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
高中生具有身心发育较快、心理尚没有完全成熟的特点,因此,为更好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师需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明确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更明确、更有效的指导。
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经常有学生会因为四大名著内容太多、情节太复杂、人物关系太错乱而读不下去,或者是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而难以卒读,比如《西游记》通篇讲师徒四人一路闯关最后终于取经成功的故事,情节比较单调;《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贾府由盛而衰的悲惨结局,然而讲的多是儿女情长,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有限,看不懂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以上问题主要是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阅读方法所致,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常见的阅读方法有三种,包括精读、泛读和速读。平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就属于精读的范畴,教师在解析一篇课文时,会让学生把文章根据不同的依据把段落分成几部分,然后再概括这几部分的内容。在解析句意时,教师还会指出句子在字面意义之外还有一层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把握长难句,理解清楚句子的丰富内涵,同时教师还会指出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其用处。第二个泛读指的是快速通读文章后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要求精细研读每一个句子。第三个速读追求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精准地找到重要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在看一本书时,先看目录和序言有助于学生快速领略这本书的重点,也能帮助学生判断这本书是否符合他的阅读口味。速读和泛读比较适用于整本书的阅读,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为例,这本书讲的是21世纪40年代后期那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产生“聚居”,由于聚居产生一种熟悉感,由此产生“群体”。联结这个群体的是血缘和和地缘关系,而维持这种社会结构的是礼教秩序。教师教学生读《乡土中国》时可以先介绍整本书的写作背景,然后再讓学生进行泛读和速读训练。
良好习惯提升阅读效果
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质量,并且读完以后不容易忘记,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同学的阅读习惯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只看书不做笔记,等到需要素材时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有的同学看书不容易坚持,往往半途而废……这些问题都源于在平时不注重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至于在阅读一本书时效果大打折扣。常见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读书时勤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时保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了解作者生平和背景、读完一本书对其主旨进行归纳总结等,知道什么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绕开不少弯路,提升阅读效果。
在学习《边城》一文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沈从文早年投身行伍,到湘川黔边境地区待过一段时间,那里朴素纯真的人文风情让沈从文留下深刻的记忆。《边城》是沈从文的中篇小说之一,翠翠和傩送、天保的爱情寄寓着沈从文对“美”和“真”的理想,也承载着他对人性深处之美的寄托。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多次无来由地哭?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意识去解决问题。最后在阅读完全文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对全文的主旨进行归纳总结,对文章主旨有一个准确完整的认识。在学完课本里的选文以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去找《边城》整本书来看,通过对选文的解析让学生对《边城》一书有了深刻印象,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在之后对整本书的阅读中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思考中提升思维水平
阅读一本书,不只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同作者对话的过程。一本书里包含作者对某件事的态度和喜恶,隐含作者内心深处隐蔽的想法,潜藏作者过往的经历与生平,寄托作者对未来或下一代的愿望。而这些如果不进行深入地阅读,读者是很难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的。碎片化或散点式的阅读包含的思想也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并且我们现在常见的公众号或媒体报道也有人工拼接和剪切的严重痕迹,也就是说读者看到的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文章了,而整本书的阅读则保持了作者思想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也更利于读者去探究作者的思想和他的写作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时,要注重学生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在思考中逐渐把握文章中心,体验作者的人生态度,汲取有益于自己的经验,让心灵得到净化与洗涤。
还是以《乡土中国》一书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整本书的主旨后,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本书的现实意义,如以血缘和地缘产生的社会结构对我们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在深刻把握本书的思想以后,学生在阅读本书时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今后的学习中增加对整本书的阅读比例,指导学生如何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