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每到周末,铜陵市民王芳驱车前往枞阳县白云岩景区郊游,行驶在宽阔笔直的乡村公路上,一旁的田野农屋相映成趣。看见此景,王芳不禁感慨: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经过区划调整并入铜陵后,枞阳县已成为越来越多铜陵市民周末度假的首选地。过去,许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景点,也获得不少市民的拥簇,纷纷前去“打卡”。乡村旅游持续火热的背后,得益于不断改善的道路交通设施。过去,乡村路大多崎岖不平;如今,道路不仅便捷通畅,“颜值”也越来越高。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至今没有过时。在即将收官的“十三五”期间,铜陵站在一江两岸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道路建设作为跨江联动的“先行官”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两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到70分钟,国道347的开通,让枞阳县城到铜陵市主城区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从开工建设到通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347速度”也成为铜陵“十三五”交通事业大踏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一年,铜陵实现了多年以来跨江发展的夙愿,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期。然而,在新的城市空间版图中,一江两岸从相加到相融,仍有诸多空白需要填补。
枞阳是一个农业大县,而铜陵却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农村地域面积小、居民数量少,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能力相对比较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此前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区划调整后,铜陵城乡主要经济指标差距显著放大,数据的背后,更是城乡基础设施硬件水平实实在在的落差。
长期以来,枞阳县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没有一级公路,不通铁路。区划调整后,铜陵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230公里增至4000余公里,路面铺装率却从83%降至66%,而这只是铜陵江南江北交通发展不均衡的冰山一角。
从发展角度看,由于交通不畅,虽然铜陵市地域空间在区划调整后得到极大拓展,产业布局却无法施展开来。从民生的角度看,在区划调整的官方信息通报中,特别强调了对于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枞阳县群众对于区划调整后民生水平提升也抱有很高期待。
无论是着眼跨江后的发展布局,还是回应群众的期待,江北地区的道路交通短板都是铜陵区划调整后必须突破的第一道关口。
为此,铜陵做出“全力撑枞阳”的庄严承诺,在交通建设项目和资金上向枞阳倾斜,这也被写入了铜陵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区划调整当年,铜陵市就开工建设了全省新建里程最长的国道347枞阳段项目,德上高速枞阳段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也加速落地。
“十三五”期间,铜陵在江北地区交通建设累计投入超过95亿元,约是“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的12 倍。仅农村地区,就相继实施了道路畅通工程、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公路危桥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达35亿元。通过近五年的建设,枞阳县结束了没有一级公路的历史,打通了对外交通的大动脉,农村公路全面延伸到村民组一级,新开工建设了一批旅游路、产业路、扶贫路,全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助力脱貧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路交通串联着经济发展,关系着百姓福祉,不仅是民生事业,更是民心事业。要把好事做好,筑好让群众满意的路,考验着政府的施政和管理水平。
铜陵把江北地区路网建设放在全市跨江发展的全局战略中,以系统化思维和流程化意识,统筹做好道路建设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协调联动,探索出一条筑好路的铜陵经验。
首先,在建设前期做好科学规划。“十三五”之初,铜陵结合全市发展实际,制定了交通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一是搭建起连通城市与乡村的骨干路网,打通跨江主通道;二是建设内部路网,贯通各乡镇,与骨干线路连接;三是依托各乡镇,向建制村辐射,丰富毛细血管,2016年和2018年,铜陵先后启动了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基本完成了枞阳县境内交通路网的组建。
其次,在建设之中注重合作共担。项目施工管理上,按照市级统筹,县区负责,多方参与的原则,落实目标责任,加强质量管理。在道路建设资金来源上,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市、县共建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除省财政每公里20万补贴之外,市财政对枞阳县按30万每公里补贴,高于对市辖区的补贴标准。
第三,在建设后期加强管理养护。俗话说,道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铜陵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路长制,加强乡村道路管理。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制定建后管养制度。2020年,全市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构建率达到100%。此外,为充实管理的末端,铜陵按照每30公里一人的标准设置道路专管员。在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地区,道路专管员岗位与脱贫攻坚公益岗结合起来,取得了双重效应。
养护方面,2020年铜陵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经常性养护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比例达到90%;县、乡公路年均大中修比例达到7%,超过省政府要求的5%比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及人员基本支出、养护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此外,在道路建设过程中,铜陵市还确立了两个原则。一是“重点突出”原则。针对枞阳县境内南北发展不平衡特点,建设项目重点向北部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乡村旅游景区倾斜。二是“适度超前”原则。为适应未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铜陵在乡村道路建设中按照4.5米宽的高标准修建,既给农村居民出行带来更大的便捷,也避免了今后二次改造重复建设。
家住枞阳县官埠桥镇陆岗村的老李打趣地说,如今自己也像城里人一样,坐上了“班车”。去年,陆岗村完成了乡村道路改造,今年村里又开通了公交。在县城打工的老李,如今再也不用骑摩托车上下班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其中,对于“运营好”的要求,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力量,更需要整合多元的合力。
在枞阳县公交枢纽站,过去人潮涌动、杂乱无章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历史。标准化的公交车取代了私人营运的客车,公交线路延伸至全县每个乡村,即使不具备条件的江心洲,也开通了内部循环线路,推出了定制客运服务。
只有把客运体系搭建起来,乡村路才能真正“活起来”。推动乡村道路建设的同时,铜陵同步推动城乡公交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公共交通均等化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乡村公交投资回报率低,市场化运营难度大。由于线路多运营里程长,一次性投入较高,国有化运营也面临资金压力。在较短时间内让乡村公共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源于铜陵在枞阳县推动的公共交通事业体制改革。
2018年11月2日,铜陵市与安徽省交运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枞阳县城乡公交一体化PPP项目”,计划在三年时间投入3.74亿元,完成枞阳县公交系统的建设。
此前,枞阳县辖区有400多辆农客中巴,新成立的公交公司完成了对原先全部营运车辆的收购,并置换了新能源公交车,各中心乡镇,公交场站、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陆续建设完成。
从政府管理角度, PPP项目缓解了财政即期支付的压力,使得车辆置换、场站建设能够迅速落实。根据合作协议,财政对新成立的公交公司采取按里程补贴的方式,避免了企业在偏远线路运营上的顾虑,保障了公共交通的公益性。交通部门以财政补贴资金为杠杆,通过考核的形式加强对公交公司的监督,在保持市场机制灵活性的同时,提升了运营的规范性。
从群众利益角度,公交改革后,票价显著降低,过去乘坐农客中巴要支付10元、15元,如今最高只需支付5元。规范化的管理提升了运营效率,方便了群众,公交不仅做到准时准点,也彻底杜绝了超限超载、拼客
拉客的现象,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位于枞阳县白梅乡和钱铺镇境内的钱白路,是铜陵今年开工建设的一条重点旅游公路,串联起沿线的白云巖、三公山等风景区,拉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着钱白路的开通,当地依托交通红利,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新路径。
铜陵将道路建设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等紧密结合起来,释放出多重效应,越来越多的农村因路而美、因路而富、因路而兴。
首先是带动了人流。道路的通达,让城乡之间人员往来更加便捷。农村群众进城务工更方便,收入来源渠道更多。人员流通也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推动了铜陵城市化水平提升,带动了城市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前往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人气,推动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在枞阳县,一些过去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自然人文景区迎来发展机遇。今年,白云岩、三公山景区携手入围国家3A级景区,围绕景区的一系列项目建设也正在逐步落地。
其次是畅通了物流。作为农业大县,种养殖业一直是枞阳县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拓宽了农产品对外销售渠道,收购农产品的车开进村里,农民彻底告别“丰收的烦恼”。依托路网建设,铜陵进一步实施了农村运输通达工程,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物流网,布局农村客运站场,实现路、站、运同步发展。物流服务延伸到乡村,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电商、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
最后是创造了信息流,促进了乡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道路的畅通为乡村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带来了新的市场信息,推动了乡村产业供给侧改革。在枞阳县乡村公路沿线,一批特色农产品园区、花卉苗木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围绕服务城市消费需求的城郊农业渐成气候。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思维得到激活,产业发展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路通百业兴,过去的五年,铜陵不断完善江北地区交通路网,在一江两岸的广阔空间绘就了一张棋盘。随着“十四五”的画卷徐徐展开,铜陵越来越多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落子江北,一江两岸联动更加紧密,城乡协调发展其势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