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香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醫院感染检测中应用微生物学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奇偶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患者于微生物学检验后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感染控制;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概率,以及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重、中、轻度感染率分别为1.00%、2.00%、5.00%,该组患者的总感染率为7.00%;对照组患者的重、中、轻度感染率分别为9.00%、15.00%、18.00%,该组患者的总感染率为42.00%。实验组各程度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54.76%,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微生物学检验可以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概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医院感染监测;效果
【中图分类号】
R969.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58-01
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会对其身心带来严重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同时,院内感染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医院感染检测中应用微生物学检验的临床效果,以下为详细研究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选顺序,奇偶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中,男患52例,女患48例,患者年龄在18-78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5.52±3.58)岁,其中包含49例内科患者、51例外科患者;对照组中,男患50例,女患50例,患者年龄在18-77岁,其平均年龄为(45.48±3.56)岁,其中包含50例内科患者、50例外科患者。经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即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病情判断,选取是以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微生物学检查后,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轻、中、重度感染的发生概率;观察两组感染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计算机将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比对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用(x±s),组间的比较用t、 χ 2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概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重、中、轻度感染率分别为1.00%、2.00%、5.00%,该组患者的总感染率为7.00%;对照组患者的重、中、轻度感染率分别为9.00%、15.00%、18.00%,该组患者的总感染率为42.00%。实验组各程度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所示。
2.2两组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54.76%,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所示。
3讨论
微生物即为肉眼不可见、结构相对简单的微小生物总称,其具有繁殖能力强、容易变异、种类繁多的特点。人体中均存在较为复杂的微生物体系,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等均属于微生物。可见,微生物涉及的范围之广[3]。医院收治的患者疾病类型、疾病程度均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医院内存在的病毒类型也较为复杂,感染是医院存在常见现象。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对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有显著意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治疗方式以及抗菌药物选择均不尽相同。因每种抗感染药物菌谱不同,不能对抗全部的微生物。可见,明确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对于患者的治疗有显著意义。微生物学检验即为临床上用于明确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的一种方法,其可以为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验组患者的重、中、轻度感染率分别为1.00%、2.00%、5.00%,该组患者的总感染率为7.00%;对照组患者的重、中、轻度感染率分别为9.00%、15.00%、18.00%,该组患者的总感染率为42.00%。实验组各程度感染发生率以及总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54.76%,组间差异明显,P<0.05。可见,微生物学检验可更好的控制感染的发生概率。同时,明确患者的微生物感染类型后开展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检验可以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概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晶荣, 张学颖, 邵林. WPBL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初探[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8, 17(8):782-785.
[2] 应建飞, 俞燕红, 鲁勇, 等. 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9, 42(2):123.
[3] 张圣洁, 张小琴, 周健, 等. 血液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J]. 中国实用医刊, 2018, 45(13):3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