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香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统编版教材中古典诗词的量都有所增加,编选了众多经典的名篇古诗词,教师需要从诗词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主体性地位,为走进诗歌的内在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六上第六单元《浪淘沙》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扣数字,类拓展,巧妙解释诗意
由于古典诗词言简意赅,语言精练,丰富的内容往往都浓缩在有限的语言文字之中。教师就需要巧妙地将这些数字作为解构这首词的切入口,并借助于类同资源的拓展,从而达成巧妙地解诗的金钥匙。
比如,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的第一、二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存在着两个数字“九”“万”,教学这两个数字时教师设置了三个层次:首先,就字解字。这两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毫无难度,但教师要让其知道所谓的弯道和沙子,绝不是“九道”,也不是所谓的“万里”,这里的数字是一种概数和虚指,传说“黄河的弯道有九百九十九道”,这里以一个“九”字极言其多;其次,类同拓展。在我们所学习过的古诗词中,这种数字表达概指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可以相机拓展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南朝四百八十寺……最后,拓展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诗句中的数字进行诗句大意理解的基础上,相机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地想象与拓展,感受黄河的波涛汹涌。
纵观整个教学板块,教师巧妙地借助诗句中的数字,以拓展的方式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与思考,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不仅巧妙地解释了诗意,同时也有效地整合了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从生硬的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的丰富和灵动。
二、依动词,巧联想,丰富想象画面
古典诗词的语言表达特点决定了诗人不可能用详尽的文字将自己的经历、想法、情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精妙而精准的文字进行画面地想象,真正走进诗歌所表达的画面之中。
还以这首《浪淘沙》的前两句话为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就有两个景点的动词“淘”“簸”,将黄河之水以及水里所裹挟的泥沙一路走来的状态表达了出来,但这一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对这两个汉字形成表面意思的理解,但其所反映的画面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其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拓展教材中的插图,有条件的还可以播放黄河奔腾汹涌的视频,让学生尝试将画面、视频与诗词中的语句联系起来阅读,并展开合理而丰富地想象:巨浪翻滚,黄河中的泥沙被大浪所带动,不停地向前移动;狂风吹来,与巨浪形成了一股无形的推力,裹挟着大量的泥沙,让所有的泥沙都堆积如山,真正为学生言语能力地生长服务。在这两句诗中,还有一个字是很多容易忽视的,“自天涯”中的“自”虽然是“来自”之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相机想象:黄河之水以及黄河中裹挟的泥沙与天相接,从苍天倾袭而下的壮观场景,从而将眼前的黄河与天空相接,更好地感受诗句中的内在画面。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巧妙地运用古诗词中的动词,契合学生直观性思维的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的认知思维,巧妙地推动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真正为学生表达能力地提供了训练的平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内在素养地不断发展和提升。
三、补资料,广链接,了解传说典故
由于古典诗词表达特点的不同,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除了观察之类的实写之外,还常常使用一些典故,教师需要在资料地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了解古诗中所蕴藏的故事,为学生认知能力地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这首《浪淘沙》的最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看上去字面意思毫无难度,如同大白话一般,但其中所蘊藏的典故价值却是非常丰富的。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两句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的内涵呢?笔者就紧扣诗人在这两句话中的典故,及时拓展了认知性资料: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在《浪淘沙》(其一)的后两句中,诗人可能是用了这混合版的典故:先是表示自己也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也就是“直上银河”接下来进一步想象自己能到银河旁的牛郎、织女家中做客。通过阅读这样的资料,学生就认识到这并不是诗人刘禹锡一个人独自想象,而是作者在言语之中综合运用了古人的传说,诗句中的“同去”所指的就应该是与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前往,从而顺势理解了诗句中的真实意蕴,真正为学生解构这首古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认知通道。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拓展了相关的资料,补充了诗句中的内在价值,真正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走进诗人的内在心理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诗词中的典故传说,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拓生活,同呼吸,再现未尽之言
古诗词的表达相机精简,语言上的字数相对较少,这就导致诗句中前后两个语句之间看上去就会显得过于割裂,好像没有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文本中的语言和意境形成巧妙地洞察,将教学的关注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文本形成巧妙地融通。
还以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为例,诗歌的前两句是观察之下的实写,主要通过弯道、泥沙、浪淘、风簸来展现黄河的壮观和汹涌;后两句是典型的想象下的虚写,主要借助“直上银河”“同到”的感知,体悟诗人的内心情感。很多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时,都认为前后两句诗歌是相互割裂的,但如果真的介入到诗歌之中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联系。比如:“浪淘风簸自天涯”为什么要将黄河之水说成是“自天涯”,其实就为后面想象虚写部分“如今直上银河去”铺垫了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最后两句话时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原始性的字面意思,而是要在原本的认知基础上与前面的诗句进行统整与联系,在积极地想象过程中再现未尽之言,丰富对古诗的理解。再比如,教师可以相机设问: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与古代传说中的古人一起飞上天空,此时你会看到怎样的场景呢?这一问题的归旨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典故传说的浪漫情怀,对前两句没有呈现在画面中的内容进行想象与补充,更好地融入到学生内在认知体验过程中,真正为学生想象意识和言语能力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典诗词的语言是独特的,写作也是很有规律的。教师要遵循文体表达的特质,以文本的教学为契机,把握写作方法的独特性,巧妙地理解了故事、感知了意蕴、走进了诗歌内核,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开掘了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小学(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