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丹
郑云鹏 著
岳麓书社
出版:2020年2月
定价:49.00元
自我写了两部关于明代宦官的学术著作,就成了“宦官专家”。郑云鹏把他新著的普及历史读物《明朝大太监》拿给我看,并请我给些意见时,我不免拿“宦官专家”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
一番速读之后,这部作品给我的主要印象,就是言必有据,不是“想当然耳”之作。《明朝大太监》主要是讲大太监的故事。说起宦官,在传统的认知模式下,人物非皂即白,不是好人便是坏人,宦官总是被打入另册,划入“坏人”之列;历史上的朝代,坏事的,多是宦官——比如明代就有“明亡于宦官”说。如果是这样,那有什么必要讲“历史上的坏人故事”呢?显然,宦官在明代历史上的作用没这么简单。如何认识宦官,需要从宦官制度的发展、从宦官在明代国家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数众多的宦官群体的行为中,进行具体分析。明代宦官问题肇源于谁?过去的观点说是明成祖朱棣,现在这个问题逐渐澄清了,实际上是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本书接受了这个最新的史学观点,指出朱元璋是“开启‘潘多拉魔盒’的第一人”。朱棣靠武装斗争起家,在他夺位的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功宦官”,有名有姓的不少,书里着重讲了两位刘姓大太监(女真人刘通、刘顺兄弟)。这两兄弟在史书上记载甚少,是学者通过新发现的墓志,重新发掘出来的。《明朝大太监》为学术成果做了很好的传播。其他类似的宦官不少,有知名的,也有不太知名的,皆以他们在明代政治中是否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取舍的标准,表明本书跳出了黑白模式的束缚,从宦官参政制度化的学术层面来认知宦官的历史作用。这正是一个“A面和B面”的问题,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多面向的,历史没有简单的逻辑。
普通读者读史,固然愿从有趣的故事中得到阅读的快感,但更重要的,是了解真正的历史,并从可信的史实中吸取教训(古人认为历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资于“鉴”)。在当下“草根写史”的时代,一些写手可能过于追求趣味,追求出书的效率和开印的码洋,而不愿意沉下心来先做一些研究,就天马行空地写去。这样的读物就不是历史书,而是故事书了。
当然,我是“象牙塔”中人,深知学术之专与深,很难与普通读者亲近。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他那本普及性的科学名著《时间简史》里说过一句话:书中每出现一个公式,都会使读者减少一半。同理,每一段文言原文也会使读者减少一半。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不列公式、不引古文,要把专业知识讲得明白晓畅,确实需要不浅的功力,甚至是天赋。
实话实说,现在在高校做研究的学者,困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或习惯于专业性的规范,并不擅长生动妙趣的笔法。在当下的科研评价体系下,能够抽身为普通读者写作的学者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一种两难的情况:一方面,历史研究局限在所谓学术共同体里,自说自话,与普通大众的话语不对接,学术做久了,反而不知“用”在何处;另一方面,读者的阅读饥渴无法满足,常感叹好书难求。这就需要真正爱好历史,有一定学术功底的作者,在隔绝学术与大众的山峰间打通一个隧道。近年来,郑云鹏用他不断推出的新作,证明了自己的潜力。
郑云鹏网名“历史穿山乙”,在大学里从事基础教学工作,两三年前开始尝试在网上写作,他写的历史短文总能获得较高的阅读量,我记得有一篇写汉宣帝夫妻的文章,在今日头条上的阅读量竟然达到二百多万,这是十分惊人的。郑氏写作不以灵趣见长,他吸引读者的,是朴实平顺的文字。把古代典籍改编为通俗易懂的当代文字,把复杂的历史线索用简单的字句铺叙出来,这是难得的写史功力。郑云鹏以“穿山乙”自名,他显然是以穿山甲自喻的,彼“甲”擅打洞,我想此“乙”追随这种神奇的生物,便是立志在历史的大山里不断“穿凿”前行。期待他更多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