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味:研学旅行回归本真的价值追求

2020-04-07 17:45丁善辉
江苏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摘要】当下,研学旅行中“轻研淡学”“虚研假学”“不研盲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蕴含深刻研学意味的旅行在表面热闹光鲜的裹衬下越发单薄,其中的课程味更是难以揣测和品味,这样的研学旅行毫无精神内涵。因此,突出研学旅行的课程味,真正彰显其立德树人课程价值,应该成为研学旅行回归原位和本真的课程价值追求。

【关键词】课程味;研学旅行;价值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48-02

【作者简介】丁善辉,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大丰224100)副主任,高级教师。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项目,倡导基于区域教育资源的有效实施,推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教育时空的拓展、立德树人方式的创生,使师生教育教学生活更具生命意义,充盈深厚的立德树人价值。笔者试图从操作层面解读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课程意味和价值。

一、破除一厢情愿的安排,创生自主设计的空间

观察当下学校开始研学旅行活动,都会遁入这样的窘境:一是组织者对研学旅行项目流程、活动范围、方式方法、规定事项等方面都管得死死的,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二是对研学旅行倾向于走走、看看、玩玩等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将课程定位在活动范畴,弱化了研学旅行的课程价值。三是组织者不分年段、不分对象千篇一律地拼凑活动项目、固定行动路径、限定活动时间等,忽视了研学主体的能力、兴趣、体验,淡化了课程实施主体的素质提升。四是沾染商业意味、功利色彩的宣传,过分关注文化古迹、旅游景点、公园场馆的游玩,忽视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性、探究性、生成性。作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在实施起始阶段,必须把课程项目选择权、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绝不可置学生于事外而包办代替。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该校在谋划六年级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起始环节,将实践基地、主要特点、活动内容(项目)、研学时间等信息以菜单方式提供给所有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浏览、图书阅读等方式了解基地情况,自主编制基地研学活动的方案,重点组建研学小组、提炼探究主题、设计成果报告单等,为顺利开展研学旅行做好充分的资料、方案和信息收集准备。

二、有欣赏风景的愉悦,更有生命拔节的阵痛

曾经,笔者对一所学校初二年级3个班149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前后有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借以观察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状态和对学生品格与能力发展成效,发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研味”太淡,游兴较浓。研学旅行局限在“旅行”与参观活动上,方式单一且无研学意味。据调查,83.09%的学生在参观听讲中“旅行”,而课题研究、实验探究、调查走访、社会服务、专题研讨等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研学活动十分薄弱。

二是“目力”模糊,导向异变。由于研学旅行组织者对课程育人目标认识的模糊,导致这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着力点偏移,90.44%的学生感觉研学旅行“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96.32%的学生感觉“研学旅行课程的作业负担小”,“研学”的价值意义湮没在旅行活动、风景欣赏中。

三是“旅行”有余,研学无痕。研学旅行的组织者过多重视旅行意味的组织安排,强调线路、时间和安全。据了解,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据调查95.59%的学生都明显感觉课程组织者强调最多的是“注意安全、遵守纪律”,“指导观察、探究学习”“引导合作”等具有研学意味的引领意识薄弱,以致94.85%的学生认为“研学旅行”与“普通旅游”差别不大。

三、针对课程实施弊端,落实有效推进策略

基于目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弊端,必须提出革除诟病的有效举措,以此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1.放开“研”的手脚,让足空间学习。

目前,研学旅行重“行”轻“研”的现象比较突出,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愿意参加娱乐类活动,只有15.44%的学生才对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科学类研学活动感兴趣,42.68%的学生对植物园、动物园、科技馆等自然科普类研学活动有意愿。研学旅行课程组织者要在充分把握“旅行资源”基础上做足“研学”备课文章,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研学空间和课程资源,指导学生放开手脚开展积极主动的研学活动。

2.亮开“研”的目标,引领自主学习。

在针对研学旅行育人目标达成状况的调查中,“立德树人”要求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认为“促进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人际交往能力”的为59.56%,认为“提高了我服务他人或社会的能力”仅为10.29%,而“学到了課本上没有的知识”等目标达成度更低。因此,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必须牢固确立课程“立德树人”目标意识,挖掘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和研学行动路径,在研学中践行和检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3.打开“研”的思路,指导有效学习。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对如何有效进行“研学”比较陌生,尤其是对如何进行实验探究、调查访问、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劳动体验、公益宣传等实践性活动的“研学”方式、方法特别欠缺,需要组织者进行循序渐进地科学指导和积极引领,重视学生研学过程中实践行为的观察并适时矫正。组织者要精心做好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实施过程的规划设计,引领学生深入社会、亲近自然、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挖掘项目中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或课题,培育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

4.撬开“研”的硬核,引导深度学习。

受学校传统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日常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研学”的突破。从“旅行”层面,引导学生有准备地走进保护区,实地感知保护区的生态特点,欣赏湿地风光,感受黄海滩涂、神鹿悠闲的特有魅力。从“研学”的层面考量深度学习的课程设计,以麋鹿保护区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其课程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的意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审美鉴赏的能力,激发热爱家乡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5.检验“研”的成效,评价自主学习。

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项目活动的具体情境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探究交流、习得体验、反思感悟,凸显了学生品格能力的锻造及其成效的检验。要重点从学生参与状态、创新设计、观察水平、思考深度、耐挫能力、成果展示、团队合作等方面考量学生研学态度和水平。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