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俭 陈煜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的大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逐渐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将计算机、移动客户端等信息技术手段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已成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智慧党建”模式实践与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智慧党建”工作新载体,高职院校应积极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智慧党建”效率与水平。
“智慧党建”概述
“智慧党建”本质上属于大数据时代产物,整体具备较强的外界感知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计算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其交互性、共享性等信息化管理特征还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党建工作信息数据的传递与处理。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以信息化网络建设系统为基础,针对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发展情况不断优化与完善其智能化操作流程,还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党建工作发展环境,实现具备多元化共享功能、可线上进行评价管理的新型“智慧党建”工作模式。与此同时,“智慧党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党建工作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体,充分利用其统筹调控功能不僅有助于促进党建资源整合,还能实时监督与检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发展动向与思想意识完善情况,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模式过渡转化为精细化管理模式。
“智慧党建”实现路径
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党建工作平台 高职院校开展“智慧党建”工作时,应对互联网技术、移动电子平台等辅助性工具的重要作用有正确认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互联网视为开展“智慧党建”工作的关键性要点。基于互联网平台,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个性化校园品牌形象,营造良好的校风校纪建设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党组织开展智慧党建工作过程中,还应针对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处理,在尊重群众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工作朝着信息化建设方向稳步前进,突破传统党建工作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促进党建工作从管理模式升级转型为服务模式。
构建完善的党建工作管理机制 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技术逐渐在各行业领域内占据重要地位,而高职院校也积极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到基层党建工作中,为党建工作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可靠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构建党建工作管理长效机制,利用“智慧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出党建管理的实用性价值。基于整体角度,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促进各院校互联网平台的有机结合,将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使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处于协调统一状态,同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实时监测党员基础信息变更、党费缴纳情况、实践活动开展流程以及党员未来发展规划等内容。此外,在线上开展“智慧党建”工作时,还应针对现有的党组织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带领党组织干部积极参与网上教育活动,并结合党组织干部参与程度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网上评价考核系统管理党组织干部的调研成果、线上日志汇报情况、获取的评价反馈等意见内容。最后,高职院校还应组织全体党员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保证线上学习内容符合党建工作实际情况,促使基层党组织成员真正将党建工作理论知识内化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中,并培养党组织成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其作为年终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参考指标。
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转型 在“智慧党建”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党员在线测评模块、教育培训模块等,从而促进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党建工作格式化管理目标,真正为全体党员提供良好的党建工作服务体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有意识地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多元化服务功能模块,鼓励全体党员积极与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沟通交流,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的最大化作用,带领党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探究党建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价值定位,并通过微视频、在线互动课堂等服务平台调动全体党员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突破时间与空间层面上的局限性,打造良好的党员平等交流环境。
引导网络舆论主阵地风向 开展党建工作时,必须遵循以群众为本的构建理念,基于平等交流原则认真倾听社会群众的实际诉求,充分了解社会群众的思想政治意识,及时解答网民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高职院校在“智慧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主阵地风向,在保证党建工作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同时强化互联网宣传力度。
结束语
实现“智慧党建”工作模式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有着关键性影响,借助新平台进行教育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还有助于基层党建工作趋向于高效化发展,在满足党建工作实际需求的同时为基层党组织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在“智慧党建”工作建设过程中,可以从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党建工作平台、构建完善的党建工作管理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转型、引导网络舆论主阵地风向等角度着手,促进“智慧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