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
[摘 要]随着国家关于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指导意见或鼓励政策等相继出台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全国已建成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总长度和在建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数逐年递增,凸显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从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再以某一城市综合管廊为例,系统探讨综合管廊经济效益,以期为其他城市预建综合管廊和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经济效益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29
1 前言
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如电力、给排水、通信、供暖等市政公共管线规划布置混乱、管线密集交叉、维护检修困难等问题,造成城市道路“拉鏈式”施工,资源浪费,极大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其传统的直埋管线方式的弊端和问题严重制约城市发展。而综合管廊模式将分散的市政公共管线统一置于地下管廊内,优化管线敷设方式,便捷管线维修,解决反复开挖施工等问题,其社会效能和经济效益逐渐凸显。随着国家关于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指导意见或鼓励政策等相继出台,2020年,国家发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概念和范围,综合管廊作为“新基建”中融合基础设施的一种,更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运营总长度和在建工程项目数逐年递增,掀起一股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热潮。
2 城市综合管廊概述
城市综合管廊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电力、燃气、给排水、暖气等两类或者两类以上市政公共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即在地下箱涵隧道中将电力、燃气、给排水、暖气等各类市政公共管线集于一体,并设有统一的检修口、完备的监视系统等,是保障城市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其建设使用意义在于:一是为各类市政公共管线提供“集约化、综合化、统一化”敷设条件;二是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改善和美化城市面貌;三是提升优化城市效能和保障城市安全;四是重视其投资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增长。目前,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已成为政府转型升级和经济调控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抓手。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特点和使用优势体现在:一是管廊内各管线布置紧凑合理,并有管线布置空间冗余便于未来城市建设使用,实现管廊空间利用最大化;二是各类管线在综合管廊内增减敷设、安全巡检和维修管理便捷,避免马路“拉链式”施工和资源浪费,同时管线腐蚀得以改善,延长其使用周期,使得综合管廊的效益综合化;三是因综合管廊一次性将原直埋的管线集中于地下箱涵隧道,改善并美化城市面貌,城市功能生态化得以优化;四是智能化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模式,可及时高效排查管线安全隐患,可便于安全巡检等,提升管线稳定性运行。
3 综合管廊建设现状
为了加快城市综合管廊发展和建设运营,国家各部委选取组织厦门、哈尔滨、沈阳、长沙等十座城市进行2015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各省市综合管廊建成数据如表1所示,全国综合管廊长度约为1060千米,其数据来源于许兰森的《政府投资综合管廊的决策分析》一文。
又因综合管廊一次性建设投资金额巨大,其经济效益短期难以获得;再者综合管廊内各市政管线主体单位不一,权属关系复杂,统一协调管理难度大;综合管廊运营管理费用高、管理权限难以界定及其管理风险较大等资金投融资问题,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政府为主导的综合管廊建设投资模式,其模式有:全额投资、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补助等,解决了资金投融资问题,并将综合管廊的所有权归属于政府,可保障各市政管线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可有效防范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营管理风险,从而确保综合管廊的综合利用率。以满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需求,实现经济调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符合政府投资范围和政府投资目标,常将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进行,减轻政府投资建设负担和工程造价。
4 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
当前,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难点和重点是入廊费用制定和收缴问题。虽然《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政策文件和某些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地方性法规,明确综合管廊为有偿使用,强调各市政管线强制入廊、缴纳管廊入廊费用和安全运维费用等,并对各市政管线主管单位进行权责细化和绩效考核等要求,但因地方法规的局限性和国家政策文件在技术规范、投融资和运营模式等方面不健全完善,制约了综合管廊实际运营使用和综合管廊的城市功能发挥。
针对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式需考虑综合管廊主体中的发起方(政府部门)、投资参与方(第三方投资者)和使用方(管线单位) 利益划分,尤其管线单位的费用支付能力,第三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要求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是综合管廊建立收费定价模式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其遵循原则有:一是费用分摊方式和分摊比例制定的公平、合理原则,并为大部分管线单位所接受;二是“受益者”和“使用者”共同分摊原则,政府作为社会大众的代表,管线单位作为管理最终使用者,都应承担相应的费用;三是多种多样的费用分摊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费用分摊年限和选取管线单位财务能负担的费用收缴。
一般采用“智慧平台+运维团队”的现场双重保障管理机制对综合管廊的现场运维和管线入廊进行管理。一是以“安全、实用、高效”为智慧平台原则,通过综合应用GPS、BIM和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日常值守、运行监测、巡检维护、行政管理等平台模块,实现综合管廊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和高效安全;二是组建“强专业、重职责”的运维团队,根据运营团队岗位需求、岗位编制及资质要求,确定组织架构及现场组织方案,注重专业运维知识教育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运维团队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
5 综合管廊经济效益分析
以某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为例,假定传统直埋管线敷设长度和修建的综合管廊长度一致,为1.28km,计算周期设为50年。其传统直埋管线方式和综合管廊方式的费用、效益数据来源某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机构内部,两者对比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所示,综合管廊直接工程成本为8881.8万元,远高于传统直埋的首次敷设成本2192.7万元;但50年的费用总计却是综合管廊较低,其平均造价为 8.73万元/m/年,而传统直埋方式平均造价为9.78万元/m/年,是综合管廊的 1.16倍。再结合综合管廊节省土地面积和40%的土地出让金基准价计算,经济效益为5000×40%×3000=600万元。得知,综合管廊一次性投资成本高,但长期经济效益大。
6 结论
文章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得出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特点和使用优势体现在如改善城市环境、“集约化、综合化、统一化”市政公共管线敷设管理、节约政府投资等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得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成为政府转型升级和经济调控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抓手,必将迎来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邱实,魏中华.考虑交通成本的综合管廊建设效益模型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18(5):77-84.
[2]龚银川,魏兵,范联恩.浅谈城市市政综合管廊的建设[J].建材与装饰,2020(7):187-188.
[3]迟宏.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及经济效益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6):208,219.
[4]廖方,龚小兵.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与运营的经济制约影响[J].四川建筑,2019,39(1):223-224.
[作者简介]王焱,男,山东成武人,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