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意味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为后小康时代持续推进脱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作为河南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关键。由于相对贫困具有动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而需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明确的思路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国特色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体系,推动后小康时代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建立相对贫困群体认定监测机制。相对贫困群体是指虽已解决温饱,脱离了绝对贫困,但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导致其生活水平仍远低于当地基本水平,需要给予扶持关注的群体。由于我国尚未出台相对贫困的认定标准,因此,科学制定相对贫困的认证办法,建立动态化的相对贫困群体监测机制,是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前提。当前,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发展实际,建立动态调整的相对贫困认定标准、核查方法和确认程序,健全多部门协同的相对贫困人口信息管理体系、风险监测体系和防贫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贫困精准识别工作机制,根据核查结果、人口变动、返贫和新产生贫困情况,及时纳入动态调整范围,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奠定基础。
完善三方协同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是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针对相对贫困问题所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特征,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相对贫困治理整体性机制。政府主导是基础,要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等,不断提升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能力。社会各方参与是关键,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对贫困的治理,有效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建立城乡相对贫困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市场机制是根本,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夯实解决相对贫困的物质基础。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内生动力机制。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充分调动相对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智、扶志、扶技”相结合,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内生动力机制,激发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活力动力,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以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社会保障服务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相对贫困群体自强自立创造基础条件。深入推进“造血”式扶贫,着力培养相对贫困群体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相对贫困群体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激发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
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多要素支撑机制。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产生的根源更多体现在金融、信息等要素在特定群体中的不均衡配置,进而导致特定群体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应以产业、金融、信息等要素供给为重点,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多要素支撑机制。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增加和拓宽相对贫困个体参与市场的机会和空间。重视金融赋能,发挥金融的媒介作用,实现产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实现各种金融力量同向发力、优势互补、多维度支持,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金融支撑保障。强化信息扶贫,进一步引导相对贫困群体参加各类互助组织,扩展获得各类信息和资源的途径与方式。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将解决相对贫困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为此应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解决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机制,推动二者在理念、规划、产业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把乡村振兴的理念贯穿到解决相对贫困的全过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给予农村劳动者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为解决相对贫困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相对贫困治理与鄉村振兴在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等层面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把扶贫经验应用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中,高度重视发展长效扶贫产业,依靠农村产业兴旺,建立农民稳定增收和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推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逐步破解相对贫困难题。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