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天津 301700)
在国内水电帷幕灌浆中,多采用小段长孔口封闭循环灌浆法,而在矿山帷幕灌浆中,若防渗标准相较水利帷幕灌浆低时,为了节约浆材、减少上部试段受灌次数,可采用纯压式灌浆。武宣防护盘龙铅锌矿东帷幕工程根据岩溶发育类型、成本及工期管理需要,采取纯压灌浆方法,同时比较矿山和水利行业的帷幕灌浆要求,取长补短,在规范互适、钻孔偏斜控制、岩溶处理等问题上总结出了可靠经验,应用效果良好。
武宣防护盘龙铅锌矿东帷幕工程布置在大岭矿段东侧2号勘探线上,旨在防止大藤峡库区蓄水后,黔江回水位上涨,威胁附近矿区生产安全。帷幕在平面上主要阻隔东部黔江地下水补给,南以泥盆统郁江组(D1y)为隔水层,北以下泥盆统二塘组(D1e)为相对隔水层,轴线全长1308m,基岩面作为幕顶,-125m标高作为幕底,平均孔深190m,最深孔超过240m,采取双排双序布置,排距3m,孔距6m。勘察结果表明,区域碳酸岩广泛发育,溶蚀作用明显,遇岩溶概率高。东帷幕岩溶发育分带情况见表1。
表1 东帷幕岩溶发育分带
盘龙东帷幕灌浆工程兼具水利、矿山帷幕灌浆特点,水利、矿山两种规范互适,对灌浆技术、思路拓展、行业互通等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水利灌浆,孔距2~4m居多,除溪洛渡、观音岩、两河口等大型水电站外,孔深多为20~100m。而矿山灌浆,孔距多为8~20m,孔深多为300~600m,中关铁矿帷幕灌浆最深孔达810m[1],本工程对孔斜要求严格,成孔偏斜率小于终孔孔深的1%。因此,对灌浆技术要求很高,在溶蚀强度高的区域,超深孔难以采取自上而下孔口封闭灌浆。
大多矿山灌浆采取的防渗标准较低,帷幕能起到一定阻水作用即可。本工程较为严格,采取5Lu质量检查标准,同时兼顾中金岭南矿区实际渗排水流量效果,具有较大施工难度。
先导孔取芯及钻孔情况记录表明,沿帷幕轴线,溶蚀作用明显,岩芯平均采取率50%,多呈短柱状、团砾状、砂状。岩芯表明铁锰质沉积明显,节理裂隙面受溶蚀剧烈,沿表面分布串珠式溶孔或刀砍状溶槽,部分呈泥质化,溶蚀强度具有明显分带性。部分孔段存在较大充填空腔和失水、掉钻现象,发现有泥沙状结构物质充填。
在帷幕灌浆中,以有无浆液循环为依据,将灌浆方式分为纯压式和循环式两类,其中循环式灌注效果最好,适用于较为严苛的1~5Lu防渗标准,考虑到岩溶裂隙发育较为密集和节约浆材两个因素,东帷幕工程选取了纯压式灌浆法,即浆液依靠泵压和浆柱自身重力渗透至孔隙,而不再返回。
3.1.1 钻灌机械
依施工图纸,帷幕灌浆孔开孔孔径不小于110mm,终孔孔径不小于75mm,单孔结束后,采取无压封孔措施,即射浆管入孔底,浓浆返出孔口即可。受孔深、孔径、封孔条件影响,采用XY-2型回转钻机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因此,东帷幕工程选用XY-44型岩心钻。对于灌浆泵,选取黑旋风3SNS型灌浆泵即可,其流量波动较小,流量不均匀系数为1.04,国内灌浆工程多选用该型,施工人员熟悉操作、维修工艺。
3.1.2 制储浆设备
工程选用一套智能综合制储浆系统,可根据设计配合比,自动投料、搅拌,根据作业单元需要,输送至各制浆中转站,由中转站泵送至灌浆机组。单一灌浆机组按照“4台岩心钻机,2台灌浆泵”配设,因此,须设置独立储浆罐,容量不小于600L,满足水泥浆液、水泥黏土复合浆液储灌需要。
3.1.3 灌浆方法
纯压式灌浆根据所选灌浆泵种类差异,也有两种方法,当采用变流量灌浆泵时,只须配设一套进浆管(见图1),受成本因素制约,国内一般不采用。采用定流量泵时,须分别配设一套进回浆路(见图2),国内3SNS泵即可满足要求,东帷幕工程选B型方案,A方案相对节约浆材,但B方案设备成本较低[2]。
图1 纯压式灌浆A型
图2 纯压式灌浆B型
纯压式灌浆整体施工程序同其他灌浆方法并无明显差异,亦须完成孔口管镶注后,自上而下逐段压水、灌浆,基本流程为覆盖层钻孔镶管、试段钻孔、冲洗、灌前压水、灌浆、待凝、灌后压水(须满足一定条件)、封孔[3],其中灌后压水是在一定条件下对试段灌浆效果的初检。东帷幕工程在工艺上受矿山帷幕灌浆影响,同水利灌浆相比存在一定异同,下面对几项重要环节进行分析。
3.2.1 灌浆压力及段长
灌浆压力主要由试段深度、静水位及设备等因素决定,其中,Ⅰ序孔一般选取2.0倍静水压力,Ⅱ序孔选取2.5倍静水压力。孔深在0~50m区间,最大灌浆压力一般选取0.5~1MPa,超过50m孔深,每增加50m,灌浆压力增加1MPa。在入基岩第1、2试段,若遇断层破碎带或地表冒浆、抬动明显,灌浆压力可适当减少,控制在0.3~1.0MPa。最大灌浆压力选取范围见表2。
表2 最大灌浆压力选取范围
一般的水利帷幕灌浆,试段段长多为2~5m,试段过长会影响效果,但在矿山灌浆中,较为灵活。溶洞发育区段长3~10m,断层破碎带5~20m;裂隙发育区段长10~20m;裂隙不发育区段长20~40m。其他地质缺陷部位可适当缩短段长,靠近终孔段如岩体较完整,地质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段长。在纯压灌浆的条件下,采取较大段长,须谨慎对待。
3.2.2 浆液变换
东帷幕工程纯水泥浆液共有5级浆液浓度,包括3∶1、2∶1、1∶1、0.8∶1和0.5∶1,不同于水利灌浆的是,没有5∶1比级,根据灌前压水透水率情况,当透水率在5~10Lu时,开灌比3∶1,当透水率在10~50Lu时,开灌比2∶1,当透水率大于50Lu时,开灌比1∶1。
在浆液比级变换方面,同水利灌浆有较大差异,设计要求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已达10m3以上或灌浆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或者当注入率大于15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4]。在实际施工中,受灌浆泵排量和施工实际情况限制,某一比级浆液注入量达到10m3或注入率大于150L/min难以实现,造成浆液变换困难,稀浆注入量较多。
当采取水泥黏土复合浆液灌注时,只有1级浆液浓度。
3.2.3 孔斜控制
水利帷幕灌浆中,孔深小,孔距密,钻孔偏斜对帷幕质量影响程度相对低(见表3),矿山灌浆中,孔距和孔深都较大,钻孔偏斜程度过高会影响帷幕有效搭接。矿山帷幕灌浆对孔斜的控制标准近似于勘察工程标准,较为严格,要求成孔平均偏斜程度小于1%的孔深,在施工中,孔斜成为了主控项目,采取了加长岩芯管钻具、绳索取心双管钻具、减压吊打等多种方法控制孔斜。
表3 水利水电帷幕灌浆钻孔允许偏斜程度 单位:m
3.2.4 灌后压水
水利灌浆中,只须根据灌前压水情况,判断地层情况,选取合适浆液进行灌注,当满足正常灌浆结束条件时,即可完成该试段灌浆任务,进入下一段钻灌环节。东帷幕工程考虑到帷幕实体质量,为了检验本试段灌浆情况,在正常结束后或其他特殊情况,当满足灌后压水实施条件时,即指当试段灌前透水率大于5Lu或单位注灰量大于85kg/m或其他特殊情况(如非正常结束),须进行该流程。灌后、灌前压水全部采用单点法,当灌后压水透水率较大或注入率过高,难以升压时,须进行复灌。在实际施工中,岩溶发育地带单次灌浆难以结束,当达到结束条件时,进行灌后压水,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仍须继续灌注。
帷幕灌浆单元或分部工程结束后,须对其灌注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灌注的先后次序,分析透水率变化情况、单灰注灰量变化情况,进而考察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表4分部工程压水灌浆情况可知,下游排帷幕Ⅱ序孔透水率相对Ⅰ序孔递减率为30.17%,上游排帷幕孔Ⅱ序孔透水率相对Ⅰ序孔递减率为3.72%,上游排总平均透水率相对下游排递减率为53.73%。下游排帷幕灌浆Ⅱ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相对Ⅰ序孔递减率为15.98%,上游排帷幕灌浆Ⅱ序孔平均单位注入量相对Ⅰ序孔递减率为35.01%,灌浆效果明显。
表4 东帷幕工程某分部压水灌浆统计
综上所述,按照分排分序原则,后序孔及后序排透水率、单位注入量都有减小趋势,说明纯压式灌注起到了明显效果。但从整体透水情况分析,透水率超过防渗5Lu标准的段次不在少数,说明地层可灌性较好。实际情况表明,透水率超过100Lu的段次集中在覆盖层入基岩接触带部分,须对该情况重点关注。
帷幕灌浆工程是典型的隐蔽工程,除浆液制备、管路环节可直观感受外,其他数据都须依靠仪表测量,整个作用过程也无法肉眼观察,孔内情况较难控制,因此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
3.4.1 地表冒浆及抬动
东帷幕工程覆盖层厚度分布在10~27m之间,不在受灌范围内,因此在基岩靠近覆盖层部分灌浆时,易发生地表冒浆、抬动现象[5]。此时,记录仪数据会显示注入率持续升高,压力突然下降。检查灌浆塞有无卸压栓塞,并在灌浆孔周围查找渗漏点,确定冒浆后,应降低压力,限制流量,必要时越级增浓浆液。发生抬动后,应停止灌注,以防抬动土体影响孔口管垂直度,造成钻孔偏斜甚至套管脱落事故,也可低压少量灌注浓浆,进行待凝,一般不少于6~8h。
3.4.2 串浆
受溶蚀作用影响,部分相邻孔段呈连通状态,或在灌浆压力作用下,发生劈裂,产生具有连通作用的通道,当该孔正在灌浆时,浆液即可通过地下通道串至邻孔。发生串浆时,若孔序、高差条件满足,可同时对串浆孔和灌浆孔进行灌浆,当条件不具备时,应用机械塞对串浆孔进行封堵,灌注较浓浆液后,进行待凝。
3.4.3 孔内事故
孔内事故是钻灌过程中常见问题,超深孔灌浆时,更为显著,包括埋钻、烧钻、栓塞、钻具卡断等。处理孔内事故时应注意方法,正确使用吊锤、捞矛等工具,钻孔作业前,检查钻杆异径接头有无裂纹、变形等金属疲劳损伤,在钻进过程中,注意冲洗液循环流量变化。同时,对钻杆接头进行内外加厚,保证钻孔垂直度,减少钻杆弯曲变形。
采用纯压式灌浆,注浆管距孔底较远,浆液不能循环。长时间灌注时,浆液会因自重而沉淀,致使周围裂隙通道被封堵,影响灌浆效果,表现为注入率突然降低,注入率曲线出现陡坡,这是纯压式灌浆的弊端。因此,须尽可能缩小试段长度,并提升灌浆压力,利用劈裂效应,使浆材挤入裂缝,同时注重灌后压水情况,综合考虑。
由于覆盖层未灌浆,且覆盖层同基岩接触部分风化、溶蚀作用强烈,造成帷幕幕体上部复灌次数较多,容易发生冒浆、抬动等特殊情况。对于此类问题,应考虑改变浆液材料,使用膏状浆液灌注,同时加密孔距,或者采取袖阀管灌浆[6]技术,对接触段专门处理。
充填型岩溶区的砂化、泥化灰岩充填物易受溶蚀作用影响,结构强度差,透水性较好。钻灌试段遇到该地层时,灌前透水率较大,使用水泥黏土复合浆液灌注时,很难一次灌注成功,满足结束条件,个别孔段复灌多达20数次,严重制约工程进度,同时,浆液扩散范围较广,造成浆材浪费的同时,很难保证帷幕质量。因此,须对该种地层进行专门处理,使用膏状浆液灌注,或者在岩溶孔段周围布孔,采取群孔封堵方法,切断渗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