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晓静曾经是个军人,她在车窗前向同事敬礼。
当全国各地医疗队到达武汉,大家发现,最缺的是护士。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发2天后,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紧急动员各区医疗机构组建以护理人员为主的医疗队。1月27日(年初三)晚,来自上海市各区医疗机构的医院护理人员共50人,紧急乘坐火车增援武汉。
护理队队长、上海浦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士李晓静告诉《新民周刊》,到达武汉金银潭医院经过岗前培训后的第一晚,护理队队员就开始轮班上岗,缓解护理工作压力。
全国各地派往武汉的4.2万余医护人员中,2.86万人是护士,占医疗队总人数68%,他们在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曾感叹,在阻止疫情扩散的战斗中,中国护士的表现令人感动,“护士们正在用努力和爱心从事他们所参与的拯救生命的工作”。
1月27日上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19楼病房的办公室变成了“临时理发室”。作为第二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闵行医院老年科“90后”护士刘文进在这里剪去留了8年的秀发。
之所以决定剪掉长发,是因为考虑到医疗一线每天都要洗澡消毒,头发太长不方便。春节期间理发店闭店休息护士长代劳成了理发师。“身为一名医务人员和基层党员,这是我的使命和担当,支援武汉,义不容辞。”刘文进笑着说。
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为了战胜疫情,李晓静对这句话有着切身感受。“我们是第二批过去的,当天到了以后,下午做了必要的培训,当晚就有护士进了病房值夜班。”
冬天的武汉温度很低,疫情之下,中央空调也不能启用,第一批值夜班的3个队员穿着防护服在病房工作了几个小时后,浑身出汗,但出完汗贴在身上,又是冰冰凉的,等到防护服脱下以后,整个人就像在冰箱里一样。
一开始,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护士力量特别紧缺,这一批护理团队中,有15名被统一安排进入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补充护士力量,另外35名护士按照金银潭医院的要求,被分散划入10个科室。身为队长,李晓静的内心压力很大:“队员们分散在各个科室,我每天都提心吊胆。因为大家不能见面,我要求他们每天在微信群里报告自己的身体情况,一听到队员咳嗽或者喉咙痛什么的,我浑身的神经就绷紧了。”
其实这不是李晓静第一次上战场,从上海开往武汉的列车出发后,她在朋友圈写道:“17年前,作为军人的我义不容辞奔赴小汤山,17年后,脱下军装的我义无反顾再次出征,只为那份初心:我是医务人员。”李晓静格外看重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队长,她必须要实现“50个人去50个人回”,一定要将他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家。
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穿戴防护服,护士们脸上出现了口罩留下的印痕,严重的还出现了压疮和伤痕。李晓静关注到这一现象后,在微信上发出了物资求助的信息:我的团队需要水胶体敷料。不到7个小时,近300名退役軍人捐赠了2000个医用敷料,有效地缓解了护士们口罩脸的问题。
由于防护要求,护士们还出现了“酒精手”的问题。护理队队员、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的护士吴玲玲第一天上岗时,主动要求加班,连续工作12个小时后双手却变得红肿,她说每接触一样东西就要洗手,每天超百次。为此,李晓静也第一时间联系了战友,很快,一批护手霜送到了医院,供医护人员使用。
疫情早期,湖北很多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里,危重病人数量多,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进入金银潭医院病房第一天,写下了这样的感悟:“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病人都是重症患者,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程度不同而已。”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ICU病房内的护士人数,要按照一张病床2.5-3名护士的要求来配备,比例比普通病房要求高很多,对护士资质、技术的要求也高很多。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向《新民周刊》介绍:“重症监护室内的病人通常都采取了气管插管的救治措施,这意味着病人完全卧床。这时病人所有的护理都依赖护士,包括饮食、大小便、气道管理,一刻都不能离人。另外,监护室病人病情都很重,护士还要随时监控ICU病房内各种监护设备的情况,要为患者进行补液等专业的操作,因此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工作强度本身就很大,需要的人员数量比较多。”
李晓静告诉《新民周刊》,增援武汉的这批护理专业人员,来自上海市40家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内科等,基本都是骨干护士,虽然此次到武汉护理的都是传染病病人,但大家的能力很强,经过培训,很快都上手了。
仁济医院的停车场上,两位即将出征的“武汉头”姑娘英姿飒爽,相互扎起马尾辫。
上海市杨浦区牙病防治所蔡莹颖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之一,她曾经在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CCU(心内科监护病房)工作多年,又是红十字会注册救护师,回忆起刚到金银潭医院上岗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我是责任护士,要管12个病人。交接班中得知有位阿姨因长期吊针手肿得厉害,针头特别难打,我去帮她治疗操作。得知我是上海来的护士,她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神顿时充满希望,我提前解释说,现在戴了两层手套还戴着面罩,手感会差一点,如果打不进请理解。她说你是上海医疗人员,我相信你的水平。”病人的信任让蔡莹颖分外感动,这一针果然顺利打进,阿姨特别高兴,周围病人看到后,也对上海的医疗水平称赞有加。
李晓静格外看重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队长,她必须要实现“50个人去50个人回”,一定要将他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家。
对于大部分护士来说,穿脱防护服都是新的体验。因此,上海队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是:“仔细仔细再仔细,耐心耐心再耐心,所有操作步骤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病房之外,业务培训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一些院感的培训,回到酒店后也没有放松,一直希望大家上紧弦。”李晓静说。
除了对病人的常规护理外,护士还需要承担保洁员、护工的工作,“武汉疫情严重的时候,金银潭医院没有保洁工,我们只能自己干”。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护理专家周萍也有同感,她在微信朋友圈记录:在武汉的这段时间里,疫情使我变成白衣战士、护工。阿姨、保洁阿姨、营养调配师,每天变着花样将各地捐赠的营养品调配给鼻饲患者、失智老人……能看到病人面带微笑,欢欢喜喜出院对我们是最大的安慰。
疫情一线,大部分护士都是女性,偶尔,也能看到男护士的身影。第四批援鄂医疗队的华山医院护士孙远,正是难得一见的男护士。他说:“本次疫情特殊,相对女护士而言,男护士更有优势。”作为病房的男护士,孙远身兼数职,除了护理和治疗,还要拖地、擦拭、搬运等,遇到女护士应付不了的力气活儿他更是当仁不让。
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全体护理队员合影。
李晓静联系、海军方面捐赠的针对口罩压痕的护肤贴。
2月18日起,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35名护理队员从10个分散科室重新集中,整建制接手一层病房的护理工作。随着病人数量减少,工作任务减轻,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病人的心理状态。
护士们发现,许多病人心情不太好,病房里的气氛也比较沉闷,所以在查房的时候,护理人员总是想方设法逗病人们开心。
援鄂期间,许多企业单位向援鄂的医护人员赠送慰问品,护士们把收到的物资拿出来和病人分享,希望他们收到礼物能够开心一些。“前段时间三八妇女节,我们还专门给病房里的女性病人送了牛肉干、护手霜等等,队员们都说自己少吃一点不要紧,希望病人能够增加營养,早日康复。”
天气转暖,有女病人提出头发太长需要修剪了,还有男病人说胡子很久没刮了。护士们当起了理发师。“男病人说天气热了,就直接给他们剃了光头,修容结束后,大家都挺开心的。”
在李晓静管理的病区里,病人是可以走出房间的。“我们鼓励他们到走廊来活动活动,或者在窗边看看风景,这对他们的心情平复是有好处的。”
有一位病人入院时病情已经非常危重,生活无法自理,跟他同期住院的病人先后不幸过世,但他的求生欲很强,最终逐渐康复。他对李晓静说,上海医疗队员的到来,让他更有信心。
护理人员不仅要帮助病人战胜病魔,更要帮助患者战胜“心魔”,这是援鄂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一张“落日余晖”照片曾在朋友圈刷屏,照片中的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还有一张更为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一位病人在纸上写下的救治和照顾过她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名字。
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党支部副书记潘文彦护士告诉《新民周刊》,写名字的病人,之前非常悲观,几乎不跟任何人说话。经过了解,患者年迈的母亲因新冠肺炎刚刚去世,她的爱人也在其他医院治疗。她沉浸在绝望的情绪中,根本无心治疗。
于是,每天进入病房,大家都会给她鼓励和问候。“我们温柔的一句‘阿姨,您今天好吗,会给她很大的鼓励。我们鼓励她做肺康复,帮助她生活护理,让她重拾信心和勇气。时间久了,她慢慢愿意和我们医护人员说话了,她会问:‘你们是哪里来的?”
这位病人总爱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啊写。有一天进病房时,患者拿出了小本本,潘文彦看到了上面这张写满名字的纸。患者说:“护士长,我指标好转了,很快就能出院了,我现在特别想记住你们的样子,但你们都穿着防护服,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了每一位治疗护理我的医护人员防护服后的姓名。”
“竭诚协助医师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这是南丁格尔的誓言,疫情一线,每一个护士,都是南丁格尔。
中山医院潘文彦正在护理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