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中医病名考

2020-04-09 08:26倪其猛袁春玲宋峻宋晓龙江磊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脏病

倪其猛 袁春玲 宋峻 宋晓龙 江磊磊

【摘 要】 曾学文教授对心脏病中医病名的考证颇有心得,文章从中西医角度对曾学文教授关于心脏病中医病名考这一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和总结,阐述曾学文教授对心脏病中医病名、证名的认识。

【关键词】 心脏病;中医病名考;曾学文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0)4-0001-03

曾学文,1936年生,江苏盐城人,盐城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盐城附属医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教授对心脏病中医病名的考证颇有心得,笔者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曾教授认为中医学对心脏疾病的命名大体有以下4种情况[1]:一是以症状为主证。如心痛,《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二是以体征为主证。如心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河间六书》有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三是指生理功能失调。如心悸,《金匮要略》曰:“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伤寒论》177条有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论》356条亦有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又如心厥,系由于气机升降功能紊乱所致,《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四是病理机制转归。如心痹,反复经感时邪,内侵于血脉心脏而致闭者痹也。《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又如心胀,系因病久气血滞行,流通受阻致心肿胀大。《灵枢·胀论》云:“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又云“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心脏疾病的辨证命名,以脏腑、八纲及六淫辨证为基础,突出心的气、血、阴、阳、水、火、神、邪。为了体现心脏疾病的特有证名,在每一个心脏疾病的证名前冠之以“心”,以区别其他脏腑疾病的病名、证名。

1 心悸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指患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时有惶恐不安,不能自主,伴有心前区不适、颤抖不宁或脉见参差不齐的一种心脏病。心悸常常是各种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累及心脏的首发症状之一。

《伤寒明理论》中对心悸症状作了详尽描述:“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描述了惊悸和怔忡的区别:“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是也。”

根据心悸之临床表现,主要对应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2]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前者包括:①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停搏;②异位心律失常,如房性逸搏及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等被动性异位心律和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房室折返性、室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主动性异位心律。后者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①生理性冲动传导异常包括干扰和干扰性房室分离;②病理性冲动传导异常包括:心脏传导阻滞,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和束支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折返性心律,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常见房室结折返、房室折返和心室內折返);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2 心痛

心痛指患者膻中及虚里部位由于心脏本体劳损而引起的以疼痛为主症,伴有心悸心慌、气短汗出、脉弦紧,经休息或治疗症状可获暂时缓解的一种心脏病。

心痛病名首见于《灵枢·厥论》,根据严重程度和预后分为真心痛和厥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色苍苍如死状。”《素问·脏气法时论》将心痛的部位与放射描述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金匮要略》亦云:“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侯》将心痛依其病损部位及预后分为正经和支别络脉之不同类型,谓:“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根据心痛的临床特点,现代医学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指冠状动脉(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由于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表型。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其分为5型: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近年趋向于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分为两大类:①慢性冠脉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前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

3 心痹

心痹系指经感风寒湿热之邪,窜经入络,侵犯肌肉关节,损伤血脉,内舍于心,寒热汗出,骨节肿痛,心悸气短,胸闷乏力,两颧紫红,咳嗽咯血,脘胁胀满,下肢浮肿,脉滑数或有间歇的一种心脏病。

《素问·痹论》首先指出,心痹的原因是反复感受时令之邪,侵及血脉心脏,使气血瘀滞,闭塞不畅。其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心痹的命名和主要症状及病机,在《素问·痹论》中作了详尽论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淫气忧思,痹聚在心。”心痹有寒热之别,“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心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2]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也可发生于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

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最常見的病因为病毒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心肌炎。非感染性心肌炎的病因包括药物、毒物、放射、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巨细胞心肌炎、结节病等。

4 心胀

心胀系指心脏本体或其心包受病劳损,肿胀发大,患者心下痞满,惊悸怔忡,心慌气短,甚则不得平卧,肤唇紫绀,肢体浮肿,脉数或不整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心胀的命名和主要症状首见于《灵枢·胀论》。其云:“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其病机为“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其证候表现在诸多方面,《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颈脉动,喘疾咳。”《金匮要略》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备急千金要方》卷18大肠腑方痰饮第6有云:“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严重者出现心气虚脱,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心胀相当于现代医学各种心脏病之原发性或继发性心房心室扩大肥厚,如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2]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以心腔扩大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大,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瓣膜、冠状动脉多无变化。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特别是程度不同的纤维化等病变混合存在。病变的心肌收缩力减弱将触发神经-体液机制,产生水钠潴留、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以维持有效循环。但是这一代偿机制将使病变的心肌雪上加霜,造成更多心肌损害,最终进入失代偿。

人群中血压呈连续性正态分布,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划分无明确界限,高血压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5 心水

心水是指患者表现为心慌气急,喘促烦躁,不得平卧,畏寒肢冷,皮肤青紫,腹大胫肿,小便短少,舌胖脉数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素问·气交变大论》第69云首先指出心脏受病,重则水肿:“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寐汗出,憎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14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刘河间在《河间六书》中更强调了心水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甚者水气凌心犯肺,咳嗽咯血,如《丹溪心法》咳血19:“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黄瘁,五心烦热,咳嗽唾血……”心水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素问·脏气法时论》第22云:“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其病除心脏本体外,还常累及肺、肝、脾、肾诸脏。《金匮要略》云:“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水在肺,吐涎沫”“水在肝,胁下支满”“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肾,脐下悸。”

心水主要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心力衰竭[2]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

6 心厥

心厥是指患者表现为心乱气微,卒然心痛,大汗淋漓,面色惨白,四肢厥冷,神识昏蒙,躁动紫绀,舌青脉微的一种危险心脏病。

厥,首见于《素问·厥论》第45:“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以阳气、阴气之衰分寒厥、热厥。仲景在《伤寒论》337条指出其主症机理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素问·举痛论》指出,受寒剧痛可导致厥逆:“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心脏以气为本,血为标,阴为体,阳为用。心气衰脱,心阴枯竭,血脉瘀滞,壅塞心窍,使营卫不通,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不能畅达于手足,以致厥冷不温,发为心厥。若阴阳之气不相维系,终至阴阳离决,则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二便失禁而发为心脱。心厥脱是心脏病的终末表现,可以相继于心脏病由气及血,由血及水之后,也可以突然直中,出现于心脏病之早中期,或是由于其他疾病突然恶化发生心厥脱。

心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2]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7 双心病

临床上以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呼吸困难为主症者,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的范畴,部分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精神神志方面的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心烦嗳气等,可称之为“双心病”。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双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神经症。近年来认识到,心血管疾病可以且常常和精神心理问题共存,两方面互为因果且相互影响。这类患者由于临床症状多变,临床表现不典型,尽管进行了大量客观检查,甚至进行了过度干预,但由于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上是笔者对曾学文教授关于心脏病中医病名考这一学术思想的整理和总结,随着人们对疾病了解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病名会陆续出现,如双心病就是近年来现代医学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新认识。期待心脏疾病更加贴切的中西医病名对照,以便使中西医融合互补更为精当。

参考文献

[1]宋俊,顾月星,郑兴忠.心系说——曾学文临床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7-35,150.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5-345.

(收稿日期:2019-11-22 编辑:刘 斌)

作者简介:倪其猛(1977-),男,汉族,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E-mail:862418000@qq.com

通信作者:江磊磊(1971-),女,汉族,博士,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E-mail:jiangleilei2009@163.com

猜你喜欢
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最适合心脏病病人的是驴肉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5例妊娠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麻醉分析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蒙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01例疗效观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护理
1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