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
一
“现实”是什么?它是当下的这种又具体又琐碎又无可奈何的现实境遇。但是,这样来说“现实”,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现实”里还有哪些东西?很显然,“现实”有许多层次的内容。我们经历过的人和事,六根感受到的物体是我们最容易明白,也是我们最常说及的现实,也就是物质现实世界当中的一切存在。写实性绘画或者是纪实性摄影表达的就是这个层面上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直面现实”。但现实还有很多的层面,有些是我们看不到的,比如极其微小的微观世界中的存在。
这些且不去细说,单就跟人的生命活动直接有关的现实而言,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层面,那就是人的内心现实,也就是每个人在客观现实事物面前做出的内心反应。比如他沮丧、喜悦、忧愁、暴怒等。比如他在想象当中回到了古代,假托成一个古人,穿着古人的衣服,优游于林泉之下,活得跟古代文献或者是诗画中所描述的古人那样。这种对想象当中的古代文人生活世界的认同,同时也就是对当下现实的拒绝和排斥。这种姿态让他看上去像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不是向前活,而是活着活着,活回古代世界里去的现代人。你看看周围许多人,你仔细地想想你自己,这其实是很多人当下真实的内心状态。
我觉得,这种状态是当下现实世界当中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现实。它涉及了现实世界当中最为真实和本质的一个层面。那就是活在当下现实世界中的现代人,却在厌倦现实,甚至痛恨现实。他们觉得自己活错了时代,活错了地方。至于古代世界是否真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那样让人自由自在,其实也未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古代世界是他们梦中的一个理想的、完美的所在。他们也不可能真的回到古代世界当中去,他们这种向往,不过是表达出对现实存在的不满和厌憎之情,这才是他们的目的所在。
你说这种内心现实不是当下最最重要的一种现实吗?你看,又出贪官大鳄了;滥使滥用的农药、化肥、食物添加剂搞得我们什么都不敢吃了;房价越来越贵搞得我们都快睡马路上去了;好不容易攒钱买了辆汽车,可出行堵在路上一动不动都快要崩溃了;恶性杀人案连续发生搞得我们都不知道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了;孩子在学校里你都不知道那些教师会干出什么龌龊勾当来了……可作为一个平头百姓你能怎么着?你再小心再躲着,不知道哪一天这种倒霉的事儿就会砸到你的头上!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逃避现实世界的原因。你无力改变这个世界,那你还不活了?你内心又愤怒又悲哀又绝望,你总不能也去杀人吧?你只能在网络上在手机短信上发泄发泄,编个段子调侃一番,出出气。就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撒娇派”的宣言里说的那样:“与天斗斗不过,与地斗斗不过,与人斗更斗不过,于是,我们就撒娇。”你想一想,这种情绪,这种内心巨大的动荡与纠结,难道不是当下现实世界当中更为重要的一层现实?
我觉得,很多画画的人还是把现实理解得太过简单了。二十世纪中期,老画家们要改造思想,要积极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就去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新面貌。佛子岭水库、十三陵水库、鞍钢、水电站、红旗招展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大食堂、拖拉机、抽水机什么的这些新生事物都进到画面里去了。其实他们画得很艰难,心里挺不情愿的。
这就是说,这些画只是他们在某一个时期迫于外在的需要和生存的压力做出的妥协,跟他们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从骨子里其实并不认同。如果说画在内容上有个标准的话,我想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些画都要表现画家的内在经验,起码的,他要对自己画的那些东西那种趣味有个诚实的认同感。你看,当代新文人画,那些画家什么都画,但画的趣味、笔墨的趣味却都是古代的。他们就认同那种趣味,拒绝当下现实审美中的某些“粗暴无道”。他们就是要做有关古代的白日梦,甚至他们的日常生活都在模拟古人的样子,唱唱昆曲,打打太极,来建构他们的审美理想。你能说他们就不当代了?
因此,画的当代性不能从画的题材上来判断。有些题材选择特别具有现实感的画,也未必就是要表现当代的情境,可能画家还有别的什么用意。比如刘小东近年来画的油画,表面上看是在画民工,画时尚青年,但我觉得,他其实主要不是在表现这些东西,而是在迷恋绘画本身。看得出来,他特别迷恋这个画的过程,画得很享受,色彩、肌理、关系,大笔用色刷过来又抹过去。不是画的内容,而是绘画本身让他很享受。从这个角度看,他画什么其实是无所谓的。
再看看我们的电视上,每天有多少的古装历史电视连续剧在播放?有那么多的国人在看在谈论。国学大讲堂天天在那里播,说起那些事来跟他親身经历过似的,那些帝王将相都跟他是亲戚似的。历史类图书也在大量出版。你说这些现象有没有当代性?这本身是不是个特别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当下现实?
我画画为了什么?现实够麻烦的了,在现实当中你再烦也得硬着头皮去做事,因为你躲不开啊!但你可以在梦里,在写作的时候、画画的时候躲进一个自己的世界里,去歇一歇喘口气。所以我画画的动机就是要逃避。我为什么不能逃避?我连这点儿自己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吗?我怎么总是要对现实、对我的工作、对我的家庭、对我做的事情负责任?我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自己痛痛快快地活上几天?为什么我自己的内心生活就是不重要的?当我面对社会、国家、民族、现实政治需要时,当我面对那些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艺术观念时,我就一定得放弃我自己的内心生活吗?
逃避现实是我唯一的内心现实。逃避现实生活当中的那些公共标准、公共要求指标,逃避那些令我尴尬难堪、令我不那么舒服的困境,这就是我真正的也是最最重要的内心现实生活。逃避开现实那些功名利禄的诱惑,逃避单位里那些嫉妒的眼神,那些纷繁复杂的表格规章制度,逃避那些婚姻家庭的负累,逃避女人带给我的指责、要求甚至因爱恋而生成的托付终身的恐惧,逃避我内心当中因长期的教育带给我的那种身为一介匹夫却要担当国家民族大任的道德责任感,逃避因为没有钱换一间大房子而在心理感受的那种对家庭的歉疚感以及在他人那里的自卑感,逃避评职称、涨工资屡屡不果的尴尬处境。在现实生活当中我真的是早就烦了,厌倦了,没有兴趣了。现实社会与理想中的生活是如此的不一致。我的一切的向往、一切的愿望都在现实当中看不到实现的可能。
我已经做得够多了。我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让他人来绑架勒索的。我又不触犯法律,我又不害人。伤害他人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对此了无兴趣。我不想干那些在别人看来、在我过去看来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了。什么叫“有意义”?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人活着只不过是你生下来了,你不得不活着。你说有什么意义可言?我就想胡乱地走动,胡乱地想事儿,胡乱地画画、拍照片。我就想自己在一个无人知道的世界当中梦游,自言自语。这不好吗?这干别人什么事?我不参加各种展览,不参加评奖,我不信什么标准,我心里的愿望就是自己的标准,这不行吗?
二
我的风格不是想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我常说“求之不得,不求自得”。因为我是在山村里长大的,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熟悉,我知道石头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我对这些情景的感觉,跟从小生活在城市为了写生才到山里的人得来的感觉不一样。这感觉是融化在我的生活里的,是我生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初我特别把风格当个事,怎么想也想不出自己的风格,再后来一画就出来了。人的阅历、经验使得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明白:就是它了!出来了肯定是你的风格,别人一看也知道是你的。
一个人画画,是画经验,画经历。经历和经验是不同的。有些事是经历,有些是经验。比如花,我故意写成“她”,严格意义讲这属于理性的操作——除了对自己现实生活的表达外,还有对于人性的理解。
如果画里一个男人在山顶上,拿着一束花,倚着一棵树,没有任何意思,总得有点故事,于是加了一个“她”。想着她,送给她,这样就有意思了。有了这个“她”,视觉行为才有合理性。“她”是假想的人物。我不想把她具体画出来,只想给人想象的空间。如果真画出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没有意思了。画像落实了,都会没意思。
我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喜欢我的画,因为他们也想像画里一样。我觉得我的画受欢迎的原因是直指人心。我的画是给自己画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是对自己高度诚恳、真诚。
这个时候,我发现我就是所有人,我烦上班,别人也烦上班。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要总好奇别人是怎么想的,自己闭上眼睛问问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怎么想的就是别人怎么想的,这就是古人讲的“在己体道”,在自己这里体会大道是什么。大道无形,要在日常生活里体会这个道理。
我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这无所谓好或不好,这不是一个是非的问题。在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于做别人指示他做的事情,习惯于做他内心抵触的事情,最后发现他内心没有梦想了。我觉得这是最可悲的,这样人就废了。人心存梦想是很重要的,任何时候都要这样。要不然这个人就没有灵魂了。
再比如,一个人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像一個女孩嫁个大款,有钱了,可以用钱摆平所有的事,这种生活极其无聊。人活着就应该处在一种张力状态,心被牵扯着,就是所谓焦虑状态。这种状态最容易激发一个人活下去的激情和灵感。
一个人的成就感来源于他的存在感。有些人没有解决自己的存在感。比如,有钱人最后会发现自己是不存在的。他仿佛是一滴墨水,钱仿佛是好多水,把他稀释得没了。很多人是这种状态。
有人问我,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我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事情是必须解决的。比如说,父母不能不养,孩子不能不养,工作不能不做。这就是所谓的肉身处在现实中的不得已。通过做事,交换各种关系,交换生存资源,人才能活下去。
但是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想自由,渴望闲适,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现实往往把这种想法给粉碎了,分解了,人就只能暂缓做想做的事。
人就一直处在焦虑状态。我觉得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人不能不存梦想。
我追求的不是把画中情境变为现实情境。现实情境是很无趣的,但是内心情境是最美好的。所以不要把我的诗和画想成一个可以落实的情境,哪怕有条件落实也最好别去落实。
很多人都是这样,到了一定年岁,有了一定经验和心境,就会明白有些东西很美好。他有条件去实现了,但是他是不会去实现的,因为他知道真正踩在那个地方的时候,那个当初认为很美好的东西就没了。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肯定或者否定里?我认为别人的认可不重要。我过去是向外的欲求,但慢慢经历过一些事之后,就有了自信。我不需要别人承认我,当然这要基于自己的判断力。比如我画画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过去我每天都在“用笔对不对”这样的细枝末节上感到不踏实,后来我发现过去特别当回事的、孜孜以求的东西根本不重要。
责任编辑:沙爽