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童匀曦
李济泰
公园绿地是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骨干内容,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居民游憩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主管部委对全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一直没有发布相关的技术规范作为法定规划指引,以致各地区的标准不一,执行中的差别较大。2002年建设部城建司下发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但受当时研究深度、技术条件和时间要求等局限,只能定性地规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完成的工作事项和文本内容,没有配套规定各类绿地主要的规划指标。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编制工作中充分注意了将定性条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填补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中长期以来亟须的技术规范空白,标准已于2019年12月正式实施。
近代以来,国内系统研究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的学术著作不多,早期的有1935年莫朝豪的《园林计划》专著。他提出了“都市田园化与乡村城市化”的主张以及“园林计划是包含市政、工程、农林、艺术等要素的综合的科学”“应使公园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全市各地”等很有见地的观点[1]。1987年李敏所著的《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史实作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理论框架[2]。2004年封云、林磊编著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全面介绍了城市公园绿地类型及其规划设计要点[3]。2005年孟刚等编著的《城市公园设计》,探讨了城市公园的功能特性、历史发展、设计手法,并选录了许多城市公园建设实例[4]。2007年邓毅所著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从生态理论与生态工程技术的新视角提出了有关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5]。2002和2008年李敏的《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著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高校教材,对城市公园的分类与系统规划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6-7]。
国外相关编译著作有:美国菲利普斯的《公园设计与管理》(2003),通过对美国一些具有代表性公园设计的介绍,展示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出让公园设计更加适应人们休息和娱乐的需求并有利于对公园的管理[8];加拿大加伦·泰特所著《城市公园设计》(2005),对西欧和北美的14个大城市中的20个重要公园作了比较研究,阐述公园的建立、设计、管理及展望等[9]。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规划思想方法受到广泛重视,学者们多关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性研究,出现了一些如“溶解公园”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新颖理论观点和规划实践[10]。
长期以来,我国有关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技术规范方面的科技成果较少。一些相关的行政与技术规章,多数尚未达到能够全面指导各类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的专业规范要求。
在《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编制工作中,我们制定了“现状调研→理性分析→抽象条文”的技术路线,开展了2轮现状调研。首轮调研在2007—2008年间进行,所用方法是在网络文献搜索的基础上,直接发函及委托政府主管部门向目标城市园林管理部门索取资料,收集了全国78个城市约500个公园的规划建设信息。第二轮调研在2016—2017年间进行,主要利用互联网采集大样本数据信息及交叉验证,遴选并获取了更多的城市公园信息,从中分析归纳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及其变化规律,为《标准》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工作目标是通过大样本数据采集、分析和论证,提炼城市公园绿地的主要规划指标,明晰其合理的取值区间,使之能够既符合现实国情又适度前瞻、引领发展。
表1 国标编制中对我国主要城市现代公园规划建设信息采集样本概况
调研工作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1]等文献提供的信息,选取全国159个主要城市为样本,将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专类公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规划建设数据信息。
本文研究所采集的样本数据包括两部分:1)借助百度地图、Google地图等通用软件,采集全国主要地级市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的地图数据,构建空间分析的ArcGIS数据集;2)依据国家住建部、各地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年鉴、园林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管局等相关网站发布的数据,比较遴选并分别统计各地城市主要公园的面积、绿地率和功能内容等主要规划指标。
考虑到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园内涵具有一定的弹性,对符合入选条件的各地城市公园再进行相关资料的网络信息收集和验证。其中,综合公园的样本归类,既要参考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中的规模要求(≥10hm2),又要尽量覆盖各地城市已建设的综合公园,并和社区公园的规模上限指标(5hm2)相匹配,故将入选的综合公园面积规模定为≥5hm2。同样,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也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样本归类。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等,社区公园调研的面积范围定为1 000m2~5hm2。由此,本项目研究获得的城市样本数据概况如表1所示,共包含:1)综合公园746个,覆盖全国159个城市,(含4个直辖市,151个地级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台北市和高雄市);2)社区公园446个,覆盖全国95个城市,(含4个直辖市,87个地级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台北市和高雄市);3)专类公园967个,覆盖全国146个城市,(含4个直辖市,138个地级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台北市和高雄市)。在大量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公园建设的主要规划指标及其取值区间。
图1 综合公园面积规模等级(样本公园数量/占比)分布图
图2 社区公园面积规模等级(样本公园数量/占比)分布图
图3 专类公园面积规模等级(样本公园数量/占比)分布图
公园建设规模,通常以公园面积为统计指标进行考察。通过对全国各地城市738个综合公园规模进行比较,发现其面积的跨度从几公顷到几百公顷,差异很大。从调研数据来看,目前全国城市大约有15%的综合公园为5~10hm2。具体分布情况是:公园面积5~10hm2的占14.63%,10~20hm2的占25.47%,20~50hm2的占33.06%,50~100hm2的占15.99%,大于100hm2的占10. 84%(图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2018)中规定居住区公园的最小规模:15min生活圈居住区为5hm2,10min生活圈居住区为1hm2,5min生活圈居住区为0.4hm2。调研发现社区公园建设规模情况大致为:0.1~1hm2占23.01%,1~3hm2占39.86%,3~5hm2占26.42%,大于5hm2占10.71%(图2)。
通过对样本城市的951个专类公园建设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出专类公园面积规模等级如图3和表2所示。其中,5hm2以下的占19.66%,多为儿童公园、历史名园和纪念性公园,如广州萝岗儿童公园(4.4hm2)、锦州儿童公园(3.3hm2)、苏州网师园(0.67hm2)、芜湖王稼祥纪念园(1.24hm2)。5~10hm2的占11.04%,大致包括6类:儿童公园、体育公园、遗址公园、纪念性公园、动物园和植物园。如广州海珠儿童公园(7.6hm2)、南通体育公园(6.5hm2)、徐州动物园(7.33hm2)。10~20hm2的占11.46%,以遗址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居多,也有部分游乐公园,如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16.40hm2)、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16.94hm2)、杭州动物园(20hm2)和株洲云龙水上乐园(10hm2)。
表2 不同规模等级的专类公园类型分布
表3 我国主要城市不同面积规模的综合公园绿地率概况
表4 我国主要城市不同面积规模的社区公园绿地率概况
在所调研的专类公园中,20~50hm2的占13.56%,主要为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如重庆动物园(45hm2)、徐州植物园(40hm2)、深圳欢乐谷主题公园(35hm2)、东莞万江龙湾湿地公园(36hm2)、湖南益阳龙虎山森林公园(33hm2)。50~100hm2的占11.78%,多为大型动物园、植物园,如深圳野生动物园(64hm2)、南通森林动物园(100hm2);还有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及游乐公园,如湖南岳阳君山岛风景名胜区(96hm2)、芜湖方特欢乐世界(70hm2)。100hm2以上的专类公园占32.49%,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也有少数大型动物园和植物园在此范围内,如广州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600hm2)、广州荔湾大沙河湿地公园(200hm2)、安徽蚌埠张公山风景名胜公园(110.6hm2)、株洲石峰动物园(153hm2)、重庆南山植物园(533hm2)等。
结合以上对公园建设规模的分类,分别按最小值、后1/4(%)、中位数(%)、前1/4(%)、最大值、平均值统计全国主要城市公园的绿化建设现状,结果如下。
1)综合公园。
《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要求≥10hm2的综合公园绿化用地比例宜大于70%,≥50hm2的宜大于75%,≥100hm2的宜大于80%。根据我们对样本城市的调研统计(表3),5个规模等级的综合公园内绿地率中位数值均达标,平均值为78.2%;而后1/4(%)的公园内绿地率比国家规范指标尚有较大差距,表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刚性的规划指标去引导建设。
2)社区公园。
相关的调研分析数据如表4所示,平均值接近规范指标。
图4 全国主要城市综合公园功能分区数量分布图
图5 全国主要城市社区公园功能分区数量分布图
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管理中明确城市公园的相关功能,结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及公园建设实际情况,对全国样本城市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建设内容调研分析结果如下。
1)综合公园。
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现状建设内容大致可归纳为7类: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园务管理、演艺娱乐和商业服务,其统计样本数量分布如图4所示。按公园规模对上述功能分区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表5所示。
2)社区公园。
我国城市社区公园现有主要功能内容大致可归纳为5类: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和演艺娱乐,另有2类内容(商业服务与园务管理)为备用功能。其统计样本数量分布如图5所示。
再按社区公园规模对上述5类建设内容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不同规模等级综合公园功能分区出现频率
表6 不同规模等级社区公园功能分区的出现频率
表7 综合公园绿地率规划控制指标
表8 综合公园功能分区与设施设置的规划建设指标
本文调研共采集全国主要城市公园样本2 159个,其中综合公园与社区公园合计占比55%,是构成现代城市公园建设的主体。通过对其主要规划建设指标作进一步分析,发现了一些带普遍规律的公园绿地规划指标取值区间,进而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12-14]应用于国标的编制。
表9 社区公园绿地率规划控制指标
1)综合公园。
通过分析综合公园的调研样本,发现面积在5~50hm2区间的公园数量占比约73%,与现行《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中的建议值基本吻合。
综合公园的面积较大,其建设用地内绿地率的高低对改善城市环境小气候有明显影响,应尽量控制在高位水平。但是,为了保证公园内有足够的游人活动场地空间,正常发挥综合公园的各项功能,又必须配置足够的铺装地面。依据调研所得的综合公园内绿地率的现状,结合不同规模公园内绿地率平均数(70%~80%)与中位数 (75%~85%),建议10hm2以上综合公园建设用地内适宜的绿地率规划控制指标如表7所示。
此外,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综合公园的7项主要功能内容中,普遍应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而将“园务管理、演艺娱乐和商业服务”列为配套功能,具体配置要求如表8所示。
2)社区公园。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现代城市中规模在1~3hm2内的社区公园数量最多,占39.86%,其次是3~5hm2和0.1~1hm2的社区公园,比例均在20%以上,5hm2以上的社区公园所占比例较低,仅10.71%。因此,建议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面积范围控制在0.1~5hm2为宜。
社区公园建设应尽可能保证有充足的绿地率,同时也应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不同规模等级的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数值为60%~65%,中位数值为60%~75%。据此,建议社区公园建设用地内适宜的绿地率规划控制指标如表9所示。
社区公园的面积规模有限,主要服务于城镇居民,其功能只需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即可,不宜附加建设旅游景点等功能。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发现在社区公园前5项功能内容中,应主要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而“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及演艺娱乐”宜作为辅助功能。后2项“商业服务”和“园务管理”应作为备用功能(表10)。
在《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编制审批的最后阶段,通过对城市公园功能演变趋势的研究[15],将表9和表10中的“演艺娱乐”功能分区名称调整为“公共服务”,以期更广泛地适应公园建设与市民活动的实际需要。
表10 社区公园功能分区与设施设置的规划建设指标
专业规划工作标准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和规范化,基础是科学研究。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不能仅停留在能画图、会设计的“创意表达”阶段,应该更多地研究与思考城市及风景园林空间环境营造中所涉及的主要影响因子,从看似无序的现象中分析、提炼出变化规律,进而加以运用指导实践[16]。
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应为“实事求是”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研究者贵在坚持独立思考,不崇洋,不媚俗,不教条,不盲从。既要广泛了解相关行业信息和科技进展[17],又要直面现实脚踏实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研究成果能较好地落实转化为实用的生产力。
展望未来,我们要努力深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标准》中尚不明确的公园文化性、艺术性、特色化等方面内容,丰富公园绿地规划指标体系。同时,要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