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燕
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的农家书屋,是一间不过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面摆放了五个书架,有科技类、少儿类、文化类、生活类等各类书籍1000余册,随便翻开一本书,墨香浓郁,沁人心脾。
前几天,村民汪代祥过来借了一本《中国竹编工艺》,他是一位手艺人,以前靠竹子编一些农用工具,卖了补贴家用。我问他,为什么想借这本书,他说:“我们村不是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了吗,以后游客来自四面八方,我的手艺比较粗糙,想看看其他地方竹编作品是怎么个编法,学会了,我也想做点生意,吃上旅游饭。”我很欣慰,立刻给他办理了书籍借阅手续。
郑家村在2014年被定为省定贫困村,已于2018年11月12日验收脱贫摘帽。农家书屋让农村在稻谷满仓的同时也筑起累累“文化粮仓”。“书屋来了,麻将不打了!”郑家村村主任吴正龙感慨道,“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农民闲暇时文化生活丰富了,打麻将的也少了。以前,麻将馆是村民休闲的地方;现在,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新天地”。
如今,寒暑假期间每天书屋里面都挤满了人,从几岁的小朋友到五六十岁的大叔大妈,无一不是来读书借书的。小朋友们用那一双双天真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睛,正在探寻十万个为什么,大叔大妈们用那双粗糙而勤劳的手捧着养兔、养猪、种梨的技术指导书,从他们的眼中,仿佛能看到对鱼肥瓜甜、猪肥羊壮的憧憬。
依托农家书屋,村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改进生产方式,移风易俗。我还會经常组织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讲故事、跳舞、打乒乓球、下象棋、拔河等文体活动,吸引群众踊跃参与,让群众唱主角,弘扬正气,改变民风。
在丰富农民文体生活的同时,农家书屋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催化剂”。目前,农业实用科技书籍约占农家书屋存书的四分之一,这些书籍成了群众的最爱。通过学习,贫困户汪永明开办了农家私房菜,做起了远近闻名的“汪氏八大碗”,月收入达5000元,实现了“既富脑袋、也富口袋”的愿望。
在学校,图书馆是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在城市,图书馆是城里人获取知识的宝地;而在农村,农家书屋是老百姓学习知识的黄金屋。农家书屋把党和政府对农民的文化关怀传递到村民手中,成为农村的一颗文明之星、一把智慧之火。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的春天,也是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系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第一书记)(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