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探讨

2020-04-09 02:06
名师在线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性区域材料

惠 平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幼儿园,甘肃庆阳 744500)

引 言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目标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会将活动区域进行有效划分,并在不同的活动区域投入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在该区域中自由玩耍,或让幼儿以小组形式玩耍,使幼儿在玩耍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活动体验。幼儿园区域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强、自由性高、趣味性浓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幼儿的需求相符[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区域活动,可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有利的环境,为开展社会性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为了使社会性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区域活动进行分析,探索其中社会性的教育内容,然后通过区域活动与社会性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内涵

社会性是指人际交往、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身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个人能否顺利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发展,与其社会性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幼儿阶段是幼儿发展社会性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有效开展社会性教育,使幼儿逐渐成为个性发展良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2]。幼儿的社会性也会在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中逐渐显现,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社会性教育,可以为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及性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社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及教育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会性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在当前的社会性教育中,教育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幼儿的自由体验给予充分重视,但并未创设有利的环境,整个体验过程较为枯燥,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极为不利。在开展社会性教育时,部分教师以自身的教学情况为主,认为只要传递社会性教育知识即可,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提高社会性教育效果。这种思想意识较为普遍,导致社会性教育难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行为及思想方面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幼儿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师的教育过于表面化,将会对幼儿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认知性产生不利影响。

(二)与社会性教育的特点不符

在开展社会性教育时,教师会解决表面存在的问题,但每个问题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并未对其特殊性引起重视。社会性教育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教育无处不在,幼儿在生活及学习中均可体验到社会性教育,这反映出社会性教育广泛性的特点。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制订区域活动计划,但制订的计划无法满足幼儿的教育需求。此外,部分教师的思想难以达到社会性教育的需求。由于区域活动以一种课程教育的形式开展,在此过程中,幼儿的社会性思想与行为学习难以持续,而幼儿的思想及行为又存在反复问题,因此如何使幼儿获得持续性社会教育成为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与教育目标不符

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会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只是给出了教育活动的基础框架,教师在应用这一框架时,可能会出现实际操作与框架不符的问题,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从而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后,会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然后由教师直接开展教学,在此过程中缺乏幼儿主动学习的环节,幼儿只能接受教师给予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导致社会性教育目标难以完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前制订了有效的教学计划,希望可以通过教学直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思想不利于社会性教育的开展。教学目标是逐渐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却紧随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计划要求过高,造成社会性教育效果不佳。

三、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社会性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教育方法及教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对自身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明确渗透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并在社会性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发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社会性教育思想水平对幼儿社会思想与行为的认识及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创设与幼儿需求相符的社会性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塑造良好人物形象的故事,并将这类故事讲解给幼儿,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内容展开想象,从而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这种感染对于幼儿来说是潜移默化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美好形象的事物,并利用这些事物引导幼儿感受美好。幼儿处于喜欢模仿的阶段,通常会模仿教师及家长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利用榜样行为开展社会性教育,使社会性教育在无形中开展。

(二)扩宽社会性教育教学范围

社会性教育具有范围广的特点,且可以在各领域中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要对社会性教育有充分的认识,将社会性教育有效渗透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社会性知识。教师在培养幼儿品格时,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根据幼儿的课程学习情况带领其在生活中进行真实的体验。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真实的场景或真实的案例中获得学习体验,从而提高社会性教育的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三)提高社会性教育的价值

在开展社会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社会性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明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明确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凸显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使社会性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行为,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将幼儿的日常表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性教育。在开展社会性教育时,教师应询问幼儿的想法。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幼儿的好感,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在幼儿的积极体验中开展有效的社会性教育,使社会性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四)区域活动中社会性教育的开展

1.空间设置方面的社会性教育渗透

在设置活动空间时,教师需要对活动空间产生的社会性影响引起重视。相关研究显示,活动空间过于拥挤会对幼儿的交往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幼儿之间的纠纷。如果活动面积较大,在活动空间中放置种类较多的材料,幼儿展现出来的破坏行为、竞争性都会明显降低。但空间过大不会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需要对空间设置提起重视,在设置空间时,需要对幼儿的活动规律、幼儿人数、材料的摆放位置等进行综合考虑,控制空间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使空间设置得更加合理,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了解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材料等,再根据了解的情况,科学地设置幼儿活动空间,为社会性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科学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为了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渗透社会性教育,教师需要对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引起重视。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既要凸显材料的价值,又要显现出其在社会教育中的价值。在投放建构区的材料时,教师既要使材料满足建构区的需求,还要使材料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求相符。例如,在放置积木时,教师需要分析哪类积木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哪类积木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纷争,哪类积木可以培养幼儿的秩序意识。这样可以使材料的放置更加科学合理,以便于社会性教育的有效开展。在投放生活区的材料时,教师需要确保该材料与生活实际接近,通过这类材料的投放,使幼儿对生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从材料中传递生活常识及生活理念。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控制塑料袋的数量,让幼儿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并渗透废物利用、低碳生活等理念。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还需要考虑材料的真实性。在投放生活区的材料时,教师可以投放面条、面团等。在开展生活活动时,幼儿会利用真实的生活材料去感受真实的生活,通过材料的真实性使幼儿体会社会生活,能真正达到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时,教师需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结 语

幼儿处于思维与行为反复的阶段,教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及思想进行纠正,从而为幼儿更好地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性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需要分析这些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科学有效的措施,从而充分彰显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使社会性教育效果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社会性区域材料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分割区域
the Walking Dead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区域发展篇
材料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