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 董磊 左艳丽 王坤宇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对于林业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病虫害防治工作成为工作重点,以防范大规模的资源损耗问题。基于对于林业系统发展中病虫害常见发生原因的分析,结合对于当前生态发展相关要求的明确,本文提出了针对常见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以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林业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方法
林业病虫害的类型有多重,总生物性质的角度来看,包括林业害虫和林业病害。无论对于何种能够降低林业生态系统收益的问题,基本都具有大规模传染、传染速度较高、难以短期内解决问题的特征,需要完成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工作。
一、林业病虫害的基本发生原因
(一)天然林比例过低
从当前来看,我国林业产业中天然林的占有率相对较低,以生态补偿、水土治理等目的栽植的人工林占较大比重。随之而来的,由于人工林生长环境内树木的种类、系号比较单一,植被类型缺乏多样化,且生态结构较脆弱,使得树木的茁壮程度、营养水平、抗病能力、愈合能力远不及自然树木,为各类虫害、病害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加之部分林业企业在造林工作中并未遵循因地制宜的栽植原则,进而导致人造林中的树木种类与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环境难以适应,进一步加重了病虫害的形成几率。在此基础上,一旦人造林中病虫害的感染规模较大,将可能传染到周围的天然林当中,最终形成大面积、严重化的病虫害爆发,给相关人员的治理维护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二)害虫治理难度过高
林业病虫害具有种类多样、机理繁杂、传染性强、感染规模大的特点,且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当树木感染单一病虫害后,其营养水平、抗病能力将显著下降,进而为其他病虫害创造可乘之机,导致一树多病、多重侵袭的复杂情况发生。面对这一情况,对于同一林业区域,相关人员往往要制定出多种病虫害防治方案,从而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与资源成本。同时,由于病虫害的致病性强、传染率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至大量树体。所以,在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中,还必须要进行全面化、精细化的巡视检查,使得相关人员承担有较大的工作压力。此外,病菌、害虫作为自然生态循环的参与者,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进化能力。由此,当林业活动中药物治理的实施不当或频率过高时,还可能使病菌、虫害进化出相应的耐药性,或提高病菌、虫害的繁殖速度,继而严重削弱后续的农药施用效果,再次加剧林业病虫害的治理难度。
(三)农药的使用问题
农药施用是林业病虫害治理的主要手段与重要环节,若相关人员缺乏高水平的用药素养,或缺乏具体病虫害与农药类型之间的对应能力,也会对农药的使用效果产生影响。例如,有的人員并未遵循适度合理的农药应用原则,盲目认为农药的用量与收效成正比,继而在林业治理中出现农药用量过大、浓度过高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难以达到有效的病虫害控制目的,增加病菌、害虫的抗药性,还会对树木、土壤以及周边动植物的健康安全产生影响,严重破坏林业生态的稳定性。还有的人员缺乏“对症下药”的针对性使用意识,在用药前未对实际的树木种类、病虫害类型做出了解,继而导致农药施用的无效化,在影响林区生态环境的同时,造成了大量的资金资源浪费。
二、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一)生物防治体系建立
生物防治体系的建立分为微观层面的体系建设和宏观层面的体系建设两种,其中微观层面是指对于病虫害的单纯消灭体系,宏观层面则是对于整个林业生态系统的调整和建设。
微观层面的体系建设中,首先引入针对林业害虫的本土天地,比如采用松毛虫的寄生蜂,提高寄生的密度,某地区的松毛虫防治工作中,引入寄生蜂之后当地的松毛虫病害大规模爆发几率从20%降低到2%,说明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有良好的作用水平。此外可以考虑引入外来物种消灭虫害,但是为了防止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损害,要求林业管理系统要做好对于生物潜在危害性的高精度分析工作。
宏观层面的防治体系建设中,采取的工作方法是提高低营养级的物种多样性,比如在某区域中同时栽种十字花科植物和杨柳科植物,培植过程中可以考虑把这类不同类型的植物按照合理的栽培空间合理种植,即使爆发了林业虫害时,基本也不会对低营养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二)物理防治体系建立
物理防治体系的构造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对现有病虫害的治疗,另一个是大规模病虫害的防治。前项工作是采用物理方法,消灭已经存在表征的虫害类型,后项工作主要是调整病虫害致病源的生存环境。
比如对于林业害虫天牛来说,虫害的治疗方法是直接向其啃噬造成的孔洞中灌水,或者使用灭菌后的混凝土封堵洞口,该项工作并不存在所谓的集中治理时间,在病害表现时就要采用专业化的治疗方法。对于致病源生存环境的调整,可以考虑建设夜间照明光源,使用过程可以在夜间吸引趋光性害虫,降低成虫密度。
(三)化学防治体系建立
化学防治体系并非完全不可采用,由于其对于大规模爆发类型的病虫害有极高的处理效率,所以在这一周期内可以使用。此外对于林木病害,常见的致病源为真菌、细菌和植物病毒,相关的治疗性药物目前未表明会对昆虫、动物产生消灭效果。
林业资源的发展和体系建设中,可以定期在整个空间中喷洒这类药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药物对于当地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非在短期内就会体现,要求所有药物使用中都要降低使用量,逐渐使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案替代化学防治技术。
三、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包括天然林比例过低、害虫治理难度过高和农药使用问题,无公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其中化学防治技术需要被另外两种防治方法逐渐替换,实现真正的无公害。
参考文献:
[1]佟玉.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探讨[J].现代园艺,2019,42(23):170-171.
[2]海拉提·维尼尔汗.试析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19,37(16):101+104.
作者简介:马伟(1981-2)男,汉族,河南省郸城县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现工作于河南省郸城县林木种苗站,从事园林绿化及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王坤宇,男,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