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的秘密小径

2020-04-03 15:40岳雯等
上海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前任花园单位

岳雯等

编者按:

青年作家沈大成的《花园单位》,看似平易,实则满布着枝蔓缠绕的小径。四位青年评论者于是四散开去,寻找各自的入口和出口。他们的短评似是作品的副本,耐人品读。

天启时刻

岳雯

沈大成的《花园单位》属于那一类小说:它不以编织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己任,让读者在故事中获得某种想像中的安慰;它也不着力塑造人物,人物的性格、命运等并不是它真正关心的问题。我猜测,作者一定是被她头脑中的某个景象、某个画面所征服了,她必须要把这幅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继而繁衍出意义和隐喻。这一类小说,或许可以称之为场景小说吧,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印象的,也是曾经打动过作者的那幅景象——现在,经由文字的渲染,它仿佛被一层神圣的光晕所环绕,散发出欲言又止的光泽,被不同的读者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怎么说呢,就像一个人遭遇天启时刻。

现在,让我们略过小说之前的交代、铺垫与叙事,直奔那个场景吧。那是怎样的景象呢?时间是一个深秋的有月亮的夜晚,地点是在单位的花园里,此时正值大树的飘毛期。在白猫若有若无的引领下,他(是小说里描写的那个“他”,也可以是任何人,包括作者,也包括读者)来到花园中心的整个草坪。想想看,明月朗照,白絮飘飞,有缥缈的声音若有若无。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听懂了这声音说的到底是什么。大白猫叫着他,面朝大树站立,往藤蔓上磨它两只前爪,似乎进一步向他传达他尚不能读解的信号。这一场景的画面感是如此强烈,竟让人觉得仿佛是直接从动漫中幻化而来。在《爱丽丝漫游仙境》等作品的暗示下,我们几乎要疑心,那几只猫,大约是由他的前任,或者其他同事变形而来。而它们将他召唤至此,大约是他也即将展开变形。这时候,与其说是小说引领了读者,倒不如说,小说创设了一种情境,允许读者自由添加、想像各种情节,一如小说中的“他”所做的那样。这大约就是这一类小说的妙处了,它创设了某一种空间,邀请读者愉快地参与其中,或者成为小说的某个角色,或者成为作者本身。就在这一类想像即将弥散开去,逃离作者控制之时,一阵风结束了这极为诡异的情形,仿佛结界消失,日常生活卷土重来。而小说中的“他”却由此获得了关于生活的别样领悟。

是不是许多人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遭遇类似的情景。在遇到极大的生命困惑之时,经历了漫长的挣扎,突然之间,仿佛有什么超越性的力量向你展示它自身,你从中获得某种启示,从而得以摆脱困境。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时刻称之为天启时刻。这意味着,你将从困扰很久的问题中摆脱出来,获得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新的眼光。那么,对于《花园单位》中的“他”来说,他的困扰是什么呢?

不妨回到小说的开始,重新发现他是谁。看起来,他的生活实在是过分普通了。从一个与上司不合的公司离职,来到新的单位。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在小说中,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也没有和任何一个地方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工作是单调乏味的,生活是刻板无趣的。他的前任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主动消失了。现在,轮到他瞥见了生活深不见底的深渊,并感到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他渴求“一种具有更多热情和希望的,物质与感情全都充实的生活”,可是这种生活在哪里呢?他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恰在这个时候,他遭遇了天启时刻。他意识到存在命运这样的更大的更厉害的力量,而每一个人,只是被命运随意摆弄。

从这个意义上说,《花园单位》讲的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正如你我一样),在日复一日平淡枯燥的生活中觉察到了生活巨大的虚妄,设法自我矫正、自我治愈的故事。或者更明确地说,这是卡夫卡之后的故事。在意识到了生存的困境之后,人不再变成甲壳虫,或者猫什么的,而是刻意小心地将自己藏身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用生活掩盖生活,企望“俯瞰花园的某种力量”忽视他,避免不好的命运的降临。他成功了吗?小说没有交代。但是,在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听见轻微的讽刺,与巨大的悲怆。

一个紧守分寸的小说家

李伟长

唐诺先生谈到沈大成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时,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沈大成的作品“好就好在是出于对生命处境里某种状态的关怀而打开的想像,不断和生活有很自然的连接点”。唐诺还用了“紧守分寸”四个字来评价沈大成的写作。

唐诺准确地描述了小说家沈大成的作品优点,而且用了“分寸”这样的词语来进行分界。有小说意识的人才可能有分寸,有小说技艺的人才可能做得到有分寸。沈大成写过不少奇谭故事。在文学的词典里,我们可以找到魔幻、想像力、灵异和创意等标签来界定和陈述这些故事。这些标签也只是完成了初步勘探,不能真正阐述清楚一个写作者在处理此类题材时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向上挣脱窠臼的努力。所以唐诺才会说,一些写作者用了魔幻的技法之后常常下滑而不自知,下滑到哪儿?到穿越、架空等胡编乱造的王国去了。魔幻必须既是文本的开始,也得是文本的结束。沈大成没有下滑,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与幻界之间找到了位置,而没有离开现实生活进入幻境之中,就像她找到了劉易斯的大衣柜,也打开了衣柜,并在衣柜里感受了一番,但没有穿过衣柜进入纳尼亚王国。

在《花园单位》中,这个“衣柜”是一棵树,被爬藤植物缠裹着的一棵大树。前任同事消失于这个花园,也许就以某种方式从爬藤和树干中穿了过去,去了另一个空间。沈大成没有打开那个空间,没有坐实前任同事的去向,甚至没有继续讲述那只给他带路的猫。在沈大成看来,这几乎是一种叙事纪律,或者说关于那个消失的前任同事的故事,其重点根本不在于他去了哪儿,也不是他怎么消失的,而是这个不知去向的人如何被另外一个人所感知和理解。真正的理解只会发生在两个相近的人中间,不然其中的一个会被视为奇怪的存在。如果在树藤之间找到了暗门,那小说家之前所有的叙事都将失去了必要性。抵制住这种诱惑在沈大成不仅不是问题,甚至都构不成诱惑。重点是一个奇怪的人,如何识别另一个奇怪的人。这是一个小说家在写作技术上面临的选择,沈大成选择了让一个人慢慢走近并找到了这棵树。

沈大成真正感兴趣的是人,那些被城市生活裹挟、拨弄、忽略的“怪人们”。这些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敏锐的感官,能够在人群中轻易地察觉到被普通生活所淹没的人们。如果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口井的话,有的人是枯井,有的则是深渊。枯井看不懂深渊,深渊则早已越过枯井。沈大成将公园里的“散步者”摄入眼帘,不仅是用作对照,还是引诱我们去观看一些心灵深渊如何突然变得勇敢和无所畏惧。一种深渊的诞生,可以与荒芜相生。正是在现实中寻找不到寄托与安顿,才使得一个平时日常生活乏味到连呓语也只会说工作术语的人,都会选择从此间逃离与遁去。他是什么时候发现,在公园里散步和喂猫可以“治疗”自己的?他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状态,他在工作中并没有遭受明显的不公待遇,唯唯诺诺的样子,潦草简单的生活,他在躲避这所有的一切生活。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何谓一份“具有更多热情和希望的,物质与感情全都充实的生活”,可以命名为更好的生活?构成这种生活的材料是哪些?

沈大成找到了一个怪人,找到了普遍性的真实但糟糕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无法找到“物质与感情全都充实的生活”,同样大多数人甘于这种毫无生气的生活。当一个怪人找到了出口,另一个怪人随后也找到了路径,会出现同样的事件么?就像发现了树藤却没有走进去一样,沈大成做出了第二个选择,她没有让这第二个人迅速上路,而是让他学会了克制,学会了控制不去散步,以便同样的命运不再降临在他头上。小说写作至此才成了克制的技艺,只有当小说家对往何处去胸有成竹时,她才可能真正自由地放逐自己的想像力,因为边界早已被设定好了,这也是唐诺说的“紧守分寸”。

可以俯瞰绝望的花园

赵松

单位曾是最能提供身份和安全感的地方。为此人也要接受被单位塑造并深嵌于单位的肌体里。至少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花园单位”的出现,意味着单位意识到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于是草坪、花坛、树木甚至喷水池就都有了。而在由体制、权力、人际关系交织成的环境生态里,即使是空间环境也是极具象征意味的——足以容纳系统内部各个层面溢出的那些复杂微妙的灵魂气息,并隐秘地映射身处其中者的命运。

在沈大成的《花园单位》里,那个花园般的空间环境,就像是个能够透析灵魂的装置,它默默吐纳寄身其中者的气息,甚至收容他们无处托寄的灵魂。它注定在小说里居于核心的位置——就像居于星系核心的黑洞,以其强大引力塑造星系的存在方式——而在周围一切如常的表象下,只有极少数敏感者能在某种临界状态中感知它那神秘的引力。

年轻的主人公那种无根飘浮感说到底是精神层面的。这也让他在被领导赶出原单位转去同一集团的某个单位时了无牵挂:“他对原公司、对原城市并无留恋,因为本来就是告别了读书所在的城市,空着一双年轻的手去工作的,什么都还没创造出来,而读书的城市也并非他的家乡,就连家乡也早已不亲近了,这城那城,换来换去,都是脚沾两小片大地而已。就去新的地方看看吧。”跟鲁迅的《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差不多,在这世上失败地转了一圈后,他们都已是身心疲惫的空心人,有着同样的无聊与寂寞。想要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重要,只能由着命运将自己推到某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安放一无所有的自己。

这篇小说里没有故事。所有的故事都留在了小说之外。留下的不过是一点故事的泡沫。而其中的人物也都像是微不足道的泡沫。花园是饱满的,而游走其中的人却不过是些空壳。年轻的主人公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也就是他还能从陈旧的墙上发现废纸跟墙皮“像墙的鳞、墙的波浪或墙的木鱼花”,发现一点“好看的东西”,抚慰他那虚无的心境。在新单位的陈旧事实里,只有花园是能恒常如新的,它甚至让他“总有一种工作场景旋转了九十度的感觉,像是把原公司所在的写字楼推倒,倒豆子一般倒出里面的组织结构,它们散布到花园中,于是就成了新公司的模样”。但他知道,新旧单位在本质上其实并无区别。

描写单位里那些除了热衷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别无追求的人时,沈大成那淡定从容中隐藏着黑色幽默意味的行文相当出彩。但真正让人着迷的,是作者笔下生成的那个能把单位及午休时集体散步的人们都容纳其中并消解于无形的花园。就连寄居其中的那些野猫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很容易产生错觉,仿佛自己也是散步在花园里的单位中人。可是,当年轻的主人公在沉湎于花园散步的过程中忽然意识到这种每天绕圈状态正在可笑地变成瘾时,迷人的花园气氛就迅速还原为他心里始终消解不去的虚无和不安,因为“他又一次认清了工作乏味的真相,而且没有办法”。与茂盛的花园相對应的,是同样茂盛的乏味。

乏味的是生命本身。他像个嵌在单位里的阀门,单位就是他的命运。他唯一稍可借力的,也就是自嘲与游离。而那位前任同事选择失踪的事实,则向他揭示了一个情绪逻辑的黑暗终点的存在,面对这个点,失踪或赴死其实并无区别。他已临界,除了后退别无选择。他必须后退,还要伪装出适应一切的状态。而那个被他想像为夜海的花园,那个深渊般的花园,则始终都会在那里,与他对视,甚至暗示“他控制自己不要过量散步,不要太投入地散步,以免引起同事的注意,以免俯瞰花园的某种力量将他和前任错认成同一个人,从而对准他降临相同的命运”。

沈大成笔下的这个花园,在生成的过程中其实就像个飘浮在深夜里的巨大无形的气球,而作者笔力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让它始终处于缓慢膨胀的进程中——它是如此的临近饱满,又是如此的空虚,它吐纳着人与物,又隐含着不可消解的危机。而置身其中的主人公,则像个在膨胀中的微小气球,不知道那最后的突然爆裂何时发生。他能做的,也就是尽量不被那“俯瞰花园的某种力量”发现或误认,凭借每天中午在花园里绕圈所代表的那点自由,跟那个黑暗终点保持最后一点距离。

无聊的生活、危急的时刻及英雄之道

丛治辰

2020年的春节还没开始就被迫结束。大概很多人像我一样,第一次如此痛切地感到己身之无用,除了待在家里足不出户,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帮助社会和他人。窗外的世界似乎空前喧闹和危险,而屋内的生活则因此空前无聊与乏味。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强烈沮丧和吊诡的气氛里,读到了沈大成的《花园单位》。

《花园单位》讨论的主题也是“无聊”,只不过这种无聊为我们所熟知。小说里那个年轻男子,大学毕业之后空着一双手来到陌生的城市,大概也曾经满怀过希望。但是“原公司情况一般”,还有一个“与他不合的旧上司”,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到,或认定自己永远在遭遇的那种无聊生活。于是就走异路逃异地,顺水推舟地去别的城市新的崗位尝试一下吧。但生活当中的惊喜总是少之又少,“花园单位”里旧痕斑驳的家具、未老先衰的同事、毫无创造性的重复劳动,在在预示了这位年轻人将要面对的会是更加无聊的生活——而这同样也正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或许的确出自作者的有意暗示,或者不过因为故事的时间设定,我们很容易将这样无法摆脱的无聊命运归罪于现代社会(资本、科层制、异化,等等),如此一来这篇小说便和工业时代以来无数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的艺术探索及社会批判诉求完美地合流了。但我总怀疑古典时代是否就真的更加有趣一些,抑或是所有优雅与精彩都不过是时间淘洗的结果,在唐诗宋词和金戈铁马背后,依然是看不见面目的芸芸众生在无聊地生活着。所谓生活,本来就是日复一日的苦役,其中绝少激动人心的时刻。久而久之,琐屑而无聊的重复落成尘埃,逐渐腐朽,令时间都变得缓慢、滞重却又空乏。就此而言,《花园单位》的叙述笔法实在精彩,在书写这样的无聊生活时,作者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了一种略显疲惫、绝对平淡、少有变化的笔调,正跟时间的缓慢、滞重、空乏相配。就像是一只史前时代的恐龙,在冷漠地打量这个世界,但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但《花园单位》里也并非没有轻盈和活跃的笔触。每当进入花园,叙事的调子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女同事的第一次邀请当然得算是少有的意外;而此后每一次独自散步,也总像是从无聊生活和缓慢时间中短暂地逃离。花园里那些猫,和花园本身一样,像是一个个毛茸茸的小谜团,成为年轻男子机械乏味的生活与工作中唯一的期待,也成为故事叙述中少有的富神秘感和超越性的存在。当然,小说中最重要的戏剧性因素是前任的故事,它让沉闷的花园单位生活终于有了一点谈资。前任站在办公室的窗台上,面朝花园的那纵身一跃,似乎是第一次将小说的视角从地面拉向了高空——尽管这只是发生在年轻男人的想像之中——这一跳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轻逸》中提及的吉多·卡瓦尔康蒂,他同样轻盈一跳,便将沉闷的墓地甩在身后;而卡尔维诺对此的评价,似乎同样适用于前任的逃亡:“凡是能够通过智慧思辨而上升到普遍观照的人,都会克服个体肌体的死亡。”——我们当然都知道那纵身一跃是隐喻地指向死亡,这充分控诉了无聊生活之可怕,同时也表达了反抗的决心。

如此一来,沈大成在《花园单位》中,似乎真是如工业时代以来无数现代主义艺术家那样,表达了对无聊生活的厌倦和批判。但是,我是在2020年的春节期间读到它,并写下这篇短评的。我本能地意识到,当年轻男人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外一个城市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严严实实地戴上口罩。文学需要陌生化的手段,才能让我们的感知更加敏锐;而生活本身何尝不是如此。正如小说中年轻男人在集团大会上与旧上司重逢,绝不是可有可无,那是小说的重要转折,让年轻男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在花园单位的生活。而我身处十足陌生的生活之中,对《花园单位》所书写的无聊日常生活难免有不同感受。想到那些被我们称之为“英雄”的人在远方与瘟疫搏斗,则所谓无聊生活即便不至于显得弥足珍贵,似乎至少也没有那么糟糕。但转念一想,那些英雄又何尝不是在一种无聊的境遇中成为英雄?一次又一次的检测、输液、记录,繁重的工作和疲惫的身体,在我等看来壮烈之事,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是一分复一分、一秒复一秒的机械重复,然而坚持。因此《花园单位》令我格外喜欢的是,年轻男人最终并没有纵身一跃。他搬家、恋爱,面对和接受生活。他没有放任自己沉溺于无聊之中,和同事们一样未老先衰;但他同样也克制了自己对神秘花园的虚幻依赖。他努力保持清醒,试着在无聊生活之中而非之外成为英雄——正如在2020年的春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那样。

猜你喜欢
前任花园单位
The “Ex” Factor
《前任3:再见前任》举办发布会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爱情里“前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