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的悲剧命运,分析“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诗歌成就以及悲剧命运,提出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所处的封建专制时代,具体来说就是所处时代的皇权争斗、文字狱兴起、同僚间嫉妒陷害、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他们的自负与清高性格也是悲剧命运产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初唐四杰 明初 吴中四杰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151-03
中国文人一贯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信条,然而在封建专制不断加强的中晚期却处处碰壁。在我国诗坛上颇有建树的“初唐四杰”和“吴中四杰”就非但未能独善其身,还命运多舛,甚至大多死于非命,结局令人扼腕、发人深思。
一、才高而名盛,开一代诗风
“初唐四杰”和“吴中四杰”,或年少才高,或天才高逸,留存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他們的文创主张和风格,影响并形成新的诗歌风尚,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言志的回归和发展。
(一)“初唐四杰”年少才高,开创“风骨论”先河。“初唐四杰”最早见于都云卿《骆宾王文集序》:“骆宾王,与卢照邻、杨炯、王勃文词齐名,海内称焉,号为四杰。”闻一多曾在《唐诗杂论·四杰》评价初唐四杰“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他们名句流芳,如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骆宾王七岁之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初唐四杰批判地接收六朝文学中的音律优点,把诗歌内容从齐梁狭窄的宫廷生活延伸到市井、山川、边塞等广袤空间,在诗歌创作上进行雄健诗风的实践,开创了风骨论先河,成为变革宫廷诗风、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奠定了唐代诗歌盛世之基。
(二)“吴中四杰”天才高逸,开创“吴中体”雅风。《明史·文苑传》记载明初文学之士中,“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说明他们在明初诗坛的重要地位,并列前四的“高、杨、张、徐”分别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中(今苏州)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人称“吴中四杰”,以比肩“初唐四杰”。他们天才高逸,高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富老不如贫少,美游不如恶归”(《悲歌》);杨基“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岳阳楼》);张羽“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花》);徐贲“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吴中四杰”通过“北郭结社”创立了崇尚才情风流与独立于世、适意自放的吴中派诗歌之体——“吴中体”,在元末明初诗坛由“纤秾柔弱”向“大雅”之风的转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人生多舛,命运惨烈
“初唐四杰”和“吴中四杰”一生命运多舛,或仕途失志,或愁病潦倒,甚至惨遭暗算、非正常死去,结局令人感到悲痛。
(一)“初唐四杰”,人生多舛。王勃少年英才,因写了一篇诸王沉迷于斗鸡的《檄英王鸡》,遭唐高宗斥责赶走,后任虢州参军时又因藏匿和杀害官奴被罢官,他在渡海去探望受牵连贬官的父亲时遇难,年仅29岁。杨炯近30岁才做上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受伯父父子(参与徐敬业的反武则天)株连,贬官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做司法参军,后来死在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任上。卢照邻仕途坎坷,18岁进邓王府做典鉴,不久遭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一生中最大的官是新都尉。后因染上风疾,服丹药中毒,一手又废,不堪病痛折磨,投水而死,仅40岁。骆宾王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公元678年,担任御史的骆宾王因为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则天,加以贪赃罪下了大狱。后因不满武后废帝自立,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伐武则天失败后,骆宾王逃亡,或说被杀,或说为僧。
(二)“吴中四杰”,命运惨烈。高启于公元1368年被朱元璋征召做翰林院编修,两年后,朱元璋想委任他做户部侍郎,高启不接受辞官回乡,后来替苏州知府魏观营建的衙府写了含“龙盘虎踞”字样的《上梁文》,因衙府建在朱元璋宿敌张士诚旧王宫上,与魏观不和的苏州指挥使蔡本趁机诬告他有谋反之心,1374年,朱元璋将高启和魏观一同处以腰斩,年仅39岁。杨基在明代初年被征召到荥阳做知县,后因得罪权贵先后被贬官夺职,公元1374年再次被启用做官,慢慢升迁到山西按察使,又被诬告丢官,死在服劳役的地方。张羽在公元1371年被朱元璋委为太常丞,1385年因言而罪,流放岭南途中,遭人捆绑扔在龙江活活淹死。徐贲于公元1374年被征召为给事中,先后担任御史、刑部主事和广西参议,最大的官做到河南左布政使,公元1382年,因“犒师不周”被处死。
三、悲剧命运的成因
鲁迅曾有言:悲剧乃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基于此,“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展示给世人的就是一出不忍卒读的悲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的悲剧人生?两出悲剧的成因又有何异同呢?一个悲剧的产生不外乎是个人与社会这两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两者在其中所起作用的主次轻重不同而已。以下试从时代和命运两方面分述之。
(一)时代悲剧。“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均处于唐朝、明代建国初年,正值新朝用人之际,也是皇权争斗封建专制不断加强时期,“四杰”的悲剧命运就发生在当时社会这个客观现实里。
1.封建皇权的追逐和争斗,使“四杰”无端成为牺牲品。从公元683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到最后废睿宗自立,就不断打击削弱皇族、勋臣,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依靠的沛王、太子、邓王、道王皆为武后打击的对象,为了实现和巩固自己的皇权,武则天前后共杀死了10个至亲(1个女儿、2个儿子、4个哥哥、2个姐姐、1个外甥女),“四杰”作为打击对象,成为皇权争斗的牺牲品,可以说有其必然性。在朱元璋和宿敌张士诚江山争斗时,吴中文人大多站在张士诚一方,必然激起自卑、多疑、自大、残暴的朱元璋对吴中人的偏见。
2.文字狱的兴起,使“四杰”成为封建专制所不容的异端。时运不济、仕途坎坷使“四杰”将怀才不遇、感愤不平、出世隐逸等诉诸笔端,通过一篇篇诗作,甚至是讨伐檄文,来浇块垒,因此为封建专制者忌恨,通过断章取义、诛连连坐等予以无情打击。“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挑战伪皇权,写下含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名句的惊艳千古的第一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受到武则天的追杀,亡命天涯。杨炯、卢照邻也受反武事件株连连坐,或贬官流放,或遭受牢狱之灾。朱元璋除嗜杀开国元勋、皇亲国戚外,也嫉恨曾与自己争天下的诸如张士诚、陈友谅等对手的旧属。“吴中四杰”皆与张士诚有来往,有的还做过张士诚幕僚,著有对张士诚礼遇文人的追思之作,自然为朱元璋所不容。例如,高启写的反映元顺帝宫闱隐秘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题宫女图》)、“莫向瑶阶吠人影,羊车半夜出深宫”(《画犬》),朱元璋就怀疑是借古讽今、挖苦自己宫廷淫乱。后来,高启为魏观建的衙府写《上梁文》,因衙府建在朱元璋死敌张士诚旧王宫上,《上梁文》中又有“龙盘虎踞”四字,朱元璋怀疑高启为张士诚歌功颂德,乘机腰斩了魏观和高启。其他三杰亦不得善终。
3.同僚间嫉妒陷害,使“四杰”难以安身立命。“四杰”战战兢兢生活在不受待见的时代,最高专制者虎视眈眈,偏巧周遭又围着一群嫉贤妒能、骨气散尽的政客文人,稍有不慎就被抓了小辫子,或被构陷犯事、或被谗夺官、或被诬陷下狱、或遭落井下石惨死。“初唐四杰”的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就因为同僚设计构陷他藏匿和杀害官奴曹达犯下死罪,幸亏遇大赦,没被处死;卢照邻在益州(今成都)新都当县尉期间也被小人陷害下狱,幸得一高官学友救护免去牢狱之灾;骆宾王做侍御史期间被诬告贪赃罪下狱。“吴中四杰”高启因替苏州知府魏观营建的衙府撰写《上梁文》而连坐丧命,就是因为同在苏州为官的蔡本诬告其有谋反之心以及御史张度“兴亡王之基,开败国之河”尖锐弹劾;杨基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诬陷夺官,被罚服劳役而死;张羽流放岭南途中遭权贵指使歹人投江淹死;徐贲“以所司歉其犒劳,衔而诬诉之……”因犒师不周被“诬诉”致死。
此外,唐代和明朝建国初年任人唯亲、倚重军功的人才选拔制度,明代诗词曲文并起、诗人地位不高等,也是造成“四杰”悲剧的客观原因。
(二)性格悲剧。除了上述时代客观因素,“四杰”恃才自负、清高孤傲的性格也是造成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初唐四杰”均为早慧神童,作为新兴庶族阶层代表,他们的卓尔不群、高标独立受到许多人特别是贵族阶层的妒忌和诟骂。王勃因戏为文《檄英王鸡》、匿杀官奴案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横溢、锋芒太露有关。杨炯常对人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史载:“炯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杀之。”其恃才自负的刚烈性格可见一斑。卢照邻曾著文表心迹:“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如此清高,自然就难融入社会。骆宾王曾说:“加以天资木强,不能屈节权门;地隔蓬心,不能买名时议。”直言谢绝了左骁卫大将军的举荐,足见其不媚俗的傲骨。
“吴中四杰”皆才华高逸、明初诗坛翘楚。朱元璋为备新朝建设和中央集权之需采取“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至抄扎”的制度,先后七次在全国范围内强行征召人才,慑于朱元璋的威恩并用,“吴中四杰”均被迫“应召”,然而文人固有的清高也伴有抵触。孤高耿介的高启翰林编修任满后,以年少未习理财的理由坚决地辞去户部侍郎重任,回青丘老家教书种田去了。杨基曾有反思自己在京为官时,因恃才张狂性格受打击的诗句:“一官不博三竿日,万事无过两鬓星”,“文章无预封侯相,莫向人夸识一丁”(《寓江宁村居病起写怀》)。张羽在被贬岭南的半道上,得知朱元璋要“召还”他时,自知不能幸免受辱被杀的结局,毅然投龙江以死(或说是被人捆绑投江而死)。徐贲自恃清高,怠慢了过境军士,被朱元璋以“迂疏儒者,其于军士之恤固未谙也”处死。
综上所述,造成“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所处的封建专制时代所致,具体来说就是所处时代的皇权争斗、文字狱兴起、同僚间嫉妒陷害和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等共同的结果,此外,他们的自负与清高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不同的是,“吴中四杰”最后都死于非命(如高启被朱元璋腰斩八段),他们的悲剧比“初唐四杰”更加惨烈。这是因为从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到清代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分别处于封建专制不断加强的中期和晚期,这也印证了封建皇权争斗越激烈,社会危害性越大;封建专制程度越高,造成的悲剧就越惨烈。我们探究“初唐四杰”与“吴中四杰”悲剧命运及其成因,感受的不应是其人生的挽歌,而是一种洞穿时空、震撼灵魂的悲剧力量,给我们带来崇高的现实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都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据明翻儿刻本影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聞一多.唐诗杂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3]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史庭宇,等.万古悲风——解读李广家族悲剧之谜[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
[5]吴晗.朱元璋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徐贲.北郭集[M].四部丛刊本.
[7]刘昫.旧唐书·杨炯传:卷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彭定求.全唐诗:卷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杨基.眉庵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5.
【作者简介】史庭宇(1972— ),男,湖南郴州人,硕士,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