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亭送别》析奥妙

2020-04-06 03:28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西楼红叶友人

郑朝晖

现代社会通信发达,即便天涯相隔,沟通起来也不过在运指之间。因为简洁便宜,所以情感自然也就会显得淡一些。而在古代,友人之间如果一旦离别,相见不知何时,甚至很有可能就此天人永隔,所以,“生离死别”似乎完全不像我们现在说着那么浮泛了。

古代有许多离别的诗都写得很好,大概就是因为这种离别的情感是那样深沉,情动于中而发乎其外,自然感人至深。这样的好诗有许多,像韩翃的“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读来真的让人心动神摇。今天要和大家说的则是晚唐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到了晚唐,因为有一种繁华之后的落寞,整个儿的民族情绪上都有些落寞寂寥的意思,抒情风格上也更加含蓄内敛——人的情感发育,就是要往深而细的地方走的,长枪大戟,开张扬厉很适合开风气、树旗帜的时候,待到大家都有了共识,能够独擅胜场的,则往往是那些感受更细致更敏锐的人了,这大概是所有艺术发展的通则。诗歌发展到晚唐,开疆拓土大概是没有什么空间了,但是说到深而细,则空间无限。所以,晚唐那些著名的诗人大多有着细致敏感的内心。

许浑的这首送别诗,历来评价很高,不少人都拿这首诗和著名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并称,可见这首诗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那么,这首诗究竟妙在何处呢?在我看来,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上。写离别,而无一言说别情,但是那种离别的情感又洋溢在诗里诗外,这是审美很高的境界。

这首诗的第一句:“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在离别的歌声里,客船缓缓开动,这时候四周青山红叶,是那种醉人的秋景,而秋日水流湍急,似乎也是大自然的常态。一句话里面似乎并没有牵涉到任何主人公的离愁别绪。但是诗歌的特点就是如此:语言极为俭省,留下的内容的空白是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经历去补充的。而一个读者的心绪有多细致有多敏感,那么能在诗歌里面读出的内容就有多丰富。

想一想,在一个晴朗的秋日,要与自己的好友分别,四周是青山红叶,溪水溅溅。自然的空阔爽朗,与你的内心有着一种复杂的照应:秋日天高云淡,那种寥廓正与你内心的空落相呼应;而青山红叶虽美,却又是你内心寂寥感伤的对立;另一层的意思则是,自今而后,若有美景如斯又共谁赏?所以,对于眼前如画的景色,内心充满的情感却是感伤的。古人常常用自然景物的美好、繁茂、葱茏来反衬自己内心的凄惶、寂寥与感伤。而“水流急”,则隐含了对于自然的一种埋怨,嫌水流太急,其实就是不忍分别的掩饰。中国文化是主张天人相应的,既然自己因为分别而感伤,则觉得天地本应体会到自己内心的情绪而显出落寞消沉的样子来,岂料天地“不仁”,偏偏要按照自己的心思来,照样花红柳绿,草熏风暖,这样的情境岂不是让人更为失望——这种没道理的气恼,其实是很有表现力的,我们概括为“乐景写哀情”,其中的心理逻辑便是如此。所谓“倍增其哀”,就是在本身哀伤的情况下,又增添了一番对大自然莫名的气恼。

第二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其实有点大。友人离别之后,作者在干什么,独自一人喝酒。在哪里喝酒,西楼之上。为何要上西楼,登高远眺希望能见到友人的孤帆远影。喝了多久,从早晨一直喝到黄昏。为什么喝酒,心里依然放不下远行的友人。而这个时候老天爷也变得乖巧起来,应和着诗人的心情,让秋风秋雨映衬他的秋心——在一个心情“拧巴”的人看来,大自然总是很“拧巴”,自己心情不好,最好大自然也能迎合着显出愁云惨雾的样子来,但同时,又会想,我已经心情如此糟糕,老天爷你就不会安慰安慰我吗?而诗歌的意味就在这样的“拧巴”里面呈现出来了。诗人略去离别之后种种不写,专写黄昏风雨中栖栖遑遑离开西楼的情境,在典型的情境中将思念、牵挂、依依不舍都写尽了。诗歌难写的不是多,而是少;如何用最俭省的笔触去写最复杂的情感,是最显出诗人的艺术才华的。

从诗歌的整体来说,前两句的明艳和后两句的凄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也很有道理,一般強烈的情感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转而为绵长深沉。所谓“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其实就是情感从强烈转而为深沉,然后才能发而为歌。所以这种诗句之间的对比,又符合人的自然的心理变化。这样依序写来两句之间的对比自然就不做作不矫情,也就更能够打动人心了——这是隐含在其中的规律与道理。古人读诗多,往往知其然就不再去追求所以然,我们现在读诗少,读一首最好可以知道更多关于诗歌的事情,自然就会想得比古人多一点深一点了。

猜你喜欢
西楼红叶友人
处暑西楼听晚蝉
致友人(组诗)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春花秋月望西楼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好是怡情处,西楼长景真——中晚唐赏石家张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