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平
学生为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思考而获取的东西比教师直接传授的记忆更深刻,学习效率更高。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问题导向提高课堂效率、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向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置流于形式化、机械化,缺乏趣味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提问题,但是不少只流于形式,仅为了有一个问答环节而设置问题,问题简单、机械,没有融入课堂的整体设计中,没有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还没有从实质上认同问题导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在问题设置方面下功夫。
2.问题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差异,照搬教科书或教案上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生、成年人都有所不同,他们好奇心强,思维开放,自控力不强,不喜欢从常规、传统方面思考问题,喜欢标新立异。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一特性。而且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差异很大,照搬教案上的问题往往效果欠佳,导至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课堂质疑单调,仅单向提问,限制了学生的发挥
部分教师课堂上提问单调无新意,所提问的内容學生已预习过,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内容在课堂上过一遍便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有疑问也没有机会提出,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语文教学,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导向策略的探索
1.全局把握主旨提炼素材,将问题情景贯穿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将之提炼、整理成问题素材,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处,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以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为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目标还要求学生体会诗中的联想与想象,归结其艺术特色。在把握本课主旨后,教师可以开篇向学生提出“诗中所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故事有什么不同?”轻松引出传说的封建禁锢与诗中的自由幸福,对比后很容易就体现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然后以同一问题再引出联想、想象的手法,深入归结整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样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唤起学生的思考兴趣,用心去阅读,很容易就领会本课的要点,达到教学目标。
2.结合本地实际巧妙提出问题,拓宽视野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当地实际,特别是当地风土人情及本班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体现课文与当地现实差异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与现实的思考中拓宽视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适应学生才愿意接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带领学生读完课文后,一起分析老舍先生的文字特点,如果直接提出“对济南冬天的描述,老舍先生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有哪些巧妙的构思?”学生只能依据课文描述生硬回答。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冬天是怎样的场景?学生发表意见后,让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文中《济南的冬天》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冬天有如此大的差异?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地理因素来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然后再回到叙述方法、构思的问题,巧妙地将济南与本地天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3.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提问习惯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进行改革,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在课堂中引入生动活泼的小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等,多让学生动手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中要把握住提问契机,在适当的结点为学生设置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例如学习《背影》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父亲的动作,直观地从“蹒跚、探身、攀、缩”动作提出疑问,体会年迈父亲的努力。多采取类似的教学手段,多举行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在直观对比中,学生就会慢慢的喜欢提问,自觉质疑。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