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身体曲线的多元解读

2020-04-08 02:44:57秦乐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舞姿韵律壁画

秦乐乐 贾 甜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一、引言

1979 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上演,不仅向世人展现出了盛唐时期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更是开创了敦煌舞这一全新的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由此,敦煌舞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一时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敦煌舞以敦煌石窟壁画的舞姿形象为蓝本,复现出以唐代为主的佛教乐舞的风貌。观察敦煌石窟壁画可以发现,每个舞姿都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丰富多样,丰腴圆润的面型,婀娜多姿的体态,灵动袅绕的飘带,呈现出极其强烈的舞蹈动势,似乎要夺壁而出。飞天的造型,静思的姿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石窟中的壁画舞姿前后也经历了数十个朝代,约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它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是我们巨大的文化宝藏,对敦煌壁画的挖掘研究,不仅仅是对敦煌舞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从上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至今,敦煌舞一直在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中,将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舞姿一一“复活”,展现出敦煌舞独特的韵律和风格特点。

二、拧转回旋的舞姿特点

敦煌舞最早作为西域外来舞种,表现出鲜明的印度乐舞的特点——多曲线的形体造型,以一种新鲜的、异国风情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壁画上的造型虽是静态的,但可以感受到它所隐含的动势感。舞姿造型在时、空、力上的延续,行云流水当中呈现出自然、流畅的韵律,闪转腾挪之间表现了敦煌舞特有的曲线造型。运用肢体先拉长再弯曲,达到美而不媚、屈而不沉、柔而不软、急而不乱的艺术特点,将壁画的身韵得以展现。

除了敦煌舞蹈以外,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也有不少“三道弯”的曲线特点。例如:傣族舞蹈、汉族的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女子舞姿中都有此造型,若寻其源,可以说是百越人的审美遗风。那么,相比于“复活”敦煌壁画舞姿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身体曲线的特点,敦煌舞蹈的则更具有独特、神秘的美感。敦煌舞的出胯、扭腰、勾脚和头、肩、胸之间相应的反向扭转的形体曲线,与多角度的手臂姿势形成反差,增强了神与形在对立统一中达到的美感力量。身体曲线的外化与内涵相统一,是构成敦煌舞风格特征的核心,主要体现在“S”形和“Z”形曲线,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S”形柔和小曲线。例如,“菩萨静思势”、“伎乐聆听势”分别是在松胯基础上形成的柔曼之美、强调圆润柔和的曲线。

2.“S”形大曲线。例如“回身侧托势”、“掖腿上托势”、“弓步旁提势”是通过出胯、冲肋、下沉,所形成的“S”形三道弯大曲线。

3.直角三位体“Z”形曲线。例如“祥云飘动势一”和“祥云飘动势二”它是在立胯基础上经由出跨、冲肋而形成的强劲有力的直角曲线。

4.四道弯曲线,是在“S”形曲线的甚础上演变而来。例如“反弹琵琶一势”是在提胯、冲肋、倾头、旁高吸腿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敦煌石窟中,手持琵琶的壁画多达数十幅,而“反弹琵琶”是敦煌舞中最经典的舞姿造型之一,其舞蹈形象表现为舞伎赤足,右脚高高吸起,左手手持琵琶置于脑后,右手伸向头部的斜后上方反臂而弹。

5.五道弯曲线。例如“翻转上仰势”是在四道弯曲线的基础之上调整头的方位而形成的。

6.拧身曲线。例如“拿箫吹奏势”、“回身拨云势”,它是在身体回拧下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螺旋式的舞姿曲线,起伏如拧麻花一般。

三、倾斜多弯的姿态成因

敦煌舞的身体形态与西方古典芭蕾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追求“S”形三道弯,一个是追求“开、绷、直”。但正是这样的身体形态,成为敦煌舞最大的风格特点。壁画上的静态造型做出抻劲、含颈、拧腰、出胯、勾脚等舞蹈形态,想要将其由静变动、由止变行,便是要让舞者运用肢体进行复现。所以,在敦煌舞中,胯、肋、膝是舞者最常运用的身体部位,对于这些身体部位的训练,也成为敦煌舞训练课上,最基础和必不可少的训练步骤。借助胯、肋、膝的协调配合,加以呼吸的运动调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铸造了出敦煌舞婀娜多姿的身体曲线之美。

(一)胯、肋、膝的协调一致

敦煌舞的身体重心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敦煌舞当中有许多拧倾的身体姿态,单腿站立的造型,以及特殊的旋转技巧,所以要求舞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控制平衡的能力。而在这一能力的训练中,身体的胯、肋、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敦煌舞对胯的运用有很多方式,如侧前送胯,向旁坐懈胯等,而肋主要是表现腰部动作,“S”腰,旁提腰,拧仰腰等都需要肋进行提拉延伸,膝关节则是支撑身体,构建身体线条。三个身体部位形成的身体线条、结构和走向,呈现出雕塑感和流动感,体现出敦煌舞多曲的动态之美。在敦煌舞中,大多都是难度较高的舞姿形态,如大曲线的舞姿形态,肋部横向的平移、倾身出跨以及高吸腿等等,成就了敦煌舞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可无论是多弯多曲的造型,还是形态多样的旋转技巧,肋、胯、膝三个部位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呼吸韵律的起承转合

敦煌舞的呼吸承载着每一个动作的转折和连接,由呼吸带动肢体运动,随呼吸出胯出肋,使得整个身体圆滑自然而不僵硬。在敦煌舞的学习中,老师会反复强调呼吸的配合,这是形成敦煌舞特殊韵律非常重要的一点。深沉慢速的呼吸方法,以及呼吸节奏的变化有机结合,是表现敦煌不同人物形象内在韵律的技巧,成为训练时要注意的重要方面。在敦煌舞当中,深沉慢速的呼吸占大多数,因为菩萨的形象是端庄、温婉充满博爱的,这种呼吸带给身体一种顿挫感。吸气之后的吐气慢慢进行,给肢体动作一种向上向外的延伸感,一直达到极限。身体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吸气似乎已经通过胸部,达到每一个身体末梢,促使每一个手姿、脚姿都做到了极致。而另一种呼吸方式——快速的呼吸,短而且急促,带动整个身体姿态的节奏发生变化,一般用于表现乐舞伎与童子欢腾无邪的艺术形象。

例如敦煌舞的“站立式”,将身体重心移放在左腿,配合吐气下沉,向左出胯,右腿伸直旁点地,左手在肩旁平托,右手臂自然放松下垂,身体躯干呈现出三道弯体态,舞者的头向左斜方,眼下斜视,气息下沉,塑造出菩萨端庄静思的形象。

四、形态背后的美学意蕴

(一)“极致”之美

敦煌舞独特的舞姿造型是以“S”形和“Z”字形曲线为主,除了出胯、冲肋、拧身的基本体态外,其身法韵律更区别于脱胎于戏曲、武术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讲究“圆”,是指由整个肢体运动造成的圆线轨迹,不仅是“形”的圆,也是“线”的圆,而且大圆里套小圆,例如拉一个“云手”要划五个圆。而敦煌舞最为典型的身体体态是多曲线弯曲,这个袅娜的形态呈现出了人体最柔美的一面。敦煌舞蹈将身体曲线这个单一要素最大化,将“S”形和“Z”字形曲线做到了极致,通过肢体末梢的延伸乃至道具的运用,加上出胯、冲肋、屈膝等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姿造型。在“极致”的身体曲线当中,敦煌舞蹈“美”的感觉顺其自然的流露了出来。

(二)“融合”之美

敦煌舞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受到了儒、释、道多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审美意象的塑造思想,并且带有浓郁的佛国世界的神秘色彩。敦煌的每一个舞姿造型,都存在原由,虚与实的结合,阴与阳的对立,凸显着敦煌艺术的个性。在虚实相承,圆与曲的转换中,一时犹如柔弱无骨,行云流水;一时又宛若蛟龙,游龙旋回,气息万钧。在同一舞姿动态中,一紧一松,一开一合,一上一下,引发观众联想和想象的意象。敦煌舞左盘右绕、行云流风的飞腾之势,“意在象外”,显示出佛陀世界的神幻。例如舞姿“合掌礼佛势”,右臂上举,右手五指闭合朝向七点方面,左手置于胸前,掌心朝向三点,下肢吸端腿,单腿屈膝站立。这一舞姿既表现出虔诚礼佛之姿,又在动态中展现了一个静态的美好瞬间,给人以平静安详之感。

(三)“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主要包含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合之美等。舞姿形态的三道弯曲线刚柔并济与对称统一的内涵原则相一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美,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表现。敦煌舞继承了中国唐代宫廷乐舞的传统,吸收借鉴西域各民族舞蹈舞姿,是多方艺术和审美观点的集合,形成了曲中求圆的审美特征。敦煌舞蹈美而不媚,所具有的审美是中国人的东方审美、是雍容华贵的,是大气的,是柔而不软,曲而不沉,急而不乱。这种具有平衡、和谐、统一的审美价值的敦煌舞蹈,更是反映了东方女性体态的特殊魅力。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在敦煌舞姿中的反映,也充分体现了佛教与舞蹈、虚幻与现实、灵魂与肉体、精神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和谐共存。

五、结语

当下,敦煌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化呈现,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情感内涵,在精美绝妙的敦煌石窟壁画的基础之上,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由绘画艺术转化为舞蹈艺术,其中的艰难和不易,前辈舞蹈家们深有体会并为此付出了一生。谭树桐先生在《敦煌飞天艺术初探》里总结敦煌飞天的特点为:“飞动的气势、飞动的韵律、飞动的意趣、飞动的笔墨以及飞动中的变化”,这些种种,都在肢体的屈伸、拧转、回旋之间被淋漓尽致的呈现,它的婀娜多姿让人们的审美视界焕然一新。

猜你喜欢
舞姿韵律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春天的韵律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2
北朝、隋唐壁画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16
韵律之美——小黄村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58
舞姿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4
帮壁画“治病”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26
风中的舞姿
雪花(2015年6期)2015-12-10 23: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