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迎
(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66)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作为人工智能标杆化资源载体,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在国外兴起,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服务创新模式[1]。近年来,AI技术应用在国内图书馆界迅速掀起数字资源化、数字人文化、智慧化、智库等专题领域的研究热潮[2]。由于信息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当前数字资源也正由技术型、重组型、密集型向嵌入式服务第四范式过程过渡。如何从技术导向为机制折射读者心理及行为感知应用方式,是图书馆向智慧化服务转变的助推器,是实现人工化与智慧化密集联系的转化器[3]。馆藏资源作为服务读者需求、增强个人知识获取感的重要驿站,如何打通资源与利用互联互通来补充个人知识需求,是探索服务驱动转化的调整点[4]。“知识地图”学术观点的切入,不仅加速了数字资源及AI 领域的研究深度,更支持了数字开放共享利用动态服务水平。“知识地图”一词最早由行为心理学家托尔曼(E.Tolman)提出,随后英国情报专家布鲁克斯提出运用知识地图原理组织知识的设想[5]。它为重新定义情报学领域技术、个人知识水平、新动态提供了资源服务接口,为重新选择实际资源智慧化服务方式提供了参考。由于个人知识覆盖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阅读量、书籍选择、时间安排、文献下载频次、论文主题等都是个人知识轨迹有机体系,但从当前研究领域发现缺少个人信息全面性、数据丰富度全方位的总结,对数据挖掘深度与资源导航实现的针对性不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研究AI视域下知识地图个人学习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充分理解图书馆资源及知识地图理论功能的基础上,确定智慧化图书馆建设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步骤。
为更直观地展示国内外数字资源在服务领域的价值体现及演进的阶段性成果,笔者以中英文对照“AI”+“知识地图”OR“数字资源”+“动态服务”为关键词仅检索到40 篇文献。对比国内外高校图书馆AI 利用模式,结合当前知识地图内容进行透视分析,学术界对知识导航系统说及关系说界定比较认同,是对获取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可视化描述手段。武汉大学图书馆与百度开启AI 服务模式,以人工智能借阅、导览、推介垂直一体化服务过程,开启AI 核心领域行为知识重要技术,创造图书馆服务价值增值过程;詹林[6]探讨把知识地图应用于图书馆合作数字参考资源服务,拓展知识地图应用空间,为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不仅可以让不同背景的知识寻求者在不同详细程度上围绕资源优势完善个人学习能力,还可以实现同他人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庄善洁[8]提出知识地图构建还需要更多地揭示学习者隐性知识内容,在保证无侵扰、隐私权保护策略前提下以量化数据指标分析个人行为信息内涵特征,是知识地图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目前知识地图理论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知识地图的概念、知识地图的类型和功能、知识地图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当前图书馆界针对个人成果数据指标的定义与定量描述较为具体,专家学者对个人行为研究多来源于国外文献,聚焦管理绩效、个人情绪变化等方面感知牵引行为策略分析[9]。但国内外对高校领域知识地图特点以及评价指标研究尚显薄弱[10],对知识地图为行为导向个人行为知识内容元素还不具体,在提升信息分析效率上明显不足,即使有从优化服务内容、完善移动终端、建立部门对接系统、转变服务意识、合理设置人员岗位等维度上,阐释互联网+环境下传统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研究成果[11-12],在知识信息行为导向的智慧服务研究领域还缺乏系统理解与实践。
图书馆资源建设上存在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把握资源配置合理性,很多高校馆资源容易陷入供需平衡及资源“投入——产出”利用方面的失衡状态。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也正在从馆藏借阅向以读者为核心的个性化信息知识服务转变。纵观图书馆发展现状,很多高校馆藏资源丰富,但是读者利用率不高及创设的个人知识轨迹不强;或者没有以个人知识信息地图为角色规划资源使用方式。如何从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资源平台循环利用方式为切入点来解决服务获取感,这有赖于从宏观与微观整体路径来挖掘馆藏资源分布特征以及读者需求使用偏好;通过AI学术领域实现知识可视化的跟踪展示,试图了解用户在资源关联数据信息知识的行为,是探索AI学术领域智慧化功能渠道及图书馆工作方式上的创新举措。但是任何资源服务都需要技术支撑、人员综合素养提升及紧跟潮流的创意设计理念,因此只有牢记服务宗旨,把握特色服务为引领的发展趋势,才能不断满足读者需求,迎合当代信息化发展步伐,打造以资源为载体的服务品牌。
高校资源服务作为调整及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高校服务产业链条整体发展布局。随着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AI 视域下知识地图为导向的用户接受行为研究是作为知识结构、交流特征研究的新的主流元素。在挖掘组织或区域所拥有知识内容可视化分析过程中,通过重塑隐性知识的挖掘实践研究,加速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在微观上调整与摸索未来资源服务发展趋势,将资源服务标配化建设纳入当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规划和发展战略体系之中,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前沿,以知识服务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努力挖掘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效能,在服务中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由于智慧化资源建设的同质性,在吸引用户使用检索技巧、获取信息知识的同时,图书馆兼具资源提供——获取服务,针对用户不同需求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适应知识载体的变化趋势,加强多种载体资源的融合运用,加强图书馆与个人之间双向互动,展示资源与用户之间关联,这不仅有助于帮助个体合理规划掌握内置学习目标技巧,通过大量行为地图收集分析,还可以动态调整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方式与节奏,确保馆藏资源建设规划符合智慧化建设要求。
笔者以知识地图设计为抓手,在应对影响个人的知识覆盖率指标因素上,以个人知识路线为实施单元进行层次挖掘,注重知识激活内涵;通过深入具体资源产业链的牵引实施过程,聚焦Interaction Association为核心的知识导航服务进程优化框架,设计契合以资源为导向智慧服务内容,形成AI 视域下智慧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模式,识别资源供给与需求动态关系,获取经济价值与智慧服务识别与认知。
图1 AI视域下智慧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模式
构建个人知识地图个人隐形知识体系,关键在于能够仔细研判影响知识单元体系的具体因素,梳理影响个人知识地图良性循环发展的脉络。笔者以用户使用资源、利用智慧化服务手段动机着手,强调用户对知识信息工具感知程度或个人了解新技能的自选动作、意图和使用行为。在研究数据及技术开发应用基础上,围绕数据服务凝聚力为保障内容,以该高校智慧化校园统一认证为研究切入点,以管理审核、注册、数据录入为研究对象,在尊重个人知识浏览隐私前提下,根据个人填报、数据采集,专业人员设计的指标主题汇聚为叠加形式评估,并审视知识覆盖全面性;通过划分影响个人行为内、外部为主导因素策略分析,深入挖掘影响知识地图因素设计内容及各元素对应关系,结合用户使用资源需求,提出高校馆藏智慧服务内容,明确个人知识地图在智慧化图书馆中的定位,关注个人知识单元设计在智慧化校园建设的识别。为增强与表征各元素之间的比例,以图表形式直观揭示隐藏个人知识地图个人信息占比,促进数据利用与智慧化服务。通过知识任务单元分解,把握读者需求方面的调配方式,搭载个人知识行为分析知识链条与馆藏资源平衡效果。
笔者结合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KOM 和Bartlett 信度校验,结果表明,指标a 系数为0.839。说明个人评价指标信度较高,可建立良好的建构效度。利用SWOT 个人绩效评价分析指标以评估手段对标知识地图在角色设计上的学术生态链条体系,纳入分析范畴,利用数据信息知识框架实现由基础计量过渡到人工地图思维新设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数据组合模型来表达各成分之间的线性关系,拓展内外因素之间关系环节,经过检验确定内、外因素指标合理性。n为影响知识地图因子个数;X 为确定各元素之间的个数比例关系;在m个主成分分析F 中确定因子载荷量与λ 特征根的转化。
从个人知识单元填报数据分析及知识地图分析来看,年龄结构、资历、学习主动性、知识规划性是影响信息获取与传递的内部因素。在揭示个人知识单元的特征中占比最高为46%。刚入职的高校科研人员对文献结构体系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规范性项目、成果管理模式,在时间分配比例上用时较长;而资深专家成果及转化效率比较明显,面向知识的深度有显著延伸,涉足研究领域比较有针对性,对系列成果能够形成规律性拓展报告,在业务增长点能够与热点话题相匹配,除了专供专业领域知识外,能够涉猎多领域升级新的知识需求。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如不受外界压力驱使,65%的用户能积极配合新技能、新领域学习欲望,快速融入学习氛围,在任务分配及任务多元化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弹性。
图2 内因与个人知识单元的特征地图
笔者主要从影响用户知识单元的外在动机着手,更强调用户对知识信息工具的感知或采取了解新技能自选动作和使用行为因素,结合个人填报数据进行剖面分析,外因在揭示个人知识单元的特征上占比54%。外界的职称、晋级、荣誉、课题申请等都是影响个人知识地图的主导形式,并且每个因素在特定环境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个人知识地图数据反映,用户在职称、晋级、科研申请等时间节点上,对于个人价值观改变和成果开放程度较明显,能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对成果转化上能够跟进高层次的知识设计模式;如果在此期间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手段配套跟进,不仅能使其资源使用效率呈现明显递增趋势,还有助于个人提升知识形成质量。例如图书馆新变更的资源平台、5G资源引用、界面的设计规则都是作为吸引用户规律识别的重要载体,在资源与个人知识单元之间起着纽带作用。通过阅读效能与资源空间体验使用分析来看,如果资源布局效果更能贴近用户感知,在用户心理以情绪变化为暗示的阅读、分析关注力度增强,更能贴近用户心理使用欲望,就会映射出更强的学习状态,从侧面证实了外界影响因素对知识单元贡献力量的显著性。
图3 外因对个人知识单元的影响
通过个人知识单元内容层次结构分析,结合影响个人知识单元角色定位和生产要素之间的表达,发现高校用户群体作者声誉、知识能力产出、知识数量与质量、自我素养能力提升等方面是作为知识地图最终知识单元转化结果考量的主体因素,能阐释学习者在接受知识目标及均衡个人成果产出的支撑效果。个人关注知识能力产出占比为31%,这一成果转化单元充分揭示了个人在学习行为和学习绩效方面的规划节奏,通过用户需求特征有效锁定用户接受知识的习惯及应用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策略;以知识助力自身素养提高为个人成果转化意愿占比28%,把知识学习作为完善个人知识结构的习惯与行为,是个人接受能力提升的自我体现,确保成长计划专业供需关系的科学评价。据用户知识行为调查,用户关注的知识开放性与交流占比14%,说明图书馆不能泛泛地提供表面上的知识地图分析,如何满足用户需求与期望值,如何从相关数据着手,有针对性、有效地设计精准化智慧服务策略,是AI 视域下智慧化图书馆建设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个人知识地图的成果转化形式进行分析,应更加强调以图书馆为私域产业知识开放与存取为链条的信息交流枢纽,依托便捷获取渠道塑造图书馆信息空间,承担以用户开阔视野和项目合作沟通为目标的服务地标式载体,结合个人知识成果转化效果,优化整合知识地图,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策略。
图4 知识地图验证个人目标成果转化分析
通过知识地图深入研究与挖掘,笔者旨在进一步研究AI 视域下功能延展方式,在立足高校实际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解读智慧化图书馆资源利用空间所传递的有关实践方面的应用价值,希望以个人知识地图汇聚为叠加功能,拓展馆藏资源智慧服务的新思路,围绕知识地图与智慧服务的互通方式,增强用户学习交流、研究、课程提升、参与于一体的新体验,提升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可见度。
在承接技术服务功能及强化服务特色的同时,以众研究、众专项、众反馈作为智慧化服务为基本导向,剖析资源配合交互体验的方式设计,把侧重资源推送作为联通服务运行主打方式,拓宽读者广泛参与渠道,这种集智慧化资源-空间-服务于一体的构建理念,不仅拓展了读者受阅知识的视野,而且为发掘资源功能、服务热点课题开辟了广阔前景。(1)众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嵌入资源的服务方式,在内容选择上,除了以往资源分段化服务,扩充对科学研究等知识点的展现渠道。如沈阳农业大学借助提取一表通采集的科研元数据,以学院为单位讨论室作为服务节点,以科研人员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互动交流,图书馆以捕捉针对性强的数据作为引领,在筛选与区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科研人员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提供学院科研数据分析报告、科研写作指导,以激发学术研究潜能和用户学习的能动性,在共享科研互动体验同时致力于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化。(2)众反馈。在对接资源设计方面,依托技术研究、服务框架内容建设理念,将众反馈方式融入信息传递的实施过程,完善以用户反馈为行为导向的举措,以多渠道调研、收集制约服务的影响因素,并在共享平台进行汇总,展现凝聚知识的服务节点,实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创新能动性学习与共享体系的一体化,提升服务效果。笔者认为,智慧化服务不是要颠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价值,而是基于图书馆与服务关系的一种新的信息融合与传播方式。(3)众专项。任何资源建设都在伴随着信息化服务趋势、智慧化服务潮流不断推进,在培养高校读者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要找准转型服务的新载体、专项资源的主体要素及其功能,侧重服务,汇聚能力,破解一成不变的资源服务模式,培育内外结合的资源服务竞争优势,发挥智慧服务引领与导向作用。
强化以课堂为导向的资源与服务项目嵌入计划,精准定位学生读者技能培训及素养提升的认知能力。目前某高校借助Onenote、有道笔记等资源渠道展示院系学霸级别的“笔尖上课堂”手稿内容,以促进专业化读写技能,结合学生在线专业化交流,以学期考核为绩效学分周期,通过对专业问题提问与解答,发现知识薄弱环节,覆盖完整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式,推动大学生素养教育服务的特色化发展,此举不仅驱动了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更打造了资源服务的新领地。借此机会,图书馆应突破单一信息检索教学目标,转向在线服务读者提升方案,以资源产业引导教学内容,使学生被动参与授课转变成为主动参与专业讨论互动协调体系,包括网络智能化检索技巧答疑、文献查询等功能的嵌入,把教学与资源功能融合呈现方式作为智慧化服务的途径,延伸资源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在第二课堂教育功能设计上,图书馆应依据资源服务的深度分析,科学评价资源和服务效能,促进以资源为导向的“教评”智慧服务理论与实践不断升级。
各高校图书馆在稳定当前资源利用渠道同时,不应把资源推荐形式进行简单罗列,造成对服务支撑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而应积极拓展以空间为重要依据的使用方式,以多方调研、鼓励研究项目资源融合的方式发挥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智慧化资源空间服务的近期及远期效果作为支撑点,打造“私人定制”化的信息交流服务基地。目前,高校图书馆借鉴学习强国网络平台开发设计云平台学术交流软件,用户以发帖形式表达个人对科研的看法,结合MOOC 视频讲解、网上学习打卡,提供可信度高的共享交流机制,这是一种服务教学、科研的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素养提升智慧服务方案。以网上小组讨论、学院协助功能群定位信息共享空间功能,根据用户发帖及在朋友圈的活跃度,冠以五星级头衔,由图书馆专职分析人员测度用户在学术、科研领域成果转化的威望度,证实图书馆在智慧化服务(AI)领域接受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高校图书馆可逐渐健全完善网络服务导入与资源推荐功能,在细化深化服务的同时,结合图书馆汇文统计功能模块,增加“画龙点睛”嵌入智慧服务功能,通过借阅图表展示、院系资源评估、资源采购热度分析等,为用户有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导航。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知识单元行为正以技术及资源固定组合的服务范式嵌入到高校智慧服务体系,笔者所研究的个人知识地图影响因素,以用户知识单元所侧重的成果产出为标识,进而提出透过网络平台展示创新成果的服务方式。人工智能化平台在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必将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数字环境下读者学习、信息共享的需求变化,以智慧服务能力建设为驱动,着力构建内容与形式兼备的智慧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趋势。发掘发现用户知识地图,依据用户特征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动态转化服务,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精准服务、高质量服务的重要举措。这一服务有利于实现资源与用户、空间与时间、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有益实践和积极探索。但本课题研究范围仅局限于高校用户群体,如何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面向更加广泛的用户群体,展开用户知识地图研究,并据此制定面向所有用户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这是“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