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表达的小学课本剧创编实践研究

2020-04-08 01:33杭州市余杭区崇贤第二小学沈蓉燕
小学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赵王蔺相如课本剧

杭州市余杭区崇贤第二小学 沈蓉燕

部编版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聚焦“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的学科素养。以“语言表达”为主线纵观低中高三段的教学思路,不难发现从低段“借助提示讲故事”、“根据情节展开想象”到中段“创造性地复述”再到高段的“情境创设”,整个学段的“创编”能力要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余秋雨先生曾说:“教育戏剧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中以戏剧角色的身份去表达交流,尤其符合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更有效地突破语言规范,创设更自由的语言交流场景呢?针对这样的指向要求,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部编版的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本剧创编”的形式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严选内容,精读文本——创编选材追求“质”

在教学部编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6课《西门豹》时,笔者发现剧本已经被收编入册了,虽然只是作为阅读链接的形式,但是它却对剧本的介绍和形式做了很好的范例。

部编版五下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正式地把课本剧教学纳入了语文课堂。新教材在活动流程步骤方面指向性非常强,便于学生实际操作。而且对于整个课本剧的内容要求把控非常到位,形式更趋于规范。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开展,也不是只有高段的学生才能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教学部编教材低段年级的课文中有很多童话类作品,其语文要素更是直指“多形式表达”,教师就可以根据作品自身特点结合教学设计开展情景表演。

以《青蛙卖泥塘》为例,该单元指向“讲故事”,在教学时就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统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开展情景表演,鼓励创编,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这时候,学生们带着头饰当起了小演员,开始了他们的对话表演。有的同学增加了原本课文中青蛙与小动物们的对话,有的同学在原文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小动物,创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创编表演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还能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低段课本剧表演在开展时要结合学段的评级指标进行,通过对对话的朗读,动作、神态词语的使用进行评价和要求。学生能展现表演欲望,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表演过程,准确把握课文的内涵和要义就已经达到目标了。

整个学段的“创编”能力要求呈螺螺旋式上升状态,指向也越来越明确。因此高段课本剧编演中,我们要求学生能用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性格,学习使用环境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故事氛围。在修饰人物语言方面要完整顺畅,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丰富内心,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所以在基础的课本剧创编中,学生没有遇到过大的困难。

当高年级学生学会自己课内创编之后还可以根据这样的要求主动去收集课外阅读资源,主动改编。

二、创编文本,排演剧本——创演编排追求“序”

作为语文课文的课本剧,其学习的侧重点还是在“悟”而不是在“演”。在确定演出课文后,教师首先应该对原有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其次在对故事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的反复琢磨下,通过上下文理解、体会具体情境下的人物心理等分析,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抽象的人物也慢慢在头脑中具象、立体起来,这个时候再鼓励学生进行创编,能使效果最大化。

把叙述性语言转编为人物的对话以及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补白更是承担了语言描写的训练任务。例如在编排《将相和》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性格,先按照原文进行简单的人物对话读演,由学生从朗读上讨论人物在具体情境下的心理,明白蔺相如的机智果断、秦王的阴险狡诈以及廉颇的内心变化。之后,学生再在原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二次创编,加入动作、神态,对白,以及服装、道具,舞台走位等等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课本剧。

以《将相和》片段为例。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赵国大殿

人物:赵王、赵国大臣、蔺相如

赵王:诸位爱卿,本想着得了“和氏璧”是美事一桩,哪知秦王一封书信让它变成了“烫手山芋”。这秦王名声在外,他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不知诸位爱卿有何对策啊?

大臣甲:大王,切不可听信这秦王的话,他向来贪得无厌,狡诈成性。他说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怕是个阴谋。到时候璧到了他的手,就晚了!

大臣乙:大王,以微臣之见,还是答应了秦王为好。万一惹怒了他,他以此为由借机出兵攻打我国就大事不妙了。

赵王(面露愁色):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这可如何是好啊!

大臣丙:大王,微臣有一人举荐。

赵王(大喜):爱卿快讲!

大臣丙:此人名叫蔺相如,勇敢机智,或许他能解决这个问题。

赵王:快将此人宣来!

【蔺相如进殿拜见赵王】

赵王:相信蔺先生已听闻今日宣你上殿是为何事了,寡人听闻蔺先生足智多谋,不知先生可有对策?

蔺相如(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出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

赵王:好!就依先生所言,寡人派人保护先生前往秦国。

这个课本剧的改编已经遵照剧本的格式进行了规范的创编,不仅有课本中人物语言的叙述转换,还有人物对话的补白编写。舞台提示从环境、神态等方面做了补充。

课本剧最终还是用来演的。怎么演?选择权和决定权不在于老师,而在于学生。课本剧创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对于角色的理解不仅基于文本内容,又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个性化的标签,还在团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加强了角色塑造,这对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喜好选择角色有了非常大的帮助。选角完成后,学生就可以根据创编剧本进行合作排演。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人际关系交往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强化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上。分工时,“演员们”各自揣摩角色性格,在对词、动作表演、神态变化、出入场等各种细节处细抠,这个过程其实又是对文本和人物进行了一次深度剖析。而服装、道具等的制作和收集也能让这个剧目更加情境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排演兴趣。反复的排演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深化了语言感悟能力。

三、互动汇报,多维评价——表达评价追求“活”

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现学生的“闪光点”,培植学生的“自信点”,发展学生的“纠错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课本剧改编更好地发展。

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活动主持人充当记者的角色,采访每位小演员,说说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表演方式等等。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联系剧本谈自己的认识不仅又一次揣摩了自己对人物的认识,也是一次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双线并进。其余小组在表演结束后还要充当观众的角色,在观看完表演后对剧本、演员进行点评。教师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给一些提示,如:本次表演的闪光点在哪?剧本的编排哪里可以改编得更好?演员演技哪些地方还有不足等等。学生在评价中汲取经验,正视不足,从侧面加深了所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一板一眼的,创编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于情景表演的兴趣和热情,使语言文字在课堂上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学生经历了从文本到肢体表达、语言表达的过程,经历了由内在理解到外在表达相互促进的过程,最终达到语言实践的目标。

猜你喜欢
赵王蔺相如课本剧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负荆请罪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赵王骨折
将相和
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本剧的魅力
《将相和》缩写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