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振昌 杜海凤
摘 要: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现象使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上了新的日程,牡丹江师范学院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提出了“课、社、自”一体化模式,即全面实现学生每周1次体育课程、2次体育社团活动和3次自主锻炼活动,从体育课、体育社团和学生自主练习3个方面入手建立高效的体育课堂,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课社自”一体化模式 大学生 学校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b)-0107-02
1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的概述
1.1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的概念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是指在树立“健康第一”意识、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为指导思想下,以课内增长科学健身知识与技能、课外体育社团和自主锻炼手段为宗旨,构建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社团和自主锻炼三位一体化模式,其中“课”代指采用“2-4-2-1”课程组织结构组织的体育课堂;“社”代指体育社团,每个体育社团应安排1名专业指导老师及4名专业课的学生到社团进行巡回指导;“自”代指学生的自主练习。
1.2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设计理念
按照教育部[2014]4号文件《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牡丹江师范学院总结本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观念为主旨,以发展学生综合的社会適应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重点,确立“课社自”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意识。
2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在学校中的具体运用
2.1 “2-4-2-1”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各自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的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牡丹江师范学院根据在校本科生90min公共体育课的实际情况实施“2-4-2-1”体育课教学模式。
“2”——20min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以拉伸为主,做完全身的热身活动后,老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专门性的训练,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为正式练习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4”——40min的课堂基本内容学习,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
“2”——20min的身体素质练习,针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不断下降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中加入一般身体素质练习或者专项素质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各个器官系统的技能,还能有效缓解学生体质下降问题。
“1”——10min的调整恢复性练习与课后小结,安排课后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与要求。让学生减缓疲劳,避免运动损伤,为课外自主练习做好指引。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
牡丹江师范学院开展了跆拳道、武术、滑冰、毽球、自行车等10余种大学生体育社团,为加速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校团委与该院安排1名专业指导老师及4名专业课学生到体育社团进行科学指导,由此同时,建立体育社团学生档案,定期对学生社团运作情况及时反馈总结,引导各个社团健康运行。在每年举办的春季、秋季全校运动会以及各学院的趣味比赛中为各社团成团提供参与名额,鼓励和支持各院系、各社团、各专业及各个班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2.3 以“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锻炼
该校把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列入学期工作计划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1~2个自主锻炼项目,主要锻炼内容以课堂传授的体育技能为主,体育学院出台相应场馆、运动器材的管理措施,将运动场馆、运动器械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开放,同时该院每天安排4名教师到相应的训练场地进行指导,发展以“自我为主”的自学、自练、自控、自评的体育锻炼行为,让自主锻炼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打造浓厚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高效、有序进行
该校老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开展各个项目的体育课程,该模式的开展使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动员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各个环节中去,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效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对所学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开始部分的热身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做好铺垫,同时避免了运动损伤的出现。
3.2 学生运动兴趣高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该校积极组建体育社团,配备1名指导教师和4名专业课学生指导社团活动并积极开展各类竞技比赛,这提高了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对社团成员而言能在相互切磋中提升体育技能,同时也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做出积极贡献。对此,该校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发展具有特色的社团逐渐成为该校体育教学中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模式,更加剧了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3.3 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增强,学校体育氛围浓厚
为提高该校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体育科学学院协助学校免费对全校师生开放体育场地,提供体育器械,同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的自主锻炼时间、自主锻炼内容分别进行记录,同时按学院发放大学生自主锻炼卡片,里面记录学生每天、每周、每月的体育活动内容、时间及效果等事项并予以保存,为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3.4 学校体育教育制度不断完善
为保障“课、社、自”一体化模式在我校的顺利开展,该校完善了相关的监督评价系统,加大了对体育课堂和社团的监督管理,重视学生自主锻炼过程的监管,建立了严格的课堂常规纪律、正确处理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各种消极行为、善于利用奖励,慎用惩罚。随着“2-4-2-1”模式的开展、体育社团的不断扩充及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增强,该校体育教学制度也在被逐步完善。
4 结语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的提出加强了体育课堂、体育社团和学生自主锻炼活动的联系,使得当代大学生可以充分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在课后积极巩固学习,牡丹江师范学院实施“2-4-2-1”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完善监控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充分调动课堂的每一分钟,激发每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大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适应5个领域协调发展,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张伦厚.大学体育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4):55,68.
[2] 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2):3-20.
[3] 王汉臣.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