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强迫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4-07 03:51姜立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强迫症临床效果

姜立

【摘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强迫症(OC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76例强迫症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 每组38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实施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强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高于常规组的78.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分别为(11.13±2.22)、(11.11±2.82)、(10.01±

2.11)分, 均低于常规组的(17.45±2.45)、(15.21±2.68)、(15.21±2.7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强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24±1.56)、(9.57±1.21)d, 均短于常规组的(11.84±2.21)、(15.21±2.51)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38), 低于常规组的21.05%(8/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效果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强迫症;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77

强迫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疾病之一。对于强迫症的患者, 除了及时药物治疗, 在治疗无效的基础上还需要关注其他新型有效治疗。目前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效果[1, 2]。本研究将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2月~

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 每组38例, 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强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析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强迫症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

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強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 每组38例。治疗组患者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42.68±7.79)岁;男18例,

女20例;强迫症发病时间3~10年, 平均强迫症发病时间(4.78±2.11)年。常规组患者年龄22~60岁, 平均年龄(42.57±7.78)岁;男19例, 女19例;强迫症发病时间3~8年, 平均强迫症发病时间(4.59±2.7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符合强迫症诊断标准, 年龄18~60岁, 且Y-BOCS评分≥19分。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脑器质性病变等患者。

1. 2 治疗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服用利培酮, 起始剂量是1 mg/次, 2次/d, 第二天增加到2 mg/次, 2次/d, 若可耐受第三天增加到3 mg/次, 2次/d, 并以该剂量维持治疗, 治疗8周。治疗组实施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同常规组。每次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的时间1 h, 2次/周,

干预8周。①心理疏导。治疗师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听取患者心声和建议, 了解患者临床症状, 对患者介绍强迫症发病机制, 实施心理疏导, 理解和安慰患者, 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更好配合临床相关治疗。

②认知行为干预。了解患者强迫症行为表现, 如思维过分控制、责任感夸大、追求过度完美等, 帮助患者识别这些行为, 并帮助其矫正观念, 重新确立新的认知, 改善自身行为模式。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强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减分率≥75%;有效: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减分率为50%~74%;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治疗显效28例, 有效10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0%;常规组治疗显效21例, 有效9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8.9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比较 治疗前, 常规组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分别为(23.79±4.57)、(22.15±4.11)、(21.35±5.22)分, 治疗后分别为(17.45±2.45)、(15.21±

2.68)、(15.21±2.79)分。治疗前, 治疗组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分别为(23.67±4.78)、(22.31±4.78)、(21.24±5.51)分, 治疗后分别为(11.13±

2.22)、(11.11±2.82)、(10.01±2.11)分。治疗前, 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强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强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24±1.56)、(9.57±1.21)d, 均短于常规组的(11.84±2.21)、(15.21±

2.51)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38), 低于常规组的21.05%(8/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强迫症是一种焦虑症, 它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特点是有意识的强制和反强制, 有些毫无意义, 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 极力抵抗, 但始终无法控制, 这些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极度焦虑和痛苦, 影响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乃至日常生活。近年来, 统计数据显示, 强迫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强迫症由于其早发和病程延长, 往往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的全球疾病调查发现, 强迫症已经成为导致15~44岁年轻人最严重疾病负担的20种疾病之一。此外, 患者通常在疾病发作开始时不寻求治疗, 等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就医, 此时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 临床医治也愈加困难。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关注精神疾病引起的心理问题, 如抑郁、焦虑和非理性认知, 其主要焦点是患者的不合理认知问题, 通过改变患者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事物或物体的感知和观点、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 人们的情感来自于人们对他们所遇到的事物的信念, 治疗策略是帮助患者重建认知结构, 重新评估自己, 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并改变对自己“不好”的看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要处理行为和情绪的外在表现, 还要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应对现实的策略, 找出错误的认知并纠正它。

强迫症治疗中利培酮与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具有高亲和力, 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可一定程度缓解强迫症[4, 5]。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 他人和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它具有短期有效、结构化和操作性的优点。认知行为疗法是对心理疗法的现实检验, 强调信仰在感知和行为中的主要作用[6-8]。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可改善患者心理功能紊乱, 促使患者建立新的认知, 并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模式 [9-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高于常规组的78.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HAMD评分、HAMA评分、Y-BOCS评分分别为(11.13±2.22)、(11.11±

2.82)、(10.01±2.11)分, 均低于常規组的(17.45±2.45)、(15.21±2.68)、(15.21±2.7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强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24±1.56)、(9.57±1.21)d, 均短于常规组的(11.84±2.21)、(15.21±2.51)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38), 低于常规组的21.05%(8/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强迫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效果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克, 徐亚莉, 薛俊强, 等. 氟伏沙明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病人的疗效.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54(6):

683-686.

[2] 李守彦. 帕罗西汀与喹硫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 中国社区医师, 2018, 34(24):29-30.

[3] 陈圣丽, 黄兹高, 洪亮, 等. 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观察. 西南国防医药, 2018, 28(3):264-265.

[4] 符彬, 徐孟松. 盐酸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效果分析.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30(3):393-394, 417.

[5] 赵英歌, 李斐, 李德生, 等. 帕罗西汀与喹硫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 15(3):

375-377.

[6] 孙乃建. 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31):68-69.

[7] 于涛, 姜燕. 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氟伏沙明联合氯米帕明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临床效果. 智慧健康, 2017, 3(10):29-30, 51.

[8] 张金铭. 浅谈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 2017(2):85-86.

[9] Brennan BP, Tkachenko O, Schwab ZJ, et al. An Examination of 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Function and Neurochemistr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5, 40(8):1866-1876.

[10] 高晓峰, 何鲜艳, 兰智勇, 等. 认知行为疗法、氟伏沙明联合氯米帕明治疗青少年强迫症效果观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39-42.

[11] 宋晓红, 李建明, 杨文丽. 药物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的效果观察. 护理研究, 2012, 26(32):3030-3031.

[12] Haghighi M, Shayganfard M, Jahangard L, et 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improves symptoms and reduces clinical illness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OCD-Results from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sham cross-over condition. J Psychiatr Res, 2015(68):238-244.

[收稿日期:2019-06-07]

猜你喜欢
强迫症临床效果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两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