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青 翟 强 曲 波,2 时免免 晏碧玉 邵美妮,2*
(1.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沈阳 110866; 2.辽宁省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66)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我保护的结构,如刺。植物的刺通常有茎刺、叶刺(含托叶刺)和皮刺等类型。茎刺,有时也称枝刺,为茎或枝的变态,有的由顶芽发育而来,如鼠李(Rhamnusdavurica)和秋子梨(Pyrusussuriensis)的茎刺;有的由腋芽发育而来,如刺榆(Hemipteleadavidii)、柑桔(Citrusreticulata)的茎刺;有的由不定芽发育而来,如皂角的枝刺[1]。这些刺有的有分枝,有的没有分枝,有的茎刺长有正常的叶,如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枝刺。叶刺由叶或叶的部分变态而来,植物的叶通常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可能变成刺,如洋槐(Robiniapseudoacacia)、枣(Ziziphusjujuba)和虎刺(Euphorbiamilii)的托叶刺;清风藤(Sabiajaponica)的叶片脱落后,残存的叶柄基部常形成“Y”状刺。豆科锦鸡儿属(Caraganassp.)植物不仅托叶变态为刺,其偶数羽状复叶的总叶轴顶端也呈刺状。皮刺是茎、叶或其他器官表皮向外突出生长形成的刺状体,其与器官内椎管组织没有联系。多数植物茎刺、叶刺与皮刺比较容易区分,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刺,由于其生长位置、形态等特征变化较大,不易确定其刺的类型。
小檗属(BerberisLinn.)是小檗科(Berberidaceae)最大且分化程度最高的属,该属植物约有500种,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有250种,是世界上小檗属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主产于西部和西南部[2~8]。小檗属植物春叶幼嫩,夏季为绿色,秋叶变为红色或者紫红色,可赏叶;夏季开花皆为黄色,可观花;果实秋季成熟均为红色或紫红色,可赏果;小檗属植物枝叶茂密,可用作绿篱,是一类重要的园艺观赏植物[9]。同时由于侧根发达,萌芽力强、耐旱性强,又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另外小檗属植物的果实含有大量的果酸、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糖分等,可被加工成各种饮料、果酒等饮品[10]。小檗还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11]。因此,小檗属植物备受关注。小檗属植物的外部形态如刺的类型、果实特征、种子数目甚至花部特征都有变异[12~14]。这些外部形态特征是各类植物志对小檗属植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植物由于枝上有刺,也是植物学教学中常用例证植物,但由于关于其刺的性质不明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出现误区,影响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理解。本文以紫叶小檗为试材,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石蜡切片,研究其刺的特征。
实验材料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校园绿化植物紫叶小檗(Berberisthunbergiivar.atropurpureaChenault)新鲜枝条。
取紫叶小檗新鲜枝条置于实体解剖镜(SMZ-168)下,观察其刺的位置和形态。取紫叶小檗新鲜枝条茎尖,用清水洗净,置FAA固定液12 h。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制作茎尖纵切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通过观察发现,紫叶小檗的刺通常长在长枝上,不分枝或三叉,其中单一刺的上方生长有幼叶与枝芽(图1:a~b),三叉状刺上方生长有花芽(图1:c~d)。无论是单一刺还是三叉刺与茎着生处均下延,刺与茎着生外侧无叶痕。将刺与茎剥离,并未发现其与茎有枝迹相连(图1:b~f)。因此,从刺的生长位置及其外部形态来看,紫叶小檗的刺完全符合叶的特点,应属叶刺。
为了进一步明确紫叶小檗刺的类型,我们取紫叶小檗长枝茎尖,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刺的结构。从紫叶小檗茎尖纵切图可以看出,顶芽由外向内依次为幼叶,叶原基、侧芽原基、生长锥,中间为芽轴;侧芽由外向内依次为幼叶、生长锥。在顶芽与侧芽纵切面上,能看到最外侧的叶子染色较深,细胞排列紧密,生长慢,有些叶子基部缢缩,可能将来退化脱落,而有些叶子未出现缢缩,各部细胞生长均匀,将来形成刺。从图2中也可看出,紫叶小檗侧芽生长的簇生叶。由此可见,紫叶小檗的刺为叶的变态,而非茎刺,由此可推断,小檗属的刺均为叶刺。
图1 紫叶小檗枝条、叶及刺 s.刺;sb.枝芽;fb.花芽Fig.1 Branches,leaves and spines of Berberis thunbergii var. atropurpurea s.Spine; sb.Shoot bud; fb.Flower bud
图2 紫叶小檗茎尖纵切 y.幼叶;l.叶原基;lb.侧芽原基;g.生长锥;b.芽轴Fig.2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stem tip of B.thunbergii var. atropurpurea y.Young leave; l.Leaf primordium; lb.Lateral bud primordium; g.Growth cone; b.Bud axis
自林奈1753年建立小檗属以来,各类植物志文献对其属的特性有细致的描述,尤其刺的类型[15~18],均将刺描述为茎的特点之一,例如在《植物种志》中关于小檗属的特征的描述为“一部分嫩茎简化为刺”。在中国小檗属中,3叉刺与单刺最为常见,少数为5叉刺至11叉刺,还具有星状刺、掌状刺及叶状刺等类型。关于刺的性质,多数文献将小檗的刺归为茎刺,如中国植物志关于小檗属的描述“枝无毛或被绒毛;通常具刺,单生或3~5分叉”,其检索表也是根据茎刺有无及分叉数量来确定种[3];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关于小檗描述为“刺单生或三分叉”[2];秦岭植物志关于小檗属描述为“落叶或常绿灌木,稀小乔木,枝通常具刺”[6];云南植物志中关于小檗属特征描述为“枝通常具刺,单生或三叉状”[8];西藏植物志中关于小檗属特征的描述为“常绿或落叶有刺灌木,有时无刺”[7];应俊生等“芒康小檗,茎刺三分叉,淡黄色,长1.0~2.5cm”[19];安明态等“茎刺三分叉,黄褐色,长6~10 mm”[20];肖智勇等“茎刺三分叉,粗壮,长1~3 mm,近圆柱形”[21];马志刚“幼枝紫褐色;刺单一或分叉,长10~25 mm”[22];樊国盛等“小枝紫色,光滑无毛。枝刺3分叉,长1~3 cm”[23];张跃进“幼枝紫红色,微具纵条纹;刺单一或三叉,紫红色,长5~10 mm”[24]。有的文献中描述为叶刺,李新华等“滇小檗(新拟)叶刺三分叉”[25];李鑫等“小檗属植物属落叶或常绿灌木,枝通常具刺,刺通常集3~5叉,为叶变态”[26]。李文卉在其硕士论文中将小檗属三种植物的刺描述为“叶刺的类型有单刺、二叉刺和三叉刺”[27]。另有文献认为小檗属具茎刺与叶刺两种类型,如辽宁植物志关于小檗属描述为“枝通常具刺。新梢叶芽常变形为刺,通常叶在短枝上簇生”[4]。还有文献提及小檗的刺为叶刺或皮刺,如东北植物检索表中提及小檗属具“单叶或复叶;有托叶或无;有时于叶基部成皮刺状”[5]。2018年出版的辽宁木本植物志中关于小檗科特征的描述“茎具刺或无”,关于小檗属特征的描述“枝通常上刺,单生或3~5分杈”[28]。
经国内外文献查索,对小檗属植物叶刺的描述仅限于形态上的观察,并没有解剖结构方面的描述,本论文通过枝条外部形态结合刺的生长位置及发育过程,确定紫叶小檗的刺为叶的变态,而非茎的变态,由此可见,小檗属植物刺应为叶的变态,而不是茎的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