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南族石刻技艺

2020-04-05 06:50韦景耀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毛南族石刻技艺

□ 韦景耀

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大量石材运用,而毛南族石刻技艺使石材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求。当下,谈毛南族石刻技艺,其目的是吸引地方政府的关注,思考城镇建设发展和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中的相互促进作用。

毛南族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西北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和水源、木论、川山、洛阳、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毛南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出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并坚守着本民族记忆。石刻手工技艺是毛南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技艺,主要活动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区的下南乡境内及水源镇上南村一带的大石山区。

1 石刻技艺现况

1.1 历史渊源

历史上,毛南族石刻技艺大多用于生活生产中的房屋建设,如石墩、马勺、猪勺和墓碑、牌坊等。详见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堂八村西北部凤腾山东南面斜波古墓群、谭三孝墓碑(见图1),水源镇三才村盘江屯祠堂建筑,水源镇的宋村石牌坊以及用于生活的石水槽、石水缸、石水盆、石磨、石碾等,可见,清朝时期毛南族就掌握了该技艺并一直使用。龙纹、虎纹、狮纹以及植物纹样(图案)展示技艺更为精湛。1999年至2000年,毛南族石刻传承人谭火炼还曾在北京中华民族园展示毛南族民居建筑物石刻技艺。

图1 墓石碑刻

1.2 基本特征

毛南族石刻技艺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于一体。雕刻艺术的豪放壮伟、精美的特色便是石刻手工技艺这一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毛南族石刻的代表作——龙柱、石狮以及圆形石水缸、四方形石水缸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的雕刻(见图2)。石狮大部分呈蹲状,虎视眈眈,具有威武凶悍的特征(见图3)。清朝年间,雕匠们创造性地把“南狮”改成摇头摆尾站立的形状,胸披彩带,足抱彩球,呈现出一种喜庆气氛,这种绣球狮又被称为“南狮”。蟠龙自上沿石柱盘绕而下,鹿角呈祥,虾须飘冉,虎眼仰望苍穹,大有呼啸而上腾云而去之动感。作为南派石刻的代表人物,还发明了这一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影刻,其把毛南民间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目前,毛南族石刻技艺可以制作成“圆刻、浮刻、沉刻、影刻、线刻”等5大类几十个品种,这些石刻作品备受推崇,享有一定的声誉。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分别慕名前来采访、拍摄宣传,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文化等部门的教授、专家、学者前来调研,并在学术研讨中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众艺之源”“民族之瑰宝”。

图2 四方形石水缸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

图3 龙柱石

1.3 传承状态

1.3.1 传承人

毛南族石刻手工技艺主要以心口相传,师徒相授代代传承。其石刻技艺形式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各村都有一批公认的代表性、群众性艺人;二是已经形成一定影响相对固定的石刻传承人,拥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和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传至第五代(见表1)。

在以上传承人中,谭火炼在石刻技艺方面影响力最大,且最有名气。谭火炼是毛南族石刻手工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县内外相关部门和个人多次邀请其做石刻或石碑林刻。

1.3.2 濒危

毛南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文字。石刻技艺未发现有历史记载资料,只凭一代代“口传身授”与示范,石刻技艺才得以了解和掌握。随着现代居住生活环境方式的改变和电脑石刻的普及,石刻失去了原有的依存环境。一是从事传统石刻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青年一代不愿从事该工作,导致毛南族石刻技艺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面临着濒危失传的状态。二是技艺难度大耗时费力。石刻前期原材料采材工作量较大,耗时费力,加上创作加工程序烦琐,讲究雕工精细,却未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2 石刻技艺价值

2.1 学术价值

明伦镇北宋村牌坊石刻、下南乡凤腾山古墓群以及现存石刻的运用,足以证明毛南族石刻代代相传,源远流长。这些石刻专家、学者研究毛南族文化,为了解、认识和挖掘毛南族神秘文化及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活动属性,对考察毛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借鉴意义(见图4)。

图4 北宋石牌坊

表1 毛南族石刻手工技艺传承人

2.2 运用价值

毛南族石刻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石刻手法多变,纹样(图案)形式多样,对毛南族石刻技艺及石刻纹样(图案)的现代应用,在互动共生中获得了新的生存意义。这无疑为现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提供更合理的发展环境和机制,为石刻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新启发意义。

3 融合发展

3.1 政府重视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注入,使城市提升文化个性、文化风格和文化品位,塑造城市与众不同的形象。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毛南族石刻技艺的运用使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出不一样的城镇韵律,彰显个性化。首先,政府要改变行事模式,形成部门合力,思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路、桥和广场等石材的运用和艺术化,如何凸显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注重民族文化在其中的运用。二是在脱贫攻坚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作用,为脱贫后续助力。转变政府对传统手工艺以培训为主的保护传承模式,以传统手工艺产业化模式运行,使技艺在实践中传承。三是以属地人员培训为主,整合与开发下南石刻传承人资源,建立下南乡石刻基地,辐射周边县(区),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毛南族石刻技艺”模式发展区域性经济。

3.2 技艺发展

2019年5月26日,周和平先生在山东省尼山书院明湖会讲“非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中表示,在未来的非遗保护工作中,要从文化层面认识非遗,还原非遗的本真性,加强珍贵文化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只有融入时代发展,才得以保护并持续传承。毛南族石刻技艺的发展首先要在使用工具上有所变化,如石材的开采、大型石块的割据及石面的打磨等工具,其纹样(图案)的处理与形成在传承人的把控之中,技艺还保持其原真性。二是融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道路石材、桥墩、河边护栏以及广场标志性文化艺术雕塑等建筑物。三是挖掘、整理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纹样(图案),并在新材料、新工具下深入研究,发挥技艺的精湛性。

4 结语

毛南族石刻手工技艺精湛,凝聚着毛南族生产、生活的智慧,体现出毛南族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当下,地方政府应该思考如何弘扬和发展本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其文化影响力,增强其文化自信。只有了解和熟悉毛南族石刻技艺的价值性,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也只有融入城镇基础建设之中,其技艺才得以持续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城镇建设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才彰显其独特性。

猜你喜欢
毛南族石刻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