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

2020-04-06 21:14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45期
关键词:粮票邓稼先左宗棠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说。一个节俭的人,不仅能得到尊重,更能提升人生价值。相反,挥霍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浪费是一种不良的表现。

周诒春借鞋开会

周诒春曾在清华大学任职近6年,任校长4年多。1918年初,周诒春离开清华大学,开始在银行界任职。虽然身份有了很大改变,周诒春热爱教育的初衷却一点也没变。在心底,他还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为教育事业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1938年,已经55岁的周诒春创办了贵阳清华中学。由于机会得来不易,从学校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周诒春便将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扩大建校规模上。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贵阳清华中学,周诒春经常早出晚归,在外推广宣传贵阳清华中学。他所有的花销,都是从他的工资中挤出来的。

一天,周诒春将一位男老师拉到一边,难为情地说:“我明天有个重要的会议要参加,不过我的鞋似乎不太雅观。个人方面倒无所谓,我担心穿出去会影响到学校声誉。不知你的鞋子适合我的脚否,可借我一用?”那位老师低下头一看,发现周诒春脚上穿的鞋子的鞋帮都断裂了,心里一酸,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解读

1.教育是一生的事业。虽然离开了清华大学,周诒春却不改育人之心,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办学校。对于周诒春来说,教育是他一生专注的事业。有了理想就要坚定信念,有了信念就要执着向前。永远走在奉献的路上,人生才不会黯淡无光。

2.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不能停留在嘴上,而要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即使步入晚年,周诒春仍坚持创办教育,并克服种种困难。他甚至借鞋去开会,这不仅反映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更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左宗棠戴袖套

晚清时期,左宗棠虽然身居高位,但廉洁奉公,生活节俭。左宗棠最看不惯手下官员骄逸奢侈,常常训斥他们。他的门人时刻注意生活作风,不敢铺张浪费。一次,一位官员前来拜见左宗棠。当时正是严冬,天气非常寒冷,左宗棠只穿了一件普通的布袍出门迎接。官员见左宗棠穿着如此朴素,连一件像样的皮袍都没有,非常感慨。左宗棠把官员迎进书房后,脱下外面的布袍,里面是一件很旧的夹袄。官员发现,左宗棠夹袄的衣袖上套着一副布套,就好奇地问他为何物?左宗棠笑着说,他平时喜欢读书写字,只要有空就要练上几笔,时间长了,衣服的袖子就被书桌磨破了。于是,他便叫家人特意做了一副布套套在衣袖上,一来清洗方便,二来衣袖不容易被磨破,可以省去缝补的衣料。因左宗棠加太子少保衔,门人便取名为“宫保袖”。官员听了“宫保袖”的由来,对左宗棠更加敬佩。

解读

1.节俭使人更高大。身为晚清权臣,左宗棠不但没铺张浪费,反而以身作则,处处节俭。左宗棠以文修身,以俭养德,令人钦佩。

2.低调使人更伟岸。一个人,只有低调做事,才能得到尊重。左宗棠身居高位,却没有被权力“捆绑”,低调处世,反倒使他在官场上游刃有余。

邓稼先“让吃”

1960年,适逢国家最困难时期,邓稼先和他带领的理论组一起过春节。邓稼先拎来一斤猪肉、一斤白菜和一斤面粉。他当然清楚,下属一共有三十几号人,大都是饭量不小的青壮年。邓稼先再次发话:“南方的同事只管吃,不管包。”理由是,南方人吃饺子相对较少,包饺子难免缺乏经验,所包的饺子下锅一煮,很可能都会散成一锅粥,那样实在可惜。邓稼先老家在安徽怀宁,也就不能参与包饺子。他告诉一位同事说自己有事得出去,可一直没回来。原来,他觉得不找个借口离开,就会搅乱欢乐气氛,便让出本属于他的那一份。

邓稼先“让吃”不只一回。一天早晨,他突然问一位熬了通宵的年轻人:“你们昨晚弄了点吃的没有?”对方说:“粮票都不够用,哪里还有福气吃夜宵!”邓稼先从口袋里摸出几张粮票,在场者平均每人分得四两。当时每人每月只供应粮票28斤,一日三餐的伙食用量加起来不到一斤米,恐怕谁都难以吃饱。邓稼先的节余,显然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解读

1.讲究方法,学会分享。在食物紧缺的年代,怎样让大家尽可能地分享到“美食”呢?为了不将饺子煮成“一锅粥”,邓稼先安排南云的同事不参与包饺子,而“让吃”更彰显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高尚品格。

2.自己节俭,予人方便。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吃饱饭”成了个大问题。为了方便别人,邓稼先压缩自己的伙食,将粮票分给年轻人,这种先人后己的做法令人感动。生活需要节俭,更离不开奉献。一个人的美,往往就体现在生活细节之中。

曾国藩的“空头支票”

李鸿章升官时,请老师曾国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饭。曾家人都非常高兴,可曾国藩的两位女儿为争一条“新”裤子打了起来。两姐妹出门就靠这一件衣服撑门面。姐姐说这条裤子是去年,伯母看她衣裳破旧为她买的。小女儿争抢不过姐姐,在一旁泣不成声。曾国藩弯下腰安慰小女儿:“别哭,爸爸明年接着当官的话,再攒些钱给你们各买两大件……”堂堂一朝廷大官,居然家中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曾国藩对家人可谓“吝啬”彻底。

他对同僚们的“物质恩典”也是如此。他曾对同僚说,以后我若办个事什么的,请你们不要送礼,我也没什么礼送还你们。有位好友故意拿他开涮,在他生日那天,托人送去一只小礼盒,盒子上面写有两行精美的小楷:“赠礼白银一两,现银五分,赊欠五分。”曾国藩看后,如遇知己,喜形于色。

一年后,好友的女儿结婚,曾国藩急急送去“厚礼”。大红礼包分外显眼,大家都非常好奇,想探个究竟。有人把盖子一揭,却见里面空空如也,盒底有字写道:“赠贺礼白银一两,讨还你上次欠我的五分,今日再赊五分。”众客见状,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曾国藩比好友还“道高一丈”。

解读

1.节俭廉政塑造品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是说,节俭可以培养高尚的品德。曾国藩以节俭治家,以清廉为官,不贪权也不贪钱,成为后人的典范。

2.幽默风趣彰显智慧。古语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收到别人的礼物后,曾国藩也以礼还之。这看似寻常的人际往来却体现了他的风趣幽默。不卑不亢,这就是曾国藩的做人智慧。

杨绛不想铺张浪费

2016年,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5岁。2012年,杨绛就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提出她的想法:“我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杨绛还亲笔撰写遗嘱,再次对后事办理明确嘱咐:“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有很多著作,90岁那年她将两人的72万元稿费,和随后出版作品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杨绛的家里有不少珍贵文物字画,她也捐赠给了国家有关单位。逝世的第三天清早,杨绛遗体从北京协和医院启程,前往八宝山公墓。没有举行仪式,没有设立灵堂,也没有花圈挽联,大家都按照杨绛的遗嘱,安静地送她走完最后的路程。杨绛对人生的看法,与兰德的观点不谋而合:“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解读

1.节俭让人生更美丽。“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句话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意义。杨绛先生就是一個节俭的人。她生前就立下遗嘱,让丧事从简,让自己平平淡淡地离开。她不希望铺张浪费,给别人和社会增加负担。这是一位作家的情怀。

2.奉献提升人生价值。杨绛先生把财产都捐赠给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到她的伟大人格。她生前专注创作,筹备教育基金;死后,清净地抹去自己在世界上的痕迹,不求回报,只愿付出。

【黄书满/供稿】

猜你喜欢
粮票邓稼先左宗棠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在粮票堆里遨游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小粮票,大收藏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