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
塔湾村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该村诞生了河南省扶沟县第一位中共党员——中共扶沟支部创始人施於民,培育了曾经到毛泽东主席家中做客的党的好干部施德生,有500多人先后投身革命,施同印、施志凯、施立志等18位烈士为国捐躯。塔湾村被誉为扶沟县的“小延安”,矗立在村头的塔湾烈士纪念塔诉说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还有塔湾人传承了几十年的家国情怀。
1925年8月,塔湾村在开封嵩阳中学读书的施於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施於民根据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在县城内创办了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1927年3月,根据中共豫区执委的指示,施於民在扶沟建立中共扶沟支部。从此,扶沟就有了党组织。同时,施於民在家乡塔湾村秘密串联、印发传单,组织起30多人的秘密农民武装,组织塔湾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1936年,在西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施德生回到了扶沟。1938年10月,盘踞在大新集、百党岗等地的日本鬼子出动汽车10辆,汽艇4艘,攻打扶沟县城。施於民、施德生率领抗日武装,依托贾鲁河堤,与敌人决战10余小时,将敌人击退。同年11月,马步芳骑兵师进驻扶沟县城,疯狂围剿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为保存革命力量,施於民、施德生率部队渡过黄水,东下抗日。塔湾人民为革命输送了第一批优秀儿女。
1939年4月16日,国民党县长禹升联以剿匪为名,带领政警队60多人,夜间把塔湾村包围,将农民积极分子和地下党员绑走十几人,一边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一边翻箱倒柜搜老百姓的东西,结果地下党员和农民积极分子8人被投入监狱,其中2人被枪杀,6人被用500元钱(折两万斤粮)赎出。
1944年,日寇渡过黄河,扶沟沦陷,汉奸张萌吾、李老七对塔湾群众敲诈勒索更为凶残。因差款太重,农民无力负担,塔湾群众都逃到鄢陵县潘庄、和寨一带居住。汉奸队派款找不到人,将塔湾村的农具、门板、木料、衣物等劫掠一空。
1945年7月,扶沟县城光复后,塔湾村100多人踊跃参加革命队伍。全县建立了6个区政权,有三个区的区长都是塔湾人,区政府人员大多都是塔湾人。四区区长施钦典智擒土匪头子的故事,至今还在塔湾村传扬。当时四区活动的区域是鄢陵、扶沟交界處,匪患猖獗,有个叫李心义的土匪头子,凭借人众枪多,为非作歹。施钦典对情况作了分析后,决定智取。一天,施钦典备下酒宴,派人到李心义的驻地请他吃酒,李心义觉得大名鼎鼎的施钦典区长来请,真是够面子。于是,李心义带着卫兵,很快来到请客地翟楼某村民家,施钦典早已恭候在门外,二人相见,寒暄一阵就入屋就席。酒过三巡,为表示友好,施钦典主动与李心义交换了手枪。正当李心义和随从大吃狂饮时,施钦典一声“上馍”,区队冲进去,将李的四名随从全部缴了械,李心义回过神来,急忙拿起施钦典给他的左轮手枪,对准施钦典冷冷地说:“快把我的部下放了,要不我一枪打死你。”看到李匪狗急跳墙的样子,施钦典格外平静,同样冷笑着说:“把枪放下,顽固到底,死路一条。”李匪扣了枪机,没响,他哪里知道施钦典已做了手脚。这时区队将李匪捆个结结实实。这股土匪被消灭后,群众拍手称快。
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到豫东抢夺胜利果实,企图消灭县区政权。为避免无谓牺牲,在撤退时,张桥区队与国民党军队遭遇,交战一天后,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有十几名战士突围,拖着疲惫的身体,涉过12里宽的黄水,来到塔湾村。塔湾群众见到浑身湿淋淋的战士,赶紧让他们吃饭换衣。然后派人把他们送到梅桥,又与太康营群众取得联系,用木筏将战士们送过水去,十几名战士安全返回部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安享幸福生活的塔湾人并没有忘记那些赤胆忠心的英雄们。他们为了告慰先烈们的英灵,近三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好一件事情:寻找战争年代烈士们散落各地的遗骨,筹建烈士陵园,兴建纪念塔。
1992年国庆节前夕,占地4600多平方米的塔湾烈士陵园正式落成。苍松环抱中,通高18米的扶沟县塔湾村烈士纪念塔熠熠生辉;翠柏掩映下,长眠着为国捐躯的24位英灵。其中,塔湾籍烈士18人,山东籍无名烈士6名。无名烈士,是1945年7月解放军120师53团在解放鄢陵县城时,6名因伤重牺牲在塔湾村的山东籍战士。
“忆先烈征战沙场,看后人乐耕田园。”河南省政协原主席阎济民为纪念塔的题词,已成为塔湾人百年来的生动写照。如今,塔湾早已旧貌换新颜。当年住伤员、斗敌顽的一所所茅屋,已成为漂亮的砖瓦楼房;消灭日寇、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一处处岗陵,已是绿树掩映、麦苗青青。新中国成立70年来,塔湾人民秉承先烈遗志,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先后创造了骄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