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金华市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2020-04-02 08:24叶帅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叶帅

摘  要:为重新使金华龙舟文化成为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象征,民俗体育现代化、龙舟运动常态化、三江六岸品牌化、竞渡赛事商业化、地域文化国际化,努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本文在非遗视野下,从文化复兴和文化觉醒视角,探讨了金华龙舟文化需不断提升文化觉醒的内在动力和文化再生的外在推动力,建立多元参与结构,有效整合资源推动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为民族复兴、文化繁荣做贡献。

关键词:龙舟文化  传统体育文化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c)-0192-03

龙舟文化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秉承龙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少有的以单一项目形成、演变、发展的文化。其成果瞩目、根基扎实、传承有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今的龙舟文化经历了文化觉醒和再生产,逐渐摆脱地域情境,综合民俗传统、运动竞技、团队协作等民族精髓,嬗变为集娱乐、健身、竞技于一体的遍及全球标准化的群体性现代体育运动。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婺江水域丰富,深受吴越文化影响,龙舟文化在民间传承数千年,但因传承体系繁杂,范式难以形成,传承和发展受到阻滞。因此,将金华龙舟竞渡文化呈现传统体育新形态显得尤为迫切。

1  金华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

1.1 生态环境

金华古称婺洲,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因水而兴,三江之汇,六江之腰,水城景观美轮美奂,李清照也曾用“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来形容金华江河。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践“两山”理论,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铁腕治水,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如今,以“水清岸绿景美业新”的要求,打造浙中生态廊道的“金华样本”全面实施。

1.2 人文环境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金华两会上,游泳协会和九三学社提交的“建设龙舟文化,践行金华精神”成为重点提案,金华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始广受关注。金华市孝顺镇东上叶村地处东阳江北岸,因村前河运便利,成为古代商贾船运的驿站码头,村中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崇祯和清代道光年间的两支古浆,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村民以水为生,对水敬畏,因此,拜龙王、赛龙舟、宗亲联谊、祭祀礼仪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传统活动,久而久之龙舟竞渡成为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表达。嘉庆年间,孝顺人方国泰在《金华竹枝词》中提到“天钟湖水碧于油,执豕刲羊赛五候。湖上女巫识神意,今年二月闹龙舟”的诗词仍被镌刻在村口龙舟阁的石碑上,成为历史印记。龙舟文化内涵的挖掘,营造极佳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2019年金华市委书记陈龙批示:金华城区山水景色优美,文化底蘊深厚,要下决心做大旅游。开展常态性龙舟运动,举办全国龙舟大赛,培育文化品牌,将古迹和城市标志性建筑有机串联,以水为媒,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打响“山水金华”这张金名片。

1.3 传承范式

金华龙舟竞渡文化传承主要是民间(村落或地方)自发。如东上叶村村民联合开展的龙舟赛,金华市游协和万瑞达俱乐部举办的龙舟拔河赛,首届醉美檀溪·龙行天下端午农民龙舟赛,义乌、兰溪龙舟邀请赛等趣味性强、地域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规模较大的龙舟竞渡赛,将民众情感与村落时空秩序融为一体,增强了凝聚力,充分体现龙舟传统文化的质朴性。由金华市政府、治水综合办、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主办,全民健身指导中心承办,金华市游泳、救生、龙舟协会、高校协办,企业赞助的社会传承范式成为主流。多次举办“不忘初心 同舟共济”、民主党派、端午民俗等主题龙舟赛事,并挂牌成立中国救生协会游泳救生志愿者金华支队、浙江省群众体育龙舟训练基地、湖海塘水上运动中心龙舟训练基地,展现了金华龙舟文化复兴的决心,拉近了百姓与龙舟的距离。

1.4 竞训组织

龙舟竞渡具有较强的参与、表演、娱乐和观赏性,金华市民根据兴趣或持有群体诉求自发加入各种形式的龙舟俱乐部。如以企业为单位的金华万瑞达、浙江科惠医疗;以健身为目的的金华女子、九三(民革)联合;代表高校的金华金狮、师大国际留学生等,自龙舟活动开办以来共培养1万以上运动员。为科普龙舟运动,培养本土专业龙舟赛事人才,还开展一级社会指导员和二级裁判员的培训,在高校设置了龙舟选修课,让龙舟运动在金华趋向专业化、流行化。建立在共同兴趣基础上的龙舟活动持续性更长、稳定性更强,通过科学的规制,使传统体育现代化。

1.5 赛事组织

金华江水面宽阔,深浅适中,无漩涡暗流,完全符合国际大赛1200m、6赛道的场地条件,且三江六岸观众区呈梯状,可容纳近10万人,观众可多角度全方位观看比赛,在国内实属罕见。金华体育局多措并举,成功地举办了2017—2019年中国·金华举办龙舟大赛,中断了20年的赛龙舟传统重获新生。比赛采用22人龙舟200m直道赛和500m直道竞速赛的角逐,吸引全国各地优秀运动员和知名龙舟队伍参加,其中有来自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优秀队伍和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组建的师大国际龙舟队。比赛期间,采用最新研发的彩色浮台,同时增设了龙板巡划、救生桨板等表演项目。大赛充分展现了該市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为传统体育项目向现代化演进提供了契机,建立了金华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金华精神”的指引。

2  金华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不足

2.1 缺乏文化觉醒的内在动力

龙舟赛无疑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向现代化转型较热门的项目,在龙舟赛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忽视了追溯传统文化核心和深挖文化内涵。首先,只是盲目参照西方竞技体育运作模式,将民族和地方特色置之脑后,使各地的活动趋于同化,严重削弱了龙文化和传统体育的特点,导致有的运动员难以产生与其他活动因构成差异形成的自我认同。其次,由政府组织大型龙舟赛事,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仅维持形式上的繁荣并不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重心放在如何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上,削减民众作为主要传承者的主体地位,注重比赛形式而忽略实质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偏离了弘扬龙舟精神文化的初衷。

2.2 制度化建设推进力不足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印发关于非遗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法规,强调要深化对中华优秀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虽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力度不断增强,但地域文化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欠缺,创新性不足,缺乏实际有效的政策及经济支持,导致地方非遗项目复兴情况不尽人意。

2.3 龙舟竞渡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龙舟竞渡属于群体性体育项目,但专业竞渡人员匮乏,参与人员结构老化严重,业余选手偏多,科学技术阻滞、培养能力不稳健等原因,导致原先在国际龙舟赛场上独占优势的中国选手缺乏竞争力。因此,紧迫需要培养一批对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认同、有敬畏心且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一套科学理论扎实、备战经验丰富、研发能力强的管理体系。

3  促进金华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民族传统的外部推进力,完善长效机制

加大非遗保护相关法规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激发地域传统文化活动自发性为目标,促进群体文化自觉为政策导向,倡导主体重建原则为政策实施,强调国家引领,政府干预、民间团体、社会企业、学校等多方联动的发展范式,在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上倾斜式安排。通过龙舟竞渡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有效避免文化土壤流失、龙舟赛事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建立政府和民众协同对龙舟竞渡传承的保护机制,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开设“地方传统文化”课程,推广和普及龙舟文化,重视青少年自主地、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2 提升文化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创造无形价值

由政府层面积极组织,文体部门协同参与,充分开展体现本土化、品牌化和大众化的区域性强的群众基础广泛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八婺龙舟竞渡赛。满足民众业余生活的健身需求和体育活动的情感需要,呼应民众的怀旧感知,增加参与群体的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组建一支具有金华民俗特色的龙舟队伍,定期训练,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增加水上表演,营造热闹氛围,使龙舟活动常态化,营造众人齐心协力划大船,百舸争流、万人空巷的壮观场景。持有群体在产生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龙舟所蕴含的意义体系和象征性符号,展现勇于拼搏、走在前列的金华精神,产生足够的文化自信,自发性的主动选择龙舟运动,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讲自己的故事,划自己的船,抵抗商业化旋涡,完成文化觉醒,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超越。

3.3 建立多元化参与结构,形成国际交流纽带

在非遗视野下,保存龙舟竞渡文化最具生机活力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增加运动竞技理念,通过龙舟训练基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訓练与竞赛的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和地方成立龙舟俱乐部,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年轻一代成为继承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明者。加大与水上训练队伍或学校合作,重构龙舟竞渡传承形式,借助金华龙舟符号,持续长效发展。学校是龙舟体育文化传承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学校为媒介,通过课堂、协会、体育活动、开办专业等形式将龙舟文化及运动技能带入校园,让学生了解龙舟,感悟文化精髓,锻炼体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整合浙师大国际龙舟队、师大非洲研究院、金职院国际学院、义乌商贸城等开展地方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交流,使龙舟从单一的、区域性的节庆活动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化竞技运动项目,积极践行“一带一路”上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辛梦霞.武汉东湖龙舟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3):73-76.

[2] 罗湘林,邱芬.脱域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体育演化[J].体育与科技,2018(3):77-83.

[3] 杨涛.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2016(3):19-23.

[4] 李凌.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与文化再生产——日本那霸赛龙舟的个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1):145-150.

[5] 王洪坤.中华龙舟文化演变的神态适应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2017(6):139-144.

[6] 陈莉.温州龙舟民俗文化缘起、历程及嬗变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47,66.

[7] 王伟明,吴香芝,刘林箭.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1):47-54,69.

[8] 宋海龙.上海市龙舟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3):70-72,84.

[9] 侯海燕.广东礼乐龙舟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68-71,82.

[10]聂晓梅,刘传勤,曲永鹏.等.我国龙舟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23.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