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广州禺北启发纪念校舍

2020-04-07 03:42刘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期
关键词:华侨教育

刘艳

摘 要:广州市白云区华侨数量多、分布广,在华侨的慷慨捐赠下,学校、医院、道路等纷纷建成。启发纪念校舍是海外华侨回乡捐建的一所小学学校,是目前白云区保护较好、功能齐全且有碑记为证的校舍旧址。

文章通过研究、阐述启发纪念学校的历史发展历程,突出华侨对侨乡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及当地浓厚的重教社会风气。

关键词:启发纪念校舍;廣州;华侨;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以农业为主,水利设施差,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生产落后,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负担,约清代道光年间,乡民开始纷纷前往海外谋生。后来为免遭因参加反清斗争而被杀戮、因欠债无法偿还或被人卖猪仔等种种原因,不少人前往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地区[1]。

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始终持有炎黄赤子之心,在自己有所积蓄的情况下,积极慷慨捐建,兴建了侨校、道路、医院等公共设施,切实改善了乡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侨乡的建设和发展。

1 校舍始建

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侨校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逐渐恢复联系,继续积极筹集资金,重建侨校。

1946年人和镇鸦湖乡旅居加拿大侨胞曹丽培、曹振威、曹桂荣等出钱、出力,带头捐资,并发动旅外乡亲募捐,重建了设备比较完善的鸦湖乡国民中心小学。蚌湖镇黄榜岭村等侨胞、归侨、侨眷集资兴建了黄榜岭小学[2]。在这种华侨慷慨解囊、捐资兴建学校的社会背景下,启发纪念校舍应运而生。

20世纪40年代,太和镇永兴庄仅有一间简陋的崇化书舍。1947年,回乡探亲的旅加华侨周赞金先生发现永兴庄上众多子弟入学困难,于是决定捐款兴建校舍。

经与永兴庄的父老商议,最终拟定出建校方案:①拨永兴庄庄北的三亩多地(约2000平方米)为建校用地。②周赞金承担校舍的全部建筑费用。③发动海外、国内乡亲捐款购置学校台椅、图书和教学设备(捐赠实物亦可)。④发动农户担砂、搬砖等建校劳动.每人每天由周赞金补回二斤四两(1.2千克)稻谷作为报酬。

在周赞金的慷慨捐款和全村乡亲的共同努力下,1948年3月,一座初具规模的完全小学落成。

启发纪念校舍建有一间极具天主基督教建筑特色的礼堂、六间课室,校务室、会客室、图书室、教员寝室各一间,及其他厨房、洁室、游戏室等附属建筑物。校南为运动场,校北为校园。1948年4月14日举行剪彩仪式。经族众决议,为表彰周先生热心教育事业,又尊重周先生捐建学校以纪念其先父之初衷,故以其父名命名为“启发纪念校舍”。

启发纪念校舍校园规模较大,内部设施齐全,不仅满足了本村农民子弟入学的要求,还招收附近牛骨岗、和兴庄、双和庄的学生前来就读。当时学校可容纳200余名学生。为了赞颂周赞金暨全体乡亲的善举,推选美国归侨、当时任广东省府秘书的周棠写序文刻碑留念[3]。镶嵌于舍壁的古碑记,字迹清晰可辨,详细记录着校舍捐建始末。碑记原文如下:

启发纪念校舍碑记

番禺县仁风乡第十保原为南村周姓之永兴庄,是庄先民从南村迁居于是,凡百余年以生、以养,族众繁衍。由今统计,男女逾千人,适龄学童逾百数,而庄民多懋迁海外,颇有所获。夫既庶且富,则教育尚焉。庄北原建有崇化书舍,狭小不敷设教,乃询谋佥同募建新校舍,设立仁风乡第十保国民学校为子弟就读之所。会族人周赞金,号育生者,刚由海外荣旋,闻是议而力促其成,慨捐全部建校费,乃由逐通祖老少决议,拨送庄北尝田三亩有奇为建校地址;全庄壮丁踊跃帮工,由育生补回每帮工食用谷贰斤四两;校具、图书归族众自由乐捐。于是鸠工庀材,不阅月而成。校舍全座计礼堂一间,课室六间,校务室、会客室、图书室、教员寝室各一间,其他附属建筑物,如厨房、洁室、游戏室等称是。校南为运动场,校北为校园,蔚然大观。堂舍秩然,弦诵得所。全部校舍既落成,复经族众决议,明定永远为学校,不得移作别用;凡曾有助于是校者,泐名碑后以资表彰;更尊重育生先生捐建斯校以纪念其先翁启发公之美意,特颜此校舍曰启发纪念校舍,以示不忘其本也。诗云:孝思不匮,永锡尔类。育生有焉。我国兴学数十年,以德育缺乏、学閧纷起、道丧文敝、良知梏亡,功利主义乃乘虚而入据人心。偏激残忍之学说生心害政,足以杀天下后世。由是泯泯棼棼,天怒于上,民困于下,盖义利不辨,灭亡将至,教育失败,咎无可辞。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今育生先生独笃念先人,务培后进,其报本敦族之谊,果行育德之道,可以风世矣。论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既发奋有为,寓于慈祥悱恻之诚,则释典所称,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成等正觉,扩而充之,前途讵可限量,岂独校舍一端而已耶!族众以棠曾从事教育工作,且经主理海外侨务数年,对华侨捐赀兴学最富同情,命记其事以贞诸石而昭告于后昆,是为记。

周棠憩颂谨志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吉日①

2 改名为永兴小学

1951年,龙归地区建立仁风乡政府,学校经费和教师薪金由乡负责。1952年政府接管学校,教师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工资实行记分制,享受公费医疗。永兴村的启发纪念学校改名为永兴小学。教学上主要学习苏联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采用苏联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同时建立上下班制度,一般晚上办公到9时。从此,教育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轨[4]。

1980年秋,旅港乡亲周耀何捐资人民币4.5万多元成立了永兴小学周耀何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优秀师生,激励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自己捐款港币10万元,并发动海外乡亲捐资港币3万元共计4万元用于维修学校,购置印刷机和汽车等。

后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要求的提高,永兴小学已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周耀何捐资港币20.1万元兴建永兴教学楼。新教学楼于1989年5月建成,为表彰周先生,该教学楼命名为“耀何教学楼”。随后,周先生又捐资港币1.73万元,并发动挚友集资港币4.4万元,共港币6万多元,为学校捐建了一个配套200米环形跑道的综合运动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室外活动场所[5]。

永兴小学多次被评为先进学校、卫生先进单位,办学质量有目共睹,颇受当地人赞誉。据永兴周广源回忆,其爷爷、父亲等父辈均就读于该校,1963年入读启发纪念校舍时,当时共有19个经济社,而启发纪念校舍是永兴庄全庄最大的总校,每个课室都坐满了学生[6]。如今,大多校友们已移居国外,但并没有隔断与校舍的情谊,每年都会有侨胞回乡探校。为了维系侨胞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周广源十分注重校舍旧址的翻修保护,不仅尽量做到原貌“零改变”,而且相关审批工作进行得极为烦琐谨慎,这一举动得到了广大侨胞的认同和称赞。

3 坚守建校初衷

21世纪初,因学校合并等原因,永兴小学不再招收小学生,逐渐退出小学学校的历史舞台。校舍的新用途成为村民们的当务之急,有人曾提议用作厂房或作坊等商業用途,一度备受争议。古碑刻上“校舍即落成复经族众决议明定永远为学校不得移作别用”几个大字清晰可见,赫赫在目。大多村民们感恩戴德,牢记前辈重视教育培养的谆谆教导,最终决定在旧校舍上兴办幼儿园。

经略加改建的校舍仍保有浓厚的民国文教科研类风格,古雅与现代相结合,从大门至礼堂,一条中轴线贯穿庭院。校舍建筑基本上除了房梁加固和舞台稍做现代化的修整以外,结构与20世纪60年代保持基本一致。根据原校舍的功能布局,启发中英文幼儿园设置了多功能演艺礼堂、多媒体教室、音乐室、乐器室、美术室等教育教学活动设施[7]。启发中英文幼儿园的开办既传承了祖辈的意愿,也为村庄孩子接受启蒙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广州市白云区华侨和侨眷人数众多,他们出于浓厚的爱乡之情和炽热的赤子之心慷慨捐建家乡的道路、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侨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目前白云区仍保存着三座由华侨捐建的校舍:鸦岗学校,蚌湖乡高级小学(大钟楼)和启发纪念校舍,其中太和镇启发纪念校舍由周赞金一人独资捐建而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是目前我区保护较好、功能齐全、有碑记为证的、由华侨捐助的校舍旧址。

自建成至今,启发纪念校舍坚持初衷,从最初的小学到现在的幼儿园,始终作为学校使用,培养了大量学子,极大促进了太和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过历年的办学,大量学子毕业后移民海外,作为华侨的母校,它是海外华侨与侨乡重要的情感纽带。鉴于该校舍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2011年6月被评定为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启发纪念校舍改建为启发中英文幼儿园,继续发挥其教育场所的作用,是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是海外华侨的情感传承,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志[M].广州: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办公室,1999.

[2]广州市白云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白云文史(第4辑)[M].广州:政协,1989.

[3]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白云区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4][5]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人民政府,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志[M].广州: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人民政府,2002.

[6]郑少敏,贾慧健,石建华.启发纪念校舍的今与昔[N].白云时事,2013-01-31(8).

[7]刘喜冰.让文物在书香中“活”起来[N].白云时事,2018-02-02(4).

猜你喜欢
华侨教育
感恩是一种风骨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的论争及意义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