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为什么称为“京”等

2020-04-07 17:40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四光聂耳四库全书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为什么以“京”称之呢?“京”最初是一个地名,后来才用来指称国都、首都。这一点为现代语言学家杨伯峻所发现。他在所编著的《春秋左传注》中说:“京本周祖公刘所居之地名,《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是也。其后镐京、洛邑俱亦称京。”“京”,初有二意:其一,从字义看,“京”为高地;其二,作为地名,“京”为豳地的一个地方。综合二意,“京”为豳地的一个高地。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也称“镐京”。此后,“京”逐渐由一个地名演变为对都城的一般称呼。

世界如此未知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我们已知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我们叫它暗物质和暗能量。

那么盲人摸象般地认识世界是科学吗?一定是科学。每个人摸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还是尾巴,还是耳朵。我认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就在于,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

古代“图书馆”

是个啥样

2019年是国家图书馆建成110周年。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但是藏书机构却早已有之。据记载,周代的藏书机构叫“藏室”。西汉的“藏书楼”有石渠阁和天禄阁。学者刘向曾对天禄阁的藏书进行校正整理。其子刘歆在父亲研究的基础上编出了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七略》。魏晋时代,社会动乱,但图书搜集、整理仍有推进。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造《四部目录》,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体系。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图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藏书机构不断扩大。北宋初年,最大的藏书机构是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宋太祖时藏书4万多卷。明清时期,紫禁城里的皇史宬、文渊阁等处都收藏古籍。《四库全书》编成后,清廷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收藏《四库全书》的馆阁,它们和紫禁城的文渊阁合称“七阁”(文渊、文津、文源、文溯、文宗、文汇、文澜)。这一时期,私人藏书也达到高峰。明代宁波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是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机构,建于嘉靖末年,原有藏书7万多卷。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几座馆阁,都是以天一阁为模板修建的。

丰子恺说“丰”

在一次宴会上,有位钱庄商人到丰子恺面前问:“贵姓?”丰子恺回答:“敝姓丰。咸丰皇帝的‘丰。”商人听后不解。丰于是又补充说:“五谷丰登的‘丰!”商人仍茫然。

丰先生见此情况,只好取笔写在纸上。商人一看恍然大悟:“啊!不错不错,汇丰银行的‘丰!”

豐先生自我调侃说:“不错不错,汇丰银行确实比咸丰皇帝时髦,也比五谷丰登通用。以后别人再来问我姓时,我便这样回答。”

聂守信改名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音乐感觉相当敏锐,同事们说,从他耳朵进去的,没有不能从他嘴里唱出来的。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了。

有一天,联华影片公司开同学会,聂守信表演了一个三十六行无所不包的节目,逗得大家大笑。会后,联华总经理送了他两件礼物,落款把他称作“聂耳博士”。

从此以后,聂守信才知道“耳朵”这个名字是叫定了。他说:“他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也好,四只耳朵连成一串,不是像个炮弹吗?”从此,他的名字改成了“聂耳”。

李四光添“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

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的,于是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从“知行”改“行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错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

猜你喜欢
李四光聂耳四库全书
李四光纪念馆:走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巨擘
化险为夷靠淡定
中国地质学之父
李四光家风
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从贫困家庭里走出的地质学家
化险为夷靠淡定
聂耳
藏书楼
读过《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