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标准是制造业的制高点,掌握了标准的主导权就占领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浙江是制造大省,但 “大而不强”。浙江和德国经济结构都属于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占比较大,中小企业较多。文章对德国制造标准国际化经验进行研究,认为德国标准化起步较早,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制定了持续演进的标准化战略,牢牢掌握了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使“德国制造”享誉世界,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因此,借鉴德国标准国际化经验,推进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一要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二要提升国际标准供给能力,三要培养标准国际化人才,四要抢占国际标准话语权。
[关键词]浙江制造;标准化;国际化;德国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49
1 引言
标准是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是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桥梁,随着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标准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标准的主导权就意味着占领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制造业是浙江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浙江是制造大省,但并不是制造强省,浙江中小企业占比98%以上,很多中小企业标准化意识不强,与国际标准严重脱节,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浙江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一些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一些关键零部件还依赖进口,出现技术“卡脖子”问题。“德国制造”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享誉世界,成为高品质的象征,主要得益于标准化建立的体系保障。浙江和德国经济结构都属于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占比较大,中小企业众多。因此,学习借鉴德国制造标准化经验,有助于推进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
2 德国制造标准国际化经验研究
2.1 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
德国标准化起步较早,1917年德国标准委员会成立,当时是一个非政府性的民间机构,由工程师组建,主要处理机械制造的标准问题,后来标准委员会建议将各工业协会制定的标准与德国工程师协会标准合并,1975年改名为德国标准化协会(German Institute for Standardization,DIN),成为政府认定的国家级标准化权威机构。DIN主要负责标准的技术审查、管理和征求意见。DIN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会员制,聚集了3万多名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等各领域专家。在德国,任何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权参与标准化工作,包括标准申请、参与标准草案讨论、提出标准修改意见等,构建了一个多方合作的标准化交流平台。
德国优秀的标准化,得益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在标准化建设过程的分工与协作。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确定基本框架,但并不直接参与标准制定,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德国联邦经济部为德国标准化协会提供专项财政拨款且项目资金支持可观。此外,德国经济部在推行诸如能源转型、工业4.0、人工智能、未来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大战略时,会将标准化的框架制定和在全德国以及国际上的推广作为重点工作协调各方推进。德国行业协会通过研讨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企业对行业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并代表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培训、主题宣讲等活动,促进标准的推广和使用,从而提高德国企业世界竞争力。德国企业自愿使用德国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政府并没有强制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执行标准,但德國的标准化大量运用和高度凝聚了专业知识,使得标准具有很高的执行力。因此,德国产品标准虽然看起来是自愿性的,但实际上却是强制性的,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标准制订工作。德国标准在形成过程中,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卡位精准,在政策上引导和协调,自下而上且全社会参与。
2.2 持续演进的标准化战略
德国围绕社会经济和技术创新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标准化战略,并以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2003年,DIN牵头组织开展德国标准化战略目标研究,确立了五个目标:第一,以标准化确保德国工业领先国家的地位;第二,以标准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取得成功的战略工具;第三,以标准化作为政府放松管制的手段;第四,以标准化及标准机构促进技术融合;第五,为标准机构提供有效程序和工具。为保证德国标准化战略顺利实施,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和德国电工委员会(DKE)决定采取三项主要措施:一是技术领域优先实施标准化,以保证德国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二是在DKE的积极参与下,DIN主席团下面成立FOCUS-ICT委员会,指导协调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三是在CEN和CENELEC制定欧洲标准化共同战略时,引入德国标准化战略的方针和理念。但德国标准化战略始终根据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经济转型、技术创新等实际要求而不断演进。2013年至今,先后颁布了《德国工业4.0标准路线图》《德国智慧城市路线图》《德国标准化战略》(更新版)、《国际标准化研究2030》《人工智能标准化路线图》等。标准化位于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优化行动的首位,并明确提出标准化工作计划。
2.3 掌握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德国在各大标准化组织中拥有多数席位,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中,DIN承担了460个秘书处的工作,在欧洲标准化活动中,DIN是参与最多的国家。德国标准化组织DIN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中承担了150多个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欧盟在国际标准化的博弈中强化了“成员国一体化国际标准提案机制”,将欧洲27个国家的票数集中起来,欧洲标准通过ISO与CEN,IEC与CENELEC的合作最终影响国际标准,而德国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机制影响国际标准。据统计,80%以上的德国标准上升为欧洲标准或者国际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的贡献率达到19%,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委员会(DKE)年报显示,德国主导制定的标准占当年IEC标准总量的40%。“德国标准”成为“德国制造”占领国际市场的利器。
3 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现状
3.1 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取得的成绩
浙江对标准化高度重视,2007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2016年,《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要加快推动“浙江制造”标准“走出去”。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省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也是全国首个获批的省份。十多年来,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文件,为浙江标准国际化提供了战略支持。浙江制造标准化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自2014年启动认证“浙江制造”以来,打造了“品字标”高标准体系,形成了“A+B+C”标准体系,其中A标准定位好企业,B标准定位好产品,C标准定位好服务。运用“标准+认证”手段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体系。在实现数字经济标准化上,浙江以之江实验室为依托,筹建数字经济标准创新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技术委员会(ISO/TC321)在杭州正式成立,秘书处落户浙江杭州之江江畔,首次全体会议通过4项国际标准提案;筹建区块链省级标技委,推动智能制造标准联盟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7项、发布团体标准20项;制定数字经济领域“浙江制造”标准58项。
到2019年年底,共研制1418项“浙江制造”标准,其中浙江省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总数达22项,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成为全球首个标准博览会。2020年1月19日,《品字标浙江制造公共品牌“一带一路”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浙江共发布1500个“品字标”团体标准,1133张“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证书。该《蓝皮书》指出,“品字标浙江制造”提升了浙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从国内一流走向国际一流。台州市椒江区重点培育工业缝纫机、智能马桶、医药化工等特色产业,推动龙头企业以“品字标”为抓手抢占市场话语权。其中杰克控股集团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首次超过日本重机成为缝制装备行业全球第一。在“品字标”的基础上推出智能语音工业缝纫机,是改进后全球第一台会说话的缝纫机,产品实现操作去技能化,具备人机互动的对话功能,仅该项产品的年产值就高达5亿~6亿元。
3.2 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讲,浙江标准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际化标准供给能力不足。“品字标浙江制造”的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品字标浙江制造”的品牌影响力主要在国内市场,“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程度还不够,直至2019年才正式发布首批10项“浙江制造”外文标准。二是标准国际化人才缺乏。制定标准是一项比较系统的技术工作,标准国际化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有一支懂专业知识、国际贸易,并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队伍。三是国际标准话语权较弱。在ISO、IEC、ITU 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不多,且没有担任要职,制定国际标准话语权较弱。四是企业标准化意识不够强烈,参与标准化活动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等等。
4 借鉴德国经验推进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路径
4.1 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战略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标准化战略,统筹协调标准化工作。二是完善标准化体系,鼓励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形成“标准—认证—质量”一体化工作体系。三是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格局,构建透明的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培育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解决企业在“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过程中的难题。
4.2 提升国际标准供给能力
一是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在标准“走出去”之前先把国际先进标准“引进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持企业积极申请“浙江制造”认证,深入挖掘浙江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高精尖领军企业,梳理出一批优势企业、“拳头”产品,构建“浙江制造”认证培育梯队,打造一批掌握标准话语权的龙头企业。三是培育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实施精准帮扶、分类指导,找差距、补短板,引导和帮助符合“浙江制造”标准要求的企业完成“浙江制造”认证。四是吸纳国际一流权威认证机构如美国UL、德国TüV等加入“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对符合“浙江制造”标准要求的企业和产品进行认证,减少出口技术风险和市场壁垒,打通国际市场,实现“一证走遍天下”。五是加快科研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的有效融合,增加“浙江制造”标准的技术含量,以“标准化+”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产业迭代升级。
4.3 培养標准国际化人才
一是建立完善标准人才培养机制,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际标准化学术交流,加速培养一大批能在国际工程咨询市场上提供高水平服务的专业人才,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企业,要重视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建设标准国际化人才队伍的投入。二是通过项目合作、专家互访、共同研究、学术交流、宣贯培训,大力培养熟悉中外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鼓励对外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中国企业和人员,做中国标准甚至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三是吸收国外高等教育融合标准化课程的教育经验,在省内选取一批高校在其理工类、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标准化课程模块,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储备人才。
4.4 抢占国际标准话语权
一是积极争取在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任职机会,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赢得浙江制造在国际标准的话语权。二是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标准互认关系,建成“一份标准、一次认证”,通行“一带一路”的标准化机制。三是加快 “浙江制造”标准外文版本翻译,加快推进“浙江制造”标准“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宋明顺.关于加快“品字标浙江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的建议[J].决策咨询,2019(3):31-32.
[2]刘洪民,刘炜炜.对标德国制造浙江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战略的对策建议——基于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的背景[J].科技和产业,2019,19(5):12-16.
[3]朱培武.对标德国制造——浙江省全面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发展的提升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7(12):45-48.
[4]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EB/OL].http://www.zj.gov.cn/art/2017/1/24/art_12460_290363.html.
[5] 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EB/OL].http://www.zj.gov.cn/art/2016/2/17/art_37173_261403.html.
[6]肖扬.用一流标准打造“浙江制造” 2016年完成百个“浙江制造”标准制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6(12):42.
[7]本刊评论员.“标准”引领浙江制造[J].浙江经济,2016(23):1.
[8]郭剑彪.抢抓历史机遇对标国际一流加快提升浙江制造核心竞争力——“德国模式”对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浙江经济,2015(22):6-9.
[9]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省的意见[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71af1bf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d.html.
[10]王竞楠. 德国标准化与德国崛起[D].济南:山东大学,2013.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制造国际化研究中心课题“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路径与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JD59)。
[作者简介]杨丽洲,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