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婷 陈卫杰 刘莉
【摘要】
目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实验地点是我院,实验时间是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选定患有急性期脑出血的患者62例,抽签法分组,实验组共计31例患者,展开程序化护理,对照组共计31例患者,展开常规护理。结果:将2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组护理后肢体功能评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均改善明显,统计学表达存在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后效果理想,取得了满意成效。
【关键词】急性期脑出血;程序化护理;效果
【中圖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213-02
在临床上,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常见,患者容易残疾,死亡率较高,因此,临床上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减轻本病患者残疾程度,将本病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临床上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了相关分析,本文对此做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于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选择急性期脑出血的患者62例,均知情,分组办法是抽签法,实验组患者31例,男女构成是16例及15例,年龄分布是45岁至68岁,年龄中位数61.5岁,丘脑、内囊、蛛网膜下腔、桥脑、小脑、其他部位出血患者例数分别是5例、9例、5例、5例、5例、2例,对照组患者31例,男女构成是15例及16例,年龄分布是44岁至67岁,年龄中位数61.0岁,丘脑、内囊、蛛网膜下腔、桥脑、小脑、其他部位出血患者例数分别是4例、10例、4例、5例、6例、2例。将2组入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1.2方法
对照组共计31例患者,展开常规护理:护士应指导并监督患者合理用药,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测,提醒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指标检查,待患者病情稳定,指导患者开展简单功能锻炼,将各项常规护理措施积极落实到位。
实验组共计31例患者,展开程序化护理:(1)构建小组,组员包括责任护士、护士长、专职护士,均经过培训,合格后,允许参与本组实验。(2)小组成员需要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具体涉及性别、年龄、用药情况、发病时间等,有机结合患者实际,初步评估患者病情。(3)小组成员需要对疾病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并有机结合患者亟待解决问题,将护理计划制定并调整,确保护理措施全面、可行。(4)待患者入院,护士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做好接诊处理,为患者提供冰枕或者冰帽,为患者实施吸氧治疗,对患者各项体征进行快速检查。若患者病情处于中轻度,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做好患者病情处理,若患者病情危重,护送患者至重症监护室,若患者血氧饱和度严重下降、呼吸困难,为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处理。对于小组成员来说,对患者使用的药物信息进行充分掌握,具体涉及作用机制、性质、注意事项等,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输液速度及药物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对患者体温及血压进行定时测量,对患者呼吸、心率等情况进行密切记录。
1.3效果研究
护理后肢体功能评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根据肢体功能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数据统计。
1.4统计学计算
计算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数据期间使用SPSS 20.0软件,分别采用以下表示方式:(均数±标准差)、率,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肢体功能评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便秘、压疮、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均改善明显,对比对照组相应数据,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3讨论
分析得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效果不良,护理措施不够全面、专业,因此,临床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目的是解决这一问题。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可行性较高,干预后效果显著,护理过程中,住院期间,患者主要进食流食,小组成员需要评估患者进食量,避免患者进食过多,避免患者营养供应不足,可利用鼻饲插管办法来进食。由于患者合并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护士应积极沟通患者并详细介绍疾病知识,利用治疗成功案例讲解,将患者配合度大大提高。待患者病情稳定,护士应合理计划并安排患者参与肢体康复训练,一对一,详细为患者、患者家属讲解功能锻炼要点,首先开展上肢功能锻炼,逐步过渡,然后开展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病情恢复,对患者功能锻炼时间及内容进行不断调整。
本文得出:实验组护理后肢体功能评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便秘、压疮、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均改善明显。
综上得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护理后肢体功能评分、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冬花.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探究[J].黑龙江医学,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