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帆、黄璜、谢
对于整个中国书业而言,疫情既是一场战斗,也是一次洗礼。
庚子新年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神州,在“非典”过后的第17个年头,亿万国民再次亲历了举国一心对抗疫情的“战役”。疫情面前无人可置之度外,出版行业亦然。从及时应变,尽最大努力为疫情中的民众提供防治读本和知识服务,到被动调整工作的重心和结构,再到主动探寻疫情给行业带来的变化,从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对于整个中国书业而言,疫情既是一场战斗,也是一场洗礼。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出版人们打出了一场又一场自防自控、复工复产的硬仗。在出版人展现自身抗压能力和文化担当的同时,许多新生事物也在无形的“硝烟”中萌发:疫情之中,办公方式的变革在推广、线上业务的探索在提速……空间距离的强制分割反倒让整个行业的联系空前紧密,以“传统”著称的出版行业与技术之间的鸿沟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填平。
从大寒到惊蛰,变化已然发生,且呈现出燎原之势。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出版就不再是一个能以“快”取胜的行业,但在疫情之中,出版人也展现出了兼具速度与质量的能力,第一时间以严谨的内容帮助群众竖起第一道知识防控的篱笆。
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通知,强调出版界应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围绕下一步工作,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各出版机构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精心策划安排战“疫”选题、加强网上出版传播、抓紧做好重点读物的印刷发行工作。
而早在有关部门做出通知之前,已有一大批出版机构早已付诸行动。1月底,当很多人还沉浸在“宅家”防疫、闭户度假的氛围中,编辑们就已经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19年1月23日,全国第一本抗击疫情的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广东省疾控中心组织编写,详细介绍该病可能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自我保护办法、公共场所注意事项及防治误区等内容,对科学防控疫情、普及新冠肺炎相关知识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出版及时,该书春节前后加印了50万册,而截至2月10日,订单数已达150万册。
处在疫情中心的湖北出版人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1月23日,由湖北科技出版社紧急编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网络试读版面世,刷屏微信群、朋友圈。“相比自媒体或互联网媒体,具有传统出版背景、专业资源和严格审校制度的出版机构在用户心中更为可靠,发布的信息也因此更加可信,这也是在科普领域,出版机构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优势。”湖北科技出版社总编辑章雪峰表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权威机构及专家迅速推出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问答》也是第一批面市的新冠肺炎防控专门图书之一。“其实接到任务时,我心里也没底。”该书的责编邹海心说,最让她顾虑的是,非常时期,能不能组织得起一本科普作品的编辑团队?没想到,一个小时之后,一个14人的微信群便建立起来。
“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工作方式,平日里一本书起码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用短短五天就做好,可以想象时间多么紧迫。”文稿、插画、审核,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错,邹海心经常到凌晨三四点才能放心去睡。“有时候催稿子,一着急起来还会吵架,但吵完立马又投入到工作状态,没有怨言。所有人都没有谈过报酬,通过网络进行合作,鼓着劲只想为老百姓做点事。”
随着抗疫战役进入攻坚期,与疫情相关的专业和大众新知选题将呈爆发性增长。除了疫情诊治、防护的相关图书之外,一系列服务疫情期间心理健康、记录抗疫历程的作品及面向少年儿童、老龄读者群体的专门科普作品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面对疫情,公众从慌乱走向镇静、从手足无措步入有条不紊的过程中,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回顾这段历程,许多对疫情进行深度思考剖析的选题也逐步进入策划流程。因此也有出版人预测:2020年会是属于知识的一年,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各个维度、各个层面的新知类图书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
特殊环境下,出版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的短板也暴露无遗。尽管出版人在疫情期间扛住了内容生产的大旗,创造了许多兼具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内容,但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即时资讯还是深度内容,网络媒体仍在传播中占据优势,多数出版社的抗疫图书也是以网络作为主要传播渠道。在全民宅家的这一个多月里,网络空间的作用空前凸显,全面的信息社会仿佛已经提前到来。这一切在促成出版机构各项线上业务集中爆发的同时,也对出版者的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期间,实体书店和仓储物流一度停滞,电子书及音频、视频等线上产品顺势成为了行业对抗病毒、疫中求生的“抗体”。而随着“免费”和“停课不停学”成为了朋友圈中的两大热词,众多出版企业纷纷免费开放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等优质内容资源供给,为全国人民群众免费提供抗击疫情时期高品质精神食粮。
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是第一批行动起来的出版社之一。该社将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上1300余种电子图书资源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对此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表示:“很多被迫宅在家里的人每天忙于追剧、刷手机,我却感觉这正是网上学习和阅读的好时机。免费开放线上资源,一是鼓励读者对学术图书的阅读,二是坚定大家的信心,疫情黑云压城,但我们的精神不能垮,要用精神的力量战胜压抑、焦虑和恐惧。”
这也成为了众多出版机构的共识。1月29日,国家图书馆宣布全国读者均可在国图官网免费享受其丰富的资源和服务。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声店铺“人文读书声”则推出免费畅听活动,为读者提供《围城》《红星照耀中国》等优秀经典名著有声版……“出版界响应号召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免费阅读产品既是善举,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促进数字阅读市场的发育。”对此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表示。
而教育板块则是数字出版中带来最大惊喜的板块。2月12日,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各地教委也针对该文件推出制定在线教学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地方出版集团则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依托其教材教辅内容的优势,纷纷推出免费的数字教材、在线课程、备课平台等教育数字化内容,以满足师生的在线教育资源需求。这些出版社的数字教材和在线教育平台在地方教委、学校、家长、学生等群体中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就在教育部下发通知中小学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当天,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贝壳网上线了“向全国中小学生免费开放2000+节精品课程”的公益活动。春节至今,贝壳网已免费提供2000余节中小学精品课程、超100万套优质精准教学资源、1.2万节小初高全科精选优质公开课视频等总价值过千万元的多项公益服务,惠及师生近500万人。
“停课不停学”倡议深入人心,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同样成绩喜人。疫情期间,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日均访客数过万,浏览量每日超过10万次。该社旗下机工教育大讲堂 2 月 7 日进行了一场针对高校教师的主题为“这个春天,我们选择直播教学”的线上公开课,共有超过1.2万人次的高校教师观看了直播。
书店歇业、物流停运、复工缓慢……尽管在疫情之中出版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战果,但2020年对于整个出版行业而言形势依旧严峻。许多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的经营者都表示,受制于客流和物流,图书市场可能要到五月才能恢复元气,出版机构上半年的回款相对往年必然会大幅下降。在客观的困难面前,此前行业对于未来的的诸多设想也在被提前实施。虽然多数是基于疫情的权宜之计,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出版作为内容产业在未来与互联网云端产生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在北京紫云远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臻治看来,出版行业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特点是运营成本低,生产周期长。因此他认为上游的出版者受到疫情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他还指出,相比很多其他行业,出版业可以灵活控制生产的节奏和方式以适应困难时期的需求,远程办公就是其中之一。
在整个二月里,此前出版人对于远程办公的种种想象已经提前化为现实。为了将感染几率控制在最低,几乎所有的出版机构都采用远程办公的方式推进编辑工作的进度。经过从最初的兴奋、不适到习以为常,整个行业适应远程办公的速度远超预期。
“我们从2月3日起就开始远程办公了。”湛庐文化CEO陈晓晖告诉出版人:“最近大家的反馈都非常好,绝大部分人甚至认为效率比原来还高。”
当然陈晓晖也不否认,即便是在通信技术极度发达的当下,迅速地推行远程办公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自诩在远程办公这件事情上,湛庐“确实有一点小心得”,他把这个心得归纳为道、法、术三个维度:在物理意义上把员工打散是远远不够的,一家企业只有在管理方法、办公工具乃至文化层面均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才能真正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让远程办公成为行业可能的常态。
“远程办公有两种方向可以选择。一种是全职员工有的时候不需要一定来单位,就在家办公,节约通勤时间,较少占用办公场地,降低单位的运营成本。另一种是随时可以招募随需随聘的员工,只保留核心的业务由本单位员工完成,其他专业性强的岗位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陈晓晖表示。在他看来,疫情期间出版行业的远程办公主要采取的是第一种模式,但长远来看,构建员工随需随聘的指数型组织,可能是出版机构通往未来的生存之道。“在国外,很多机构的文字编辑都是自由职业者,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出版社,他们一直都是远程办公。我们也希望建立这样一支强大的外编队伍”。
疫情的突发,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人们的很多行为方式,编辑也不例外。除了远程办公,直播平台让他们一跃成为网络红人,为全国读者带来了一场场不间断的知识狂欢。直播并不是出版圈的新玩法,但疫情的到来,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众多机构躬身入场,尝一尝这只螃蟹的味道。在疫情的催化下,网络承担起了众多原本只有依托实体空间才能实现社会职能,随着云看展、云音乐会、云蹦迪等新事物的走俏,为数众多的编辑也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与读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疫情持续期间,天猫、京东、当当等电商都把视频营销作为拉动销售的法宝,宅家办公的编辑也获得了远超以往的可支配时间,多方的需求一拍即合,催生了这一波视频讲书的热潮。新年过后短短一周时间,机工华章就策划了近100场直播活动,涵盖作者直播、编辑荐书、专题公益课等多种形式,这些琳琅满目的直播既是华章给读者的一次福利,给社会的一份爱心,也让华章的作者和华章自身们收获了流量和销量。
尽管许多从业者对直播带货的能力还存在疑虑,但亲身一试总没什么不好。“我们也不指望直播卖出多少本书,但通过这个渠道可以让编辑找到直面读者的机会,这对磨炼编辑的内功,增进团队的‘网感’是很有必要的。”一位民营出版商告诉《出版人》。在疫情面前,读者和出版者的距离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拉近,内容营销的技法正在面临迭代。
瘟疫是残酷的,但同时也是历史向前迈进的催化剂。至今仍有许多出版人忘不了17年前的“非典”,除了疫情本身,使人记忆犹新的还有紧随其后的电商崛起、网文热潮……在未来的岁月中,回望2020的冬春之交,也一定会有人记起这段时光中为行业带来的那些不可逆的变化。毕竟车轮永不停歇,变化总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