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应成为美中管控竞争的契机

2020-04-09 04:15王雯雯
环球时报 2020-04-09
关键词:修昔底环球时报竞争

本报记者 王雯雯

编者的话:中美关系近两年来跌宕起伏,围绕经贸摩擦、5G建设、台海等问题的交锋不断上演,一场突如其来、对全球构成严重威胁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将两国博弈推上一个新舞台。最近两个月,美国“甩锅”、抹黑中国的言论频频出现,中方则及时予以回击。有人制造杂音,也有人呼吁中美共同抗疫,比如90多名美国政府前高官、专家本月3日发表公开信呼吁两国合作。“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如图)日前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文说,尽管让美中在“残酷”的竞争关系中保持具有深度的伙伴关系很难,但要想打败现在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两国必须这样做。美中关系到底应该怎么走?《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对艾利森进行了专访。

面对疫情,唯一的解决路径是合作

环球时报: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美陷入多维度的博弈,比如有人对比两国政治体制,双方在病毒起源等问题上针锋相对。这些事情能否被视为疫情升级了两国的竞争关系?中美关系将如何受到这场疫情的影响?

艾利森:我们需要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基于深层次的、不可避免的结构现实之上。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对美国“自然而然”地处于任何啄序(指群居动物通过争斗获取优先权和较高地位等级的自然现象——编者注)最高处的地位产生实质威胁。简而言之,这是经典的修昔底德式对抗,隐含了任何国家都不想发生的灾难性战争的风险。

让情况更复杂的是,中美在各自与新冠病毒这个敌人的“战争”中取得的成败必然成为两国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中国成功地令新增感染曲线扁平化,甚至趋向零(看起来中国已经做到了),而美国仍在抗疫中举步维艰,那么,说再多也掩盖不了这一最基本的事实。这对中美的整体竞争关系、对两种制度的判断、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环球时报:您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撰文说,尽管美中在竞争关系中要开展深度伙伴关系很难,但要想打败新冠疫情必须这么做。这对两个国家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艾利森:根据我的理解,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构成了生存威胁,美中都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击败它。即便其中一方将其境内的感染病例降为零,我也几乎无法想象另一方能将病毒完全“密封”在自己境内,不向外传播。基于上述现实情况,那么只要两国是理性的,唯一可行的解决路径就是找到开展必要合作的方式。我在《国家利益》网站发表的文章里列举出许多具体领域,比如在医学和科学领域进行合作可以减少研发疫苗的时间,更快找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发起一场“指责游戏”是幼稚的

环球时报:一些美国政客言辞颇为激烈,将美国的新冠病毒危机归咎于中国,不过也有理性的声音呼吁中美合作。美国社会对华的分裂态度会如何阻碍两国合作?

艾利森:尽管中国做出了最大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武汉对疫情的早期处理是存在问题的。不过值得赞扬的是,中国从中吸取了深刻教训。华盛顿的许多人将中国对疫情的早期处理部分作为他们叙事的主要情节,这背后是逃避自己失败的现实,不愿负相关责任。发起一场“指责游戏”是幼稚的、分散注意力的行为。美中领导人在3月27日通了电话,希望双方未来能携手前行。

目前看来,各种证据表明中国的努力取得显著成功。现在,金融市场对中国在这场长期战争的第一阶段取得成功做出了积极反应。如果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经历挫折后恢复了强劲增长,而美国仍在持续性衰退和实质性萧条的边缘摇摇欲坠,那么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水平差距将会拉大(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体量更大)。

如果中国政府在确保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即生命权)方面表现出能力,而另一个民主的、放权的政府陷入困境,那么针对中国为抗击疫情而采取的措施的抱怨听上去不过是出于酸葡萄心理。

环球时报: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美国在全球抗疫时缺乏领导力——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外界认为美国应该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一些学者就此认为,这是对美国“能力死亡”的宣告。您对此持怎样的看法?

艾利森:美国在应对新冠病毒上面临的紧迫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美国自己未能正确评估威胁、采取适当举措。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实施紧急措施后,美国政府在数周时间里拒绝承认疫情的严重性。当韩国在疫情未大暴发时每天对1万人进行检测、现在能每天检测2万人时,是哪个国家用一个接着一个的借口挣扎着不愿面对现实?

如果对疫情发生第二轮和第三轮大流行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对抗新冠病毒的战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民主国家察觉到挑战的速度历来迟缓,采取回应措施也迟缓。但一旦他们开始专注应对了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巴菲特经常提醒投资者们,没有人能通过做空美国发财,我同意他的这一观点。

“这三年,我主要的工作议程是寻找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

环球时报: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对您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中的观点产生影响?

艾利森: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人们警惕风险,并且希望两国领导人的视线不拘泥于历史,而是高于它。尽管中美无法摆脱令它们成为激烈竞争对手的这一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现实,但两国仍然可以找到无需战争就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像在过去500年间发生的16次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权力更迭中,有4次幸免于战争。

美中之间爆发一场热战的可能性比大多数人认为的要大得多,尽管这看起来难以置信,且一旦发生就是很疯狂的事情。在修昔底德式对抗中,误判很容易升级成一场灾难。但需要明确的是,我认为战争并非不可避免。

自这本书出版以来,这三年我主要的工作议程是寻找摆脱“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鉴于中美之间爆发的战争可能升级为能彻底摧毁两国的大规模核战争,我们必须极力推动各方防止发生这种情况。问题是,两国政府中的成年人能否找到和平共处的途径。

在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我们要去寻那一线光明。如果美中都能有这样一种战略眼光,即面对两国凭一己之力均无法战胜的外部威胁,它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那么,此次疫情会不会成为两国的一个“学习时刻”——学习如何管控迄今大家都看得到的、具有激烈竞争特征的双边关系?很多年前,我曾效力于里根政府,我为此感到自豪。我清晰地记得那位激烈的反共主义者如何令人惊讶地认清现实。正如他所说的:“核战争中没有赢家,并且永远不能开打。”今天,也许类似的幽灵会激发政治家们从中国智慧中汲取灵感,并建立一种21世纪的“竞争伙伴关系”模式。▲

猜你喜欢
修昔底环球时报竞争
竞争的合适位置
修昔底德啊,你真该遭雷劈!
“修昔底德陷阱”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正确面对竞争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