图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1是1998-2015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及各项贷款增速的月度数据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准备金率的变动与货币供应量及各项贷款的关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1998-2005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频率较低,与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的反向变动关系不显著;存款准备金率与各项贷款增速仅在滞后2个月之后出现非常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04;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速在滞后3个月之后出现非常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02。
这段时间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当时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2001-2005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分别为7.6%、6.47%、5.38%、5.25%和4.17%,人民银行调高或者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仅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相应下降或者提高,而商业银行不必收缩或扩大信用规模就能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如2004年4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由2004年第一季度末的4.28%下降为第二季度末的3.75%,变动0.53个百分点,正好抵消法定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期间货币乘数也比较稳定,因而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小。
2.2006-2015年:法定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反向关系显著,存款准备金率与M2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0。法定准备金率与各项贷款增速之间的反向关系有所增强,存款准备金率与滞后2个月的各项贷款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货币币值稳定主要体现为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可以用CPI指标量化分析,而经济增长可以通过GDP数据进行分析。
1.存款准备金政策与GDP。用1998-2015年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与GDP当季同比增速的季度数据(见图2)分析得到:
a.1998-2005年,法定准备金率与滞后1个季度的GDP增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17。
b.2006-2015年,法定准备金率与滞后3个季度的GDP增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1,负相关关系明显增强。
图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存款准备金政策与CPI。用1998-2015年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与CPI同比增速的月度数据(见图3)分析得到:
图3
数据来源:wind资讯
a.1998-2005年,法定准备金率与滞后13个月的CPI同比增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31。
b.2006-2015年,法定准备金率与滞后13个月的CPI同比增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56,负相关关系有所增强。
以上分析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负相关关系增强。为什么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还逐步增强呢?这主要因为金融环境不同。
一是流动性环境不同。当银行流动性偏紧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确是一剂“猛药”,因为此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保持在较低水平,一旦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而银行还处在原来的准备金比例水平,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满足新要求,银行必定要减少对企业的放贷量,收缩放贷资金、减少购买债券等其他资产以保留更多的资金,并且提高放贷利率,这时市场利率将随之提高,市场预期就会发生变化。正是由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市场的利率发生较大波动,国外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使用。然而,近年来我国银行通常面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因此具有“巨斧效应”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就成了主要操作工具。
二是公开市场操作的深度不同。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发达因家,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深度相对有限。如果商业银行不愿意出售或购买这些流动性资产,公开市场操作就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中央银行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而存款准备金具有“深度”冻结流动性的功能,因此可以作为中央银行被动释放基础货币的对冲手段。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法律需求,建议尽快出台和修订相关的行政法规和管理办法等,可以有效解决法律规定不明确等问题,使得管理有规可循,更加规范,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的对象、类别、调整的幅度、构成以及处罚等从法律上给子明确,以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得以落实。并保证银监会的监督职能得以充分、有效地实现,从而为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法律环境。
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对存款准备金依据存款的流动性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流动性强、变现能力强的活期存款等金融资产规定相对较高的准备金率,实现对M1的重点控制;反之,对流动性低、变现能力相对较差的定期存款等金融资产规定相对较低的准备金率,从而达到对M2的适度调节。这样就能达到分层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标。
建立法定二级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有:一是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水平,提高其清偿力;二是可以扩大中央银行的平台操作空间,便于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货币供应量,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向间接调控转变;三是可以扭转商业银行资产单一(主要是贷款)和中央银行资产单一(主要是再贷款)的局面,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防范金融风险。流动性资产占总存款的比率可以根据经验数据来确定并进行调整。在建立了法定二级准备金制度之后就会有一些积极的效果。首先,法定一级准备金率就无须经常变动,并且当法定二级准备金率稍微发生变动,就可以让中央银行得到一些稳定的资金。其次,法定二级准备金也可以达到与对准备金付息相同的目的。再者,二级准备金率的调控会弥补法定准备金率变动的“巨斧效应”缺陷,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