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摘 要]随着我国向对外贸易强国的转变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外贸企业对从事国际贸易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熟练应用国际市场、物流、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民办高校想要培养出顺应新时代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创新专业课程。基于此,本文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创新与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4.106
[中图分类号]G640;F7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24-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且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要求。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稳步前进。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可知,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了1 000亿美元,2019年的上半年中俄贸易数据同比增长4%。其中,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超过了5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3年,我国对俄罗斯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将增长3倍。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但是,从目前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看,还無法完全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具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以满足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增加了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从专业角度看,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但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基础。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准则,并熟悉常用的国际社交礼仪;同时具备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能够草拟标准的贸易信函,独自完成信用证审核,根据信用证制定出口单证;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掌握并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知识;具有收集、整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的国际市场行情和动态,有效收集相关数据,评估网络营销效果。
此外,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的专业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通过电商平台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业务推广,完成日常业务洽谈。一方面,学生必须掌握英语;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掌握一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进而能够在开拓部分区域市场时突出自身优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增加了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量。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的71个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通用语言以及主要民族的语言多达85种,其中,包含非通用语言80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及企业外贸合作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非通用语种人才严重短缺,这阻碍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时增强学生的小语种应用能力。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操作部分,且实际操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无法锻炼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缺乏创新性。创新是经济的内核,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创新相关内容。例如,现阶段大部分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都倾向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没有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更新相关内容,也没有考虑到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兴业务。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等,目前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及世界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没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很多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开设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但这些课程不能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导致学生在正式上岗前,还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2.1 开设选修课比重不足
2.1.1 选修课开设比例偏低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共同组成。但是大部分民办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占很大比重,占全部课程的80%甚至90%,且专业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70%以上。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基本设置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偏重国际贸易领域,但忽略了国际经济领域,导致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领域知识不足。
2.1.2 选修课程和工作岗位的联系不够紧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国际性”,但大部分民办高校并没有重视该专业“国际性”的特点,在选修课开设方面,带有“国际性”特点的课程开设较少,而且即使开设这种课程,也仅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实践性不足。此外,关于国际商务环境和经济环境等相关课程设置偏少。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特点不够突出,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1.3 缺少商品学和区域经济学方面的选修课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因此学生只有在专业学习中详细了解商品,才能在商品销售、报检、报关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商品学知识非常必要,但从目前来看,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开设商品学类的选修课,或者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商品学相关课程,课程也没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不能满足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的工作需求。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区域经济学类课程开设较少,从某种程度上看,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为能为中国的区域发展、解决各种区域经济问题等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很多民办高校不重视该课程,即使开设此类课程,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教授,而忽略实践训练,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依靠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述,学生很难掌握理论知识,也很难全面了解区域经济的学科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2.1 理论课课时占比过大
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综合性较强,但是目前的主要教学内容集中在理论知识讲授方面。从传统的教学方式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都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框架开展教学,解读国际贸易的条款,介绍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流程,讲授商务磋商和合同履行的相关内容等,这种讲授方式使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外贸进出口业务真实的运作流程,难以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操作上能力弱
一些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时,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不完整,学生无法体验外贸业务的真实操作流程,在合同签订和履行、审证验证、单据编制和流转、报关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外,相关教师没有重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出现所教授课程内容重复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使学生学习倦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缺少创新创业课程
首先,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结构不完善。从课程内容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离,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科目有限;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学时少,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课程结构角度看,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科目数量少,课程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无法形成层层递进的体系结构。其次,大部分民办高校并未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只是单纯地把创新创业课程列入通识教育类基础课程体系中,如融入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精神与创新方法中。这些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结合专业特点,没有针对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民办高校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策略
3.1 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知识、轻能力,主要看学生的学历及成绩,忽视了学生能力的不足,导致一些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民办高校及时转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也为国家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际能力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要重新制定顺应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指导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科学合理地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指明方向。
3.2 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
传统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由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组成,无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外贸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外贸”模式的产物,已成为对外贸易的新业态。在该背景下,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坚持实践创新,根据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创新创業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中,构建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体系。在基于“跨境电商+小语种”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下,课程设置分为基本能力课程、国贸专业基础课程、跨境电商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素养;国贸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国贸专业知识、外贸岗位职业技能;跨境电商实践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商从业技能和创业技能;选修课程主要充分考虑中外企业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等矛盾,尤其是语言能力,确保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能够使用一种小语种语言进行跨文化外贸行业交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与小语种课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跨学科学习知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等。
3.3 建立产教融合实训机制
任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而建立完善的实训机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实训机制并不成熟,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虽然一些民办高校建设了实训基地,但是实训课程的开设率不高,学生在实训教学结束后并没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应与企业专家组成产教融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外贸业务流程对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要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企业业务,更好地掌握外贸企业的工作流程及操作内容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4 推行多维教学模式
我国已步入“互联网+”的时代,新的教学模式随之出现。在该背景下,首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引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行多维教学模式。其次,学生应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比如,采用案例讨论、小组合作、小型团队竞赛、演讲、实战演练等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意识。
3.5 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①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打造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员工来学校兼职讲课,试图让每门课程至少有一位在校教师主讲、一位校外专家作为指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②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进行企业调研,调整课程内容,增加课内实验学时,合理调整教学大纲,确保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有教案、PPT课件及完善的案例资料、学习指导资料等。③选择适当的教材。选取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专业教材,避免选取只重理论、缺少实践应用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④加强实践教学基础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平台建设,使用各种实验教学软件,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伟玲.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课程的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0(5):217-218.
[2]周子涵.就业视角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21-32.
[3]刘东花.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4(33):24.
[4]郭军峰.探析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学园:教育科研,2010(23):15-17.
[5]王元福.基于社会实践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2):129-130.
[6]雷娟,王康美.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1):58-59,83.
[7]冯研.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现“三对接”核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学园,2014(10):20-21.
[8]王元福.基于社会实践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2):131-132.
[9]梅新想,王唯薇,杨贵中.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实践课程模式探析:基于104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